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烧饼和几万个回头客

标签:
财经 |
分类: 写意 |

沈阳“牛”店系列报道
(30年不变的一张饼)
三十多年前,刚从农村回到城市的苏宪章老人在小北二库附近悄悄挂起招牌——宪章麻酱烧饼铺。没想到,这样一家不起眼的小店一开就是三十年,老人2000年故去了,由老儿子苏长福来继承。而且就是靠着一张烧饼积累了几万个回头客,老板娘兼服务员的赵彬悠然地坐在店里等客上门。任何事情坚持30年都不容易,况且是一家铺面很小的小吃店,相比城头变换大王旗的沈阳那些高档酒店,这家外表并不起眼的小店才是真正的牛店,那么牛店到底牛在哪里呢?又有哪些经营奥秘呢?
牛店奥秘(语录)
糊弄别人就是糊弄自己。
去掉花哨,给客人最实在的东西。
做事情是需要坚持的,坚持是一辈子,放弃是一秒钟。
每个烧饼都是充满诚意的。
尊重每个客人,即使他只买了一张饼。
成本篇
为什么不装修?
小店没有任何装修,老式吊扇,木质长条凳和长条桌,老式的铁制脸盆架,墙壁昏黄,有常年烟熏的感觉,这是能引起人很多回忆的小吃店,老沈阳的旧式小馆子,怀旧却不做作。物件很老式,却擦得铮亮,甚至能泛起光。进得门来,里面一个小厅依序放满桌椅,没有宽阔的大厅,不过顺着狭窄的过道一路走去,曲曲弯弯别有洞天,在人声鼎沸、热气氤氲中走到尽头,终于能够觅得一个位置。
这就是牛店风采,在一个崇尚繁复装修的时代,它就是用这种本色迎接着它的几万个回头客。“没有那么高的利润,如果装修了,就得提高价钱,我不愿意把装修成本摊到每个食客身上。别看一个烧饼现在是1块5,但是如果涨到2块,他们就会觉得不舒服,不是钱的问题,是情的问题,有些人都是几十年的常客了,像家里人一样,甚至有人一日三餐都在这吃。为了降低成本,只能不装修,就这个样子。”赵彬穿得极其简单,邻居阿姨式的长衫,没有白色的工作服,也没有任何修饰。但是每个进门的客人似乎都跟她很熟悉,她甚至能记得每个人一顿要吃几个饼,要喝几碗汤。
为什么没菜牌?
这个烧饼店没有菜牌,因为它只有只有5样菜(花生米、套肠、牛眼睛、牛头肉和牛肝),2种酒(老龙口和辽中小烧),主食就是烧饼,再就是两种汤(羊汤和炖牛肉汤)。每个食客都很熟悉这几样菜和酒,所以也就不需要菜牌了。老板娘根本不想卖酒,她的道理很简单,如果大家都来喝酒,地方这么小,翻台率就会很低了,她的店小利薄,主要靠量。此外,那些回头客等待的时间的会更长,时间长了会伤了感觉。所以她认为于情于理都不想卖酒,即使酒水利润丰厚。最近店里进了老雪花等集中啤酒,据说,只是为了给客人解渴,也没有人真正在这里喝酒,因为这里到晚上7点钟是准时关门的,雷打不动。
为什么用好肉?
几乎没有任何装修的小店到底靠什么吸引食客呢?“做生意就是以诚为本,大家能常来捧场,就是因为我们用的是市场上最贵的肉。清炖牛肉是最不好做的一道清真菜,这道菜对肉要求极高,必须是好肉。”赵彬淡然地说着,“我们自己也要吃这些肉和饼”,她又补充了一句,语调很平实,也没有任何标榜自己的意思,她说自己就是用这种诚意待客,货源上绝对有保证,宁可少挣,也不能用那些打水肉、病牛肉和死牛肉。
说话间,她拿了一大堆红辣椒到门口磨,天气很热,辣椒很冲,她被弄得直流眼泪。烧饼铺的辣椒面、芝麻酱和胡椒粉全部是这样自制出来的。如果有5块钱和10块钱两种调料,她和丈夫就要选择10块钱的那种。“这种小料也很关键,关乎到食客的口味。”刘彬边说边擦着被呛出的眼泪。
策略篇
不抹零也不多收一个饼钱
下午时光来了,有零星的食客进来,进来第一句话就是“来碗肉,一张饼。”有个食客算帐的时候刚好是10块零5角。刘彬照单全收,并没有抹掉那5角钱,她说没有抹零的习惯,都是明码实价。她不抹零,同样她也不会多收一个饼钱,5角钱也不会多收。有时候,客人走得匆忙,仍下整钱,她也会记得很清楚,逐次扣去。有时候,客人多给了,她想办法记下来,还给客人。来的客人多半是经济条件不错的人,真不在乎这一块五角的。但是对方感动于老板娘的诚实。
1元烧饼卖10年(不涨价)
现在每张烧饼是1。5元,这个价格已经坚持了5年。之前,每个烧饼就是1块钱,坚持了10年。不变的价格和品质让烧饼的食客们成为了这家小店忠实地拥趸者。“小吃就是这样,即使涨了只有5角钱,大家也不愿意接受,有钱人还好,还有很多经济条件不好的人也爱吃这一口啊。烧饼是不会嫌贫爱富的!这10年的不变的价格背后是对客户的一种尊重和理解。据刘彬说即使香菜最贵的时候,也不会给顾客羊汤里的香菜减少一分一毫的量。这就是始终如一的品质感的体现,量足,份大,不会轻易为利益动摇。
没奥秘,就是实在
“没什么奥秘,就是特别地实。”老板苏长福从后厨出来了,他端着茶水,像老邻居一样与条桌旁边的客人点头,边悠悠地说着。看到这个朴实的老板,苏宪章老先生的老儿子,没有人怀疑这个小店经营哲学的精华——实在。他说你别小看一碗小小炖肉,差一点儿料,味道就会差很远,做食物务必不能糊弄,糊弄别人就是糊弄自己。
温情篇
想你家的那张烧饼了
几年前,有个客人落在店里2000块钱,这可是当时5天的营业额啊,但是老苏两口子还是用了各种方法找到了那个食客,把2000块钱一张不少地交给了客人。
这份温情让小店有了几万回头客。
一个风雪飘落的冬日下午,一辆黑色奔驰车停在窄小的店门前。刘彬一如往日一样地迎出来,“一碗羊汤,一杯白酒,一个烧饼”,客人边往里走边喊着他喜欢的老三样。原来这是来自大连的一个回头客老李,他是一个房产商人,吃腻了燕鲍翅肚,现在就喜欢这个芝麻烧饼,经常开车从大连来到这里吃上这样一张饼。
苏宪章老人的儿媳妇赵彬认为做小吃太辛苦了,在2005年动迁的时候曾经关过一小段时间,但是她和丈夫走到哪儿都被人问:“你家的烧饼店不开了吗”,一想到那些客人,还是决定在原址的对面租个房子继续支撑着这个小店,即使比以前的老店多了3万成本,老店是自己的房子,但是动迁了。”
几乎每个客人来,赵彬都要迎出门。不久前,她的脚崴了,即使这样,她也坚持去迎接客人。小店门前,经常同时停着三轮车和豪华轿车,她说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到了小店的条桌旁边都是快乐平等的,他们也许安静地吃饼喝汤,也许互相插科打诨。
即使过了饭口,客人还是络绎不绝地来到小店,老苏两口子一无例外地热情招呼着,很快,一碗热腾腾的羊汤和一张喷香的麻酱烧饼就上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