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养老财经 |
分类: 股市杂谈 |
每个人都需要为养老做好安排
张崎
最近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其中尤以“以房养老”引人关注,而清华大学某教授建议弹性退休和延迟领取养老金的一些言论也引起舆论的巨大争议。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二战结束已近70年,战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都已经或即将退休。据媒体报道,目前美国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6%,日本更高达四分之一。中国缺乏相关数据,但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专家预测,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48亿,接近人口比重的20%,而如果生育政策没有改变,2050年老年人口比重可能超过30%。
中国即将面临“未富先老”的境遇,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欧美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都远高于1万美元,我国尚不足7000美元。而政策原因导致的生育率下降、医疗水平提升导致人均寿命延长,直接结果是家庭供养资源减少,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成倍增长。“421”将成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主流家庭模式,“上有老、下有小”是中年人面临的现实压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了单纯以进入养老院的养老方式无法满足现实的养老需求,主流养老模式应为社区居家养老。就国外的经验看,政府组织企业建设配套设施齐全的大型老年社区,老年住宅内部多为无障碍设计,并安排了形形色色的医疗、娱乐和餐饮功能,集合了居住、商业、度假疗养多种功能,政府对社区采取补贴措施。目前中国也有一些企业在从事养老产业,其中部分企业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但在运行过程中依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相关的政策配套和资金支持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单单就以房养老的做法看,上海在好多年前就有相关的操作安排,但由于手续繁复、利息高昂,加之通胀对资金的侵蚀,实际成功操作的案例很少。
在早年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的退休养老是由国家和单位包下来的,那时并没有个人账户安排和相应的资金积累。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建设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在缺乏资金积累的情况下在职职工承担了为历史积欠埋单的重任,本应积累在个人账户中的养老保险费被用于为已退休职工发放养老金。人口老龄化和提前退休等原因引起现实支付压力日益增加,个人账户空账运行也变本加厉。
政府该如何面对这个现实压力?通过将更多人口纳入社保体系可以暂时减轻这个压力,而研究逐步延迟退休年龄也是大势所趋,至于深受诟病的养老金双轨制问题,未来将如何改善也值得我们关注。当然,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每个人通过合理的收支预算和投资理财实现资产积累,提前为自己的养老做好安排。
(本文发表于2013年9月22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