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仲怀已经没什么可急的了

(2013-11-08 09:01:44)
标签:

标志

笔下

科学

系统

方法

杂谈

分类: 观察才俊

  向仲怀已经没什么可急的了

向仲怀已经没什么可急的了
   

    一个77岁的老人,回忆起17岁时的苍翠往事,时光倒流了60年。

那时北碚还是个小城,对这个来自涪陵的孩子充溢着诱惑。后来,他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西南农学院蚕桑系。再后来,他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科学家。

他叫向仲怀。他已然把科学文化融会贯通,人也浑然天成。

科学是严谨的,科学是真诚的,科学是负责任的,科学来不得半点儿虚假。西南大学“蚕学宫”只能占这个校园的一块儿地方,然而向仲怀的成就却足以影响整个世界。听他娓娓道来历史,不知不觉讲到现在。

是一本《伟大的自然改造者米丘林》燃烧起少年向仲怀的科学热望。于是他一发不可收地孜孜不倦。犹记得北碚当时的车站还在平民公园对面的一个坝子上,如今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变的是向仲怀的拳拳之心。

也不知是谁悠扬的琴声吸引了青春的憧憬,是一种对艺术的向往使他驻足于校园一个干净的角落。这是向仲怀来西南农大报到的第一天,也许正是这个情境,使其后来的科学研究工作竟然亦如艺术一般耐人寻味。

这是1954年,提倡“学习好、身体好、工作好”的年代,当时一个高生就不得了了,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现在校园里的操场当时就是一片农田,体育课就是拖着一个石滚子修操场,但当时大家都毫无怨言。

回想起饭后到图书馆抢座位的日子,向仲怀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当时听课记笔记,但他一定要把老师讲课的来龙去脉搞清楚,那时候他喜欢标新立异,偶尔也挑一下老师的毛病显示一下。

向仲怀说,那会儿他就是这样调皮的,自我表现意识很强的,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的。同学在一起讨论问题,你说一个,我非得要想法设法把你驳倒。也就是这样,他学会了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年后,向仲怀毕业留校。他说他当时的学习和考试成绩不算最好,但多学了几门技术。他学会了照相,这也为日后科研时拍标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在当时,会照相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挺让人羡慕的手艺。

若干年后,当大学同学聚会时,向仲怀制作了10本相册送给了他的同学。此时,他们一个班10个人还有8个人在。故人相见,白首相看,真的不能不感慨万千。技术经过岁月终于成为艺术。

1962年,向仲怀被指派为家蚕基因研究专家蒋同庆教授的助手。当时,蒋先生还是一个右派,大家都不敢和他一起工作。但党总支决定了向仲怀去,蒋先生被晾了一段时间了,有人和他学习自然非常高兴。

从此,向仲怀专注于系统学习和研究家蚕遗传,并努力扩充基因资源,涉猎蚕学的广泛领域,受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全面锻炼。20年间,他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发表了数十篇论文。

回过头来,向仲怀总结说他自己是运气好。你想啊,一个刚毕业的学生,第二年就有机会去参加社会实践,这不是运气是什么。不过他也抓住了机会,锲而不舍地潜心钻研,终于解决了当时蚕病的大问题。

1982年,向仲怀留学日本。他知道自己在此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于是他打定主意要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掌握研究方法为学习目的,不做课题。因为他目标明确,两年后要回国干一番大事,所以方法十分重要。

两年下来,目的达到。经过10年努力,向仲怀研究队伍的水平,已基本具备在学科前沿开展重大研究工作的能力,他们提出了第一个家蚕基因组研究的建议,同时启动近等位基因系等材料和技术的准备。

随着《家蚕基因组框架图》论文在世界顶级杂志《科学》上发表,实现了中国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蚕学论文零的突破,并标志中国家蚕基因组研究已居世界领先地位。

基因组,这是蚕学科学的转折点,也是时代的转折点。它的非凡意义还在于,向仲怀把蚕学的世界研究中心从日本转移到了中国,而此前,日本在这个方面的研究一直瞧不起中国,直至他们大梦初醒找上门来要求合作。

向仲怀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那年才48岁,是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而他本人是收到寄来的当选院士的通知才晓得有这回事儿的。他百般推托不过担任了一段西南农大的校长,虽然期间两次请辞,但也告诉自己,当就要当好。

他完成了学科和产业的转型;搭建了发现、研究、利用基因的构架;创立了国际型人才聚集知识创新的基地。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服务于人类健康。向仲怀对自己说,这样了,也该休息了。

白日观云作,金秋看雨眠。埋头无一事,笔下有千言。

向仲怀自言自语:没什么可急的,高兴时就写写看看。

 

                                         向仲怀: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蚕学专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爱像一首歌
后一篇:什么爱不爱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