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信贷 |
分类: 股市杂谈 |
信贷数据、宏观预测与股市投资
张 崎
“信贷”这个词,顾名思义,一是信用,二是借贷,它体现的是基于信用背景下不同个体之间的货币借贷行为,广义的信贷则包含金融机构存款、贷款、结算的总称。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通过放款赚取利息收入,扣除资金成本和运营费用后获得利润,所以信贷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赢利手段。
信贷数据是重要的一个经济指标,它的增速快慢往往反映了货币政策的方向,并对宏观经济的增长变化具有指导意义,保持合理的信贷规模有助于促进经济稳定增长、避免通货膨胀。此外,不仅仅是信贷规模,信贷的流向也非常重要,近年不少资金“避实就虚”,没有投入实体经济,而是炒房炒股炒黄金,局部的资产泡沫较为严重。
本周三央行公布了7月份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数据显示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1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比去年同期低1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852亿元,社会融资规模2731亿元,同比分别少增3145亿元和5460亿元。
上述数据“显著低于预期”,这是很多宏观分析师的研究报告中的第一句评论。不说自己是否预测失误,怪数据与预测不符,笔者感觉颇为好笑。央行调查统计司的领导表示,7月金融数据的回落与基数效应、6月‘冲高’较多以及数据本身的季节性波动等有关。总体看当前金融运行基本平稳,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保持在合理、适度范围内,是与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政策‘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取向并没有改变。
事实上,观察金融运行应更多关注主要金融指标的整体趋势性变化,不宜拘泥于单个月份的短期数据波动。6月人民币新增贷款大幅冲高至1.08万亿元,7月新增贷款显著回落,表明有部分信贷需求已经提前获得。另一方面,6月存贷款双双放量,也有商业银行考虑财务报表因素;而7月存款回落,当月人民币存款减少1.98万亿元,也会影响到信贷投放数据。
此外,当前区域金融风险暴露增多,部分地区不良贷款较快上升,金融机构风险防控压力明显增大。进入三季度后,金融机构对钢铁和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受宏观调控行业的贷款发放更为谨慎,这些项目对中长期信贷增长的带动效应弱化。
不过央行官员也表示,进入8月上旬后贷款基本上每天保持着300—500亿元的增量,预计未来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仍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我们不宜过度解读信贷数据“低于预期”对经济的影响,事实上本周股市在短暂调整后再度向上,也反映出投资者对未来经济保持平稳、行情逐步向好的乐观预期。操作层面仍可逢低参与基本面较好、估值便宜的蓝筹股,并结合中报业绩和股价表现进行取舍。
(本文发表于2014年8月17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