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解:以上为我去金坑梯田的路上遇到的表演梳理长发的妇女
前不久听朋友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其中他提到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值得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譬如服饰、头饰,特别是头饰,它是民族服饰中最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这番话使我想起过去到过的少数民族地区所见的民族服饰和头饰。我曾在“梯田可以修得如此美丽”帖子中提到了到桂林游览龙脊梯田时看到的一位位漂亮的瑶族女人,她们很多都留着长发,尤其是为游客表演时,那像瀑布一样的长发散落下来,让游客们惊叹不已。正如我那文中写到:
红瑶女人的衣着颜色在青山绿水间忽隐忽现显得格外妩媚……特别是红瑶妇女的梳妆表演,当她们把盘在头上的浓黑长发散开,如瀑布般的飘逸……红瑶女人从小蓄发,到16岁成年时剪一次,以后就一直蓄发。她们视头发为生命的象征,逐渐的就成了红瑶人的族规。红瑶人还自编了《长发谣》,揭示了蓄长发的寓意——
一梳长发黑又亮,
梳妆打扮为情郎。
二梳长发粗又亮,
夫妻恩爱情意长。
三梳长发长又亮,
父母恩情永不忘。
丝丝长发亮堂堂,
幸福生活久久长。




图解:在龙脊梯田或金坑梯田的途中会经常看见这样的场景,她们把头发视为第二生命。
瑶族女人把自己的头发视为第二生命,我们从她们的发式中可以判断出未婚少女、已婚但未育妇女、已结婚已生育妇女,这种发式在她们身份没有发生转变前是不能任何改变的。但能为游客表演的绝大多数是已婚未育女,瑶族少女的发式是不可公开示人的,尤其是不能示给男人看,因为少女的发式要一直保护到与心爱的男人结婚当晚入洞房后才能打开,那种权力只有新郎才有。
未婚少女的发式一般是把头发盘好后在头上盖一个绣花黑头巾,既保护那一头秀发,又是民族的一种特征性装饰,但不能有头发露在外边。
已婚女人的发式一般分两种,一为已婚生有子女的是在额前盘一个发髻(ji),其余则盘在头上,这额前的髻便是做妈妈了的标志,也叫“乌龙髻”;二为已婚还没生子女的是把头发盘成一圈。
几次去上龙脊梯田,多次看到那些身着艳丽红衣、留着飘逸长发的瑶族女人行走蜿蜒山道间的景象,简直就是一幅万种风情的美丽画面,让我浮想联翩……








图解:以上为红瑶族妇女在为远道而来的客人表演长发梳理,那发质真好,头发真漂亮。
(更多照片详见我的“独眼看世界·广西”相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