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从大学到社会,我们中国国民的“丧尸”本性
(2014-02-06 12:24:41)
标签:
转载 |
分类: 芸芸众生 |
去年年底,一复旦大学男生宣布退学引起了网络热议。而引发他动了退学念头的,是因为他觉得复旦学风沦丧,与他想象中的名校差若天壤,因而梦想幻灭。在他看来,大学把学子们吸收进来,并非是让“尖子生”全力搞学术研究,而仅是乖乖学习,考个好分数。许多老师写的书比自己读过的书都多,平日上课,不过照本宣科,端腔拿调地读PPT,既没营养也没意义。家长花那么多钱供自己读大学,最后闹得尚不如自己回家看书效率更高,其言论矛头直指我们当下的大学教育。
现在这个正在运转的庞大教育体系中隐藏着许多弊病,教育界为了拓展经济,只知一味扩招,却对学生内部等级分化、价值观腐化等直接关乎国家未来的问题置之不理:读过现代大学的国人都知道,在学生中间,人们会因一本二本三本专科等的不同,而自行于内部分出层级,但凡自己比别人高一级,就自觉自己的存在价值比他人高,而一本看待三本和专科的,简直与看待弱智无异。同级别的尤其是重点本科的学生特别重视分数,认为分数就是自己的唯一价值,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最爱聊的一件事,就是你高考考了多少分,如果有分数特别高的,另一边顿然要对其崇敬不已,俨然对方是什么局长、区长、总裁、黑社会那等人物。
在大学,能够影响自己前程的直接因素往往与教学无关,那些能出类拔萃的人,不是有门路关系,就是有惊人的自制力,靠自身在课下勤勉钻研,最后学有所成,出人头地。而真正论课堂对他们的帮助,往往是微不足道的,有时还要受一些毫无用处的课程(好比马哲、毛概、邓论)的拖累。当今的讲师、教授一类也不是特别用心教学,不过是在这里拿一份稳定工资、有地方上社保。平日就是侃侃而谈,有些教授有些科目连课都不备,一进教室门,满脸堆笑,云里雾里一通高谈阔论,然后铃声一响,下课走人,如此往复,每天到点讲课,每月到日子拿钱,快到期末了给大伙画上重点,回头背一背全能轻松通过。比起教学,他们更重视自己的生意:出版社有没有新的约稿,新书卖得如何,电视台什么时候再请自己做讲坛节目之类。学术风气暮气沉沉,学生混日子,老师混工资,大学毕业好比失业,多数学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最终大多却都找了与专业不符的工作。
现在的大学几乎成了谈婚论嫁的黄金圣地,男生到处在课桌和椅背上留着自己的联系方式,看到好看的女生,不管认不认识,拍一下肩头就问人家哪个系,手机号能否给我。倘若在大学旁边开一栋一小时五十元之类快捷宾馆恨不能能赚死,一张床轮番上去一对又一对,比用餐高峰期的饭馆一张桌的轮换效率都高。这样的大学生,四年之后他们能做什么?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内心往往都未形成坚定而稳固的价值体系,上了社会后,精神不够坚实又无甚能力的学生们唯有被社会大风气同化,成为羔羊,然后沦为“丧尸”,和那些“社会人”变得一样,金钱迷信,权势崇拜,觉得有无钱(甚至不是有无挣钱实力)就是人生在世的唯一价值体现,故而为了证明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存在,每个人都在攀比炫耀,用高消费来欺骗自己欺骗别人,伪装成高收入的贵族分子。以致人人都有了同质性:每个人最害怕的事即是被人瞧不起,最爱做的事便是打肿脸装胖子。连谈婚论嫁都成了生意,房、车、存款变成婚恋群体间的不动潜规则,但凡家中闺女略有姿色,十有八九便要在精神层面被推为“一次性成交的妓女”,嫁女儿,俨然是卖女儿,外面无数人在追求,父母便把男人们依照物质实力分类排序,精挑细选一番,最后“卖”给“出资”最高的人。聘礼本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礼仪传统,而今天的人干脆这层光鲜外衣都不要了,直来直去地张弄其效用本质。
在浮华风气在中国臭气熏天的时候,其间各种各样的虚伪者开始大行其道。一些在攀比潮流中自愧不如败下阵来的人全都戴上黑框眼镜站到另一个对立面,自诩精神主义者,张口闭口谈“那些人”腐朽败落、恶俗无德,而自己一不读书、二无才情,背地里天天觊觎着市场里的名牌包包、名车名表,在痛恨自己卡里的工资总是不多的同时,一定要在网上大发言论,对物质者们或尖酸批判、或破口大骂,以泻逐日旺盛的堵心之火。
