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萧太后——爱情和事业双丰收(转)

(2010-04-30 00:58:54)
标签:

杂谈

在萧太后十四岁时,第一次见到韩德让就情不自禁地喜欢上了这个来自汉朝的男子,而聪明伶俐、美丽动人的萧太后也很受韩德让爱慕。
    
    韩德让的祖上本是汉人,由于在与辽战时被俘成了辽国的奴隶,但因才华过人受到重用,成了辽国的开国功臣之一,这才使家族后人能在辽中为高官。正因为如此,韩德让身上融合了契丹人与汉人的全部优点,他饱读诗书,武艺高强,但举止温文尔雅,不仅没有契丹男儿的粗野,也没有汉家男儿的文弱。虽然两个人相差近十二岁,但还是阻挡不了内心深处的感觉。不久,两个人就定下婚约。但天不如人愿,当时的景宗对萧绰的才气和美丽早就有所耳闻,对她更是爱慕不已。于是他即位之后便召其进宫封为皇后,这也使萧太后和韩德让的婚事不了了之。景宗对萧太后可谓宠爱有加,与她育有四子三女。萧太后对孩子们不仅疼爱有加,更是严格要求,在学识和品德上更是把他们培养得个个出色。
    
    景宗死后皇子年幼,萧太后娘家又没有人可帮助,就在萧太后最无助的时候,韩德让站出来表示对其忠心不二。他拉拢自己人帮助萧太后更换朝野中不可靠的大臣,从而使太子得以顺利即位。萧太后不仅把韩德让当成励精图治的重臣,更是把他当成自己的丈夫、自己的依靠。据史料载,萧太后曾对韩德让说:“你我曾有婚姻之约,今愿偕前盟,我儿即你儿,望辅佐之。”她让韩德让兼任北府宰相,拜为大丞相,封齐王,更是总揽军政大权,其地位仅次于萧太后。对于这一切,当时的皇上不仅没有反对,对韩德让更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父子般的感情。每次当他去见韩德让时,在离韩德让的寝宫十步以外的地方就会下车步行,见了韩德让定会先行礼,就座时也让韩德让高居上座,把其视为父亲。皇上不仅要求自己对其敬重,还要求自己的臣民也这样。他的两个弟弟每天都得向韩德让问候起居,在离韩德让寝帐二里以外的地方就必须下车步行,以示尊重。每次当韩德让外出归来,两位亲王都必须前去宫门迎接,问安拜见。萧太后及皇上对韩德让的敬重让他感激不已,只能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明自己对她的忠心。
    
    韩德让也没有让他们失望,在萧太后执政并让辽国走向鼎盛时期,其中韩德让这个栋梁之才的功劳是无人可比的。韩德让帮助萧绰开科举、兴儒学、整顿农耕。正是他这一系列的举动,使北方草原上不再只闻骑射声,也有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朗朗书声。
    
    萧太后为了表示韩德让在自己心中的位置,也为了封赏他的功绩,就下诏赐韩德让耶律隆运,让他“列置护卫百人,同天子仪”。此时的韩德让可谓是位高权重,但他并没有利用自己的特权做任何危害辽国朝政的事情,而是殚精竭虑地为辽国的振兴发展尽力,终其一生,对萧绰忠心不二。
    
    公元1009年,萧太后幸福地走完了自己辉煌的一生。皇帝悲哀异常,寝食俱废,一直哭到呕血,并为母亲上谥号为“圣神宣献皇后”,隆重安葬于辽乾陵。萧太后的离去对于年老的韩德让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他从此抑郁寡欢,一年后便重病不起。萧太后的子女们并没有因她的离去而改变对韩德让的态度,在他生病期间,皇帝和皇后像儿女一样带着子孙们为他侍奉汤药,直到死去。埋葬韩德让时,辽圣宗皇帝亲自拉着韩德让的灵车送出百步之远,其葬礼和萧太后一样隆重,将他和萧太后合葬在一起。韩德让也成为葬在大辽皇陵中的唯一一个汉人和臣下。
    
    看历史,评“胭脂”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不少像萧太后一样的掌权女皇,比如武则天、慈禧太后等;但纵观她们的一生,也只有萧太后的人生是最完美的。后世史家对“澶渊之盟”的高度评价也是对萧绰高超政治和军事斗争艺术的赞美。我们不说她经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在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对国家进行了改革,使辽国百姓富裕,国势强盛。单从她与韩德让间的爱情及与子女间的关系就够让人荡气回肠。她的儿子圣宗皇帝懂得母亲的良苦用心,更受母亲的影响而与妻子相敬如宾、相亲相爱,延续萧太后执政时的辽国风貌,使国家走向昌盛。
    
    在辽国的历史上,除了第一位太后述律氏以外,以后的每一个皇帝的后妃都姓萧;但一提萧太后,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萧绰,不仅是因为她的丰功伟绩,更因为她是最幸福的皇太后。的确,幸福对于处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环境中的一个女人来说,就好比天上的星星,可望而不可及。但萧太后不仅能得到两个男人终生的爱,更能有孝顺的儿女,还能执政近四十年,可谓是事业、爱情、亲情都不缺,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