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希阿荣堪布的书《次第花开》。堪布在书中说:“佛教徒是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的人。亲密相处有两层含义:一是诚实地觉察自己身、口、意的所有活动;二是柔和地对待自己。在开放的心中怀着敬意看待自己当下的体验,尊重自己的洞见,不否认自己的缺点与过失,也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失去内心的庄严……即使面对自己的狭隘、冷漠、混乱,依然不忘记知足和感恩。做到这点对修行人来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只有不放弃自己,才会不放弃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才会愿意去体念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觉悟的潜力,才会相信他人觉悟的潜力,并因此走上大乘菩萨道。”
不忍释卷地一口气读完,心中充满喜悦。这些语言都是从上师慈悲的心海中流出,如清泉般甘美。虽然获益匪浅,但我不敢妄语,且摘抄书中的一些句子,与有缘者分享。
1、人生如朝露,可我们似乎还嫌它过得不够快。
2、我们自以为明察秋毫,但往往只能看见我们想看见的东西,听见我们想听见的声音,而不是我们能看见,能听见的东西。
3、那些舍弃今生的修行人,他们拒绝谬误,也不想躲在别人的经验里混日子。他们觉得受够了捉弄,于是坚决远离了那些骗人的把戏,开始真心诚意地去认识和感受万事万物。
4、连接前世、今生、来世的,不是一个具体的灵魂,而是连绵未断的因果关系。
5、我常想,心向佛法的确需要胆识。佛法不向你承诺安全感或确定性。事实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对安全的幻想。
6、修行没有什么宏大目标,只是不自欺而已。
7、法王如意宝曾说感恩是最宝贵的品格。对罹患满足感缺乏症的现代人来说,喜乐是个陌生东西。
8、嫉妒总能伪装成其它情绪。我们一不小心就会受骗。你力求冷静和客观,有可能只是你不想随喜赞叹他人。
9、戒律指适当的行为。持戒是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其目的是不伤害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
10、我所理解的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体验或为获得某种超常功能。修行是修养慈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等能给自他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以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所以修行有两个不可或缺的东西:一是替其他众生着想。二是为此而采取转化内心的实际行动。
——顶礼感恩诸佛菩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