每个大国的撅起都离不开精神、制度和物质,经实践和研究人们得知,三个层面中,物质层面是最容易崩塌的,其次是制度,而精神往往是最坚固的。以此类推,也可以联系到,现代人的婚姻为什么总显得摇摇欲坠,据调查,当下中国人的婚姻家庭有70%以上已没什么爱情可言,两人在一起,仅是不得不在一起,因为孩子、因为经济、因为害怕改变、因为没有更好的再婚对象。而正在走向婚姻的这一代年轻人仍在重复这个轨迹,而且情况较以往更为恶化,近年高涨的离婚率便是在不断印证这点。我们的年轻人多数明明深知此况,却深陷环境和某种当代常规思想的泥潭,改变不了自身境况:人们仍要拼命攀比炫耀,女人以财择郎,以贪图物质为根基建构起来的婚姻就是如此脆弱,女人没什么忠诚度,谁给她买贵重东西就轻易觉得谁对她好,从而升华到不纯洁的友谊,乃至脱衣出轨。男人也深知对方嫁给自己,最主要一方面原因是自己的物质积蓄而并非其人格本身,因而时常对妻子怀有莫名的怨气,以及自身都尚未察觉的对趋金傍富、对物质恶俗的鄙夷,这种鄙夷对妻子往往也疑心重重,妻待自己稍有冷落,便要疑神疑鬼:是不是有更有钱的男人在外面招惹引诱她了。
判断一个人在社会上成功与否往往有不同的评判标准,许多人都是一方面失去了,但在另一方面得以成功,那他仍自觉是个成功者,而失败的标准我认为要远远比成功要精辟: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上放弃自我,认为自己被击倒而怨声载道,不再积极反击,他便可谓被分在失败者的行列。上个月在网络上开始疯传一篇《充满负能量的心灵鸡汤》,有几段是这样写的:
·只要是石头,到哪里都不会发光的。你必须承认:我是石头,安详的躺厕所里,我的世界你们不懂,所以我很硬。
·你这么努力,忍受那么多寂寞和纠结,我们也没觉得你有多优秀。
·如果你每天干的活明显多于别人,但自己很高兴还感觉得到器重,那么与其说你很有才干,不如说你的领导很会管人。
·以前觉得靠关系的人一定很无能,接触后发现人家样样比我强。
·我有一些漂亮又受过教育的姐妹,本来有机会嫁给官富二代,但很多被那些长得不错、有名校高学历、刚毕业在知名外企工作、加班到很晚还健身的男生所吸引。觉得人家上进又有潜力。五六年后,她们悔得肠子都青了。
·努力了这么久,但凡有点儿天赋,也该有些成功迹象了。
·26岁的他辞掉工作,和朋友建了支乐队,到各民办大学演出,反响平淡。30岁钱花完了,父亲得病要很多钱。“唱完这场就放弃,青春就到这里了。”甘肃七里河大学演唱会前,他留下眼泪说。一位女学生递上纸条:我喜欢你的歌,要坚持梦想。他把纸条攥紧决定坚持梦想。34岁,他欠了十几万的债,父亲也病逝了。
·没钱没事业的人,才有时间去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很同情那些名校毕业生。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高考的成功,一下超越了社会中的各种阶层,仿佛升到顶端。之后一辈子都在走下坡路。
·如果外貌好能够获得他人的关注,又有钱能够支持各种娱乐活动,谁会愿意每天呆在家里打游戏,刷微博,看电视剧。
·如果你特别迷恋一个人,那你一定配不上他。
目前许多人之所以转发这个是觉得自己被戳中了要害,认为里面说的是实话,而彼此传送,寻求安慰和同感。然而这扬扬洒洒一百多条,大多都是原作者出于某一私人目的才如此落笔(和许多乐于转发这些文字的人一样)。这些句子中充斥的不光是消极,还有难以抑制的嫉恨、恶毒的诅咒和无奈的自嘲。里面最重要的是反映出了几点中国人惯有的思想弊病,即习惯于拿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别人的生活;喜欢以自己的能力来衡量别人是否能做成什么;而且颇爱践踏他人的觉悟:很多人为了确认自己的正确性、为了满足自身的心理强迫症而特别喜欢干涉他人,而我认为,不论对方做什么,既然对方已有了觉悟,只要不触犯法律、不损害他人利益、又非伤风败俗,那他是生是死,与你无干。
作为正向的写作者角色,人们每一天都试图让中国同胞们更积极更乐观,心怀大志而富国强民,可网络上总有一些卑劣者为了发泄一己私恼而与正向写作者对着干:毕竟人性就是这样的,若使一个人充满蓬勃有力的动能,必定需要智慧与耐心的呵护与疏导,而要使这积累起来的一切付诸东流,你只消道几句“不能改变的现实”就足已,然后再大享破坏所成,好像自己多有实力。
针对这些卑劣之言,人需要明白两点,第一,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情况和情况也是不一样的。第二,人在一头扎入某种事物前,必须首先要认清自己是谁,能做到什么,确确实实认清了自己,当然可以坚定不移地坚持。如果一个传播者不写明这一点,便四处宣扬扩散“你做了也是白浪费时间”的言论,那人们只能认为你目的不纯:谁都知道那些消极失败者最愿意做的事就是“撕咬”更多的人,把“瘟疫”、“病毒”传给他们,千方百计地让你相信,你也跟他一样一无是处。他们就怕看见别人怀着理想拼命努力,哪怕事情没做成,光是在他们面前提及或者奋斗挥汗,他们都心惊肉跳,一肚子邪火儿,他们心想:你看我都这样了,在这样的社会里,我都做不成什么,你还做什么做,你努力本身就是自觉比我更强,就是对我的羞辱,所以我要打击你。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自己好不了,也见不得别人好的本因。
