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10——2011年期间,成长投资如火如荼。那时候,几位价值大咖推出一个著名的观点,叫做“先定性后定量”。大致的意思就是,如果你在最优秀的行业里选择了最优秀的企业,大可不必纠缠于当时是多花了几块钱还是少花了几块钱。你看那只啥啥啥,现在都200多元了,当初5元买和10元买有啥区别?
想想也是,一只200元的大牛,5元买,挣195元,10元买,挣190元,后者也就少挣个5元钱,计较个啥啊!
当时我也特别相信这种观点,投资要大气,优秀的企业要允许一定的高估,太计较当时的买入价,很容易错失大牛股滴。
不过后来与老婆的一段对话,逐渐改变了我的看法。有一天,老婆对我说,结婚20余年来,在各种家庭开销中,她至少为我节省了10万元的开支。当时听了这话,我直摇拨浪鼓,这怎么可能???于是老婆就掰着手指头,从家具、家电、服装等耐用品,一直算到油盐酱醋等日常生活开销,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一家三口,吃穿住用,平均1天省15块,20年下来岂止是10万元啊。
真的没有想到,一项项不起眼的开支,每次省下几块钱,日复一日,积攒下来竟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老婆啊,你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啊!
于是乎,我开始怀疑开头提到的那个投资观点了:投资真的可以不计较买价吗?
如果我们的启动资金是10万元,在两个价位买入某只大牛,结果会怎样。
5元买入,可买2万股,涨到100元,你的财富积累达到200万元;
10元买入,可买1万股,涨到100元,你的财富积累达到100万元。
仅仅是当初少花了5元钱,为什么前者的财富积累就比后者整整多出了100万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原来,秘密就在股数上,前者以5元买入,股票数量是2万股,后者10元买入,股数只有1万股,正是股票数量的巨大差异决定了“终极”财富的巨大差异。可是,我们那些可爱的价值大咖们,从来就没有告诉我们这一点。所以,我们总是觉得价格不重要,成长是关键。障眼法啊。
自从老婆给我上了那堂生动的“价值投资”课以后,我现在也喜欢和老婆一块儿出去购物了(以前老不情愿了)。年前,女儿买了一款笔记本电脑。我对老婆说,这台电脑挺好,给我也买一台吧。她说,行!就带着我去商场。经过讨价还价,硬生生的把价格砍掉了800多元,比节日促销价还低,看得我是目瞪口呆。换了我,能砍掉200元就心满意足了。
所以,要学习价值投资,老婆就是身边最好的老师,不用交学费,还能促进夫妻感情。没娶老婆的,或者娶了一个不过日子的老婆,可以陪着老母亲去买菜,既可加深对价值投资的理解,同时也尽了一份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