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成长铸就港股大牛市

标签:
港股 |
分类: 股市杂谈 |
真成长铸就港股大牛市
张 崎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指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哲人的话表达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即“一切皆流,无物常住”,宇宙万物没有什么是绝对静止不变的,一切都在不断运动和变化。
虽然指数经过10年的运动重新回到了高位,代表指数背后的内容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0年里,恒指成份股增加到50个,总市值增加了4万亿,增长幅度超过20%,其中市值贡献最大的腾讯目前市值已经突破4.2万亿港币, 10年前还不到这个零头。而当年“龙头股”汇丰、中移动、中石油等则低下了高昂的头,不算现金分红这三家公司的股价仅相当于10年前的三分之二、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同样失意的还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比如中石化、中国电信等,有些企业则被剔除出了恒指成份股,如当年风光一时的思捷环球。
虽然恒生指数突破了当年的高位,但由于构成指数的成份股盈利提升,市场估值反而更低了。目前恒指市盈率约13倍,市净率不到1.5倍,当年分别超过23倍和3.5倍。
我们知道指数代表的是它后面一个个实体企业的股价表现,而股价短期或受各种因素影响,但长期看主要和企业的盈利增长相关。以港股近10年最大的牛股腾讯为例,2007年净利润不到16亿元,2017年预计超过600亿元,10年时间盈利增长近40倍。股价表现不佳的传统企业盈利却不增反降,中石油10年前为亚洲最赚钱企业,净利润超过1400亿元,但去年估计不到400亿元。
港股市场一向不吝对真正的成长股给予高估值,如腾讯长期市盈率维持在40倍以上,但业绩增长逊色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市值公司估值长年偏低,这里面也有不少是“老千股”财务造假的“贡献”,中小市值股票流动性差也是一个因素。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说过,股市短期看是投票机,而长期来看是称重器。港股近2年的持续上涨,可以看作是港股通短期南下资金的推动,其背后的真正逻辑却是企业长期盈利增长后股价低估。假定企业年盈利复合增速为7.2%,则只要10年时间盈利就可以翻倍,如果股价不变,则股票估值会下降一半。
目前尽管很多港股价格相对2016年2月的低位有了不小的涨幅,但只要精挑细选仍能发现不错的投资标的。一个可行的思路是从中挖掘股价低于每股净值、市盈率低于10倍、股息率超过4%的股票,这些品种依然不在少数。
实现个人资产的复利增长,是投资的重要方法。不求每年有多大的收益,但求保持平稳增值。如果你能够在熊市中尽可能保住本金少亏钱,在牛市中尽量跟住指数的上涨步伐,相信就可以跑赢这场投资的马拉松,最终实现财务自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股市绝不是所有人的提款机,相反,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投资理念就匆忙入市,很可能成为他人的提款机。(本文发表于2018年1月19日《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