关于精神与物质,近些年来我在社会上听到的最冷血残酷、最自私暴力的一种声音就是:“自己还吃不饱呢,管得了那个”;“别想那么多啦,你先把自己喂饱再说吧”;“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己饭都吃不上呢,怎么可能有什么精神”。每每有谁发出这样的声音,我都劝朋友一定要远离这样的人,不要再同这样的人接触交往,否则必遭其害,追悔莫及。因为不论是谁,心里一旦开始这么想,开始传播这样的消极声音,就说明他已经变成了一个不惜以任何残忍恶毒的方式来为自己捞取钱财的人。这种誓言一样声音,从根本中透着狠毒,仿佛是放弃“人心”的宣言,思想极端化、狭隘化,对别人的健康生死不再有任何顾虑,从此眼里的目标只有个人利益。我敢说那些造地沟油、毒奶粉、瘦肉精,以及把老鼠肉穿起来当羊肉串卖的,在他们心理斗争、犹豫要不要这么做的时候,最终势必是这样的声音为他们一锤定音,呲着凶恶的牙齿义无反顾地把缺德事做了下去。在这些人中,有绝大一部分人事实上并不像他们话里所说的——饭都吃不上——那么惨,有些人甚至月薪过万,每天丰衣足食,下班就去喝啤酒吃烤串,唱KTV逛夜店,逍遥自在。我们都知道,人只要有衣服穿、有地方住(不是非得有自己的房)、每天能吃饱、有稳定收入,就已经算有“物质基础”,而那些人仍要说那么凶狠的话,不过是为自己对物质钱财的贪婪、为自己不择手段的收入(黑色、或灰色收入)、为自己懒于读书修德、修身养性找了一个无比正当正义、且大气凛然的借口罢了。这些人每天泡在物质腐烂的肿瘤堆里而不知满足,又要口口声声抱怨自己“吃不饱”,活像那些在丈夫或男友身上得富得宠、却因对方没给她更大的房子更拉风的豪车而大怨“没有安全感”的卑劣小娘们儿。这些是被贪婪和物质欲浸泡糜烂的人,是没有勇气面对真我、真真正正被社会“杀死”的失败者。
这些人,一来是因为没有安全感,二来没有“认识自我”的能力,三来没有良好价值观的引导,所以才被自利腐败主义所毒害诱惑,被刁蛮的农民戾气的氛围所煽动,成为“可怜自己的懦夫”,成为新的火源,把自己的志气烧为灰烬,然后再去焚烧其他没有把第一志向用在图一己之财的雄才大略的志者身上。
由此看来,我们的高中和大学当务之急就是要开展一系列重点必修性的精神思想引导课程,来辅助我们即将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建立良好健康的价值观念,教他们找到自己的真正价值所在。我们现在大学里思想引导性的课程除了毛概邓论马哲三大常规课程,还有“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但是四门课不论哪一科都未起到应有的效果,三四个班乱哄哄挤在一个电影院一样的大型阶梯教室里,在偏后的位置看,讲台还没指甲盖大。老师通过扩音器对着本子读讲义,学生在底下玩手机、看小说、谈情说爱,最后组织的考试大多不是可以随便互抄的开卷考试,就是突击一宿背过就忘的传统形式。四门课,每门课一周半天,在学生中间,这些课皆是公认的最没用最耽误工夫的课,此类课的讲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尊重,一个个性情乖觉,常以刁难学生找得一丝平衡。那么这样的课,除了给教师增添一个岗位,给学校增加一项收入,对我们的学子与未来社会又有多少意义?我们的社会,走到今天这步,遭受那么多教训,每天的新闻资讯都在向我们验证我们思想道德教育的失败,而我们的大学教育却还在沿用当今早已不能被现代学生接受的内容枯燥效果甚微的形式化课程,这种冥顽不化便是某一种源头,只有白白等着酿造更多更大的苦果。
故而我们必须在这方面尽快革新,去除老四样,开展孔孟学说,课程以解析人性事理的故事实例为主,引进国外的瑜伽、佛教、基督等宗教灵修理念,课程应多在户外深林中进行,重视程度与英语相当,每周至少3个半天,让每个人都切身感受到灵魂的存在、生命的热度与神奇、包裹在“心”上的阳光软膜正在逐日地累积变厚,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学会以礼待人,了解他人的痛楚,懂得分享与包容,明白什么才是生命可贵之处,找到自己的理想,再不能教社会的巨大丧尸肆意撕咬吞噬,使它们变为新的丧尸,为物质腐败主义的强壮身躯再度添砖加瓦。文/馨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