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茅台合理估值不低于360元

(2013-03-25 22:26:52)
标签:

转载

分类: 公司研究
     一个公司的合理估值=业绩水平*估值水平,根据peg估值原理,估值水平=未来两到三年的业绩增长率。因此贵州茅台的合理估值就决定于业绩水平和两到三年的业绩增长率。根据我的研究和推算2012年贵州茅台的每股业绩在13至13.5元之间,未来2年的利润增长率将不低于30%,关于为什么2012年贵州茅台的每股业绩在13至13.5元之间,不是市场预期的12.5元,我不做论述,因为很快就会揭晓,重点讨论为什么未来2年的利润增长率将不低于30%!
    两会期间,贵州茅台董事长袁仁国说:“2013年1至2月份,贵州茅台的销售收入54.9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4.42%,其中茅台酒销售收入53.1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75%。2013年贵州茅台预计将实现销售增长23%,实现436亿元销售收入。”
    在全国两会上袁仁国将茅台集团的销售收入增长目标从18%提升到23%。茅台集团销售收入目前主要靠股份公司和习酒实现,其中股份公司销售收入占茅台集团销售收入的90%。
http://www.ltkdj.com/Files/adminfiles/12291105BB66C1DF/3601.jpg
    据我的调查,今年习酒销售衰退的要比茅台股份严重,2013年的销售收入增长主要靠股份公司实现,股份公司不少于23%的销售收入增长,必然导致股份公司的利润有30%以上的增长,这是相当大的确定性事件。下表是从贵州茅台历年年报中整理出来的,贵州茅台历史上实际增长率与预测增长率的关系表。
    可以看出历史上贵州茅台每年都是超额完成目标的!平均超额幅度在10个百分点之上,因此我认为2013年不仅能完成目标而且会超额完成,2013年贵州茅台的利润增长率一定会超过30%。
我们将目光投入2014年,2014年的增长情况又是怎么样的?请看以下三张图片:

http://www.ltkdj.com/Files/adminfiles/12291105BB66C1DF/3602.jpg

    以上这三张图是从茅台2007、2008、2009年报中剪切的,我所以要剪切这三张图,是因为2013年卖的茅台酒是2008年的生产的茅台酒,2014年卖的茅台酒是2009年生产的茅台酒,2008年生产的茅台酒比2007年增长了24%,这意味着2013年可供消售的茅台酒增长了24%,由于茅台在2012年9月1日提价30%,同时,茅台计划2013年销售收入增加23%,这意味着2013年茅台的销量不增加,于是2013年可供消费的24%的增长量就推后到2014年。而2014年消售的茅台酒是2009年生产的,2009年生产的茅台酒要比2008年多出16%,(比2007年生产的茅台酒多出了1.248*1.16-1=43%),也就是说到2014年那一年,可供消售的茅台酒整整比2013年实际消售的茅台酒增长了67%!(24%+43%)。
    2014年可供销售的茅台酒要比2013年实际销售的茅台酒整整增长了67%。这样一个巨量增长,2014年茅台增长的逻辑基础就异常扎实。问题是14年市场需求量能不能消纳这个巨大的增量?问题的答案关键要看2014年经济发展情况,我根据常识认为,2014年是新一界政府上任的第二年,从常识看经济状态应该有一个小幅的兴起,我不指望有大的突飞猛进,但是在新政府上任的第二年出现一个小幅的兴起符合常识的,也许到时市场吸纳不了67%供给增长,但至少能吸纳20-30%的增量,这样就可以带来贵州茅台30-40%的业绩增长,这就是茅台2014年的经营状态。
    很多人会说可供销售的茅台酒固然会增加67%,但因为反腐到时茅台会卖不出去!今年以来我对茅台、五粮液的经销商做了广泛的调查,接触经销商得到的信息是,目前,五粮液的经销商经营好的勉强保本,经营差的已经亏损!五粮液公司已经答应经销商给与某种补贴,但研究了3个月还没有具体确定如何补贴经销商。目前,一些五粮液的核心经销商正在以比出厂价低的价格抛售!而茅台的经销商在节后的淡季,批发价还在1000元之上,批发利润大体有200元,零售和团购价不低于1300元,行业波动只是降低了茅台经销商的利润,茅台的经销商由过去200%的利润变成了大约30%-50%利润,五粮液经销商对茅台经销商的利润羡慕的要死!2011年五粮液的经销权转让价为200万元,现在转让价为“0”元,只要接手库存就可以获得五粮液的经销权,2011年贵州茅台的经销权转让价不低于1000万元(年配额5吨)现在的转让价大约500万元。人们都认为反腐对茅台的影响最大,茅台的困难最多,但事实是茅台的经营最正常。调查得到的这些信息清楚说明一个问题,茅台酒的经营非常正常,供不应求,企业未来经营没有不确定,市场出现的担心恐惧价格下跌全部是错误的。只有经济进一步恶化茅台的销售才会停滞。茅台的销售根本上决定于经济,不是什么反腐,这是一个真实的流行性错误认知。正是这个流行性错误认知,造就了史无前例的低估值。
    其实,即使经济进一步恶化,茅台手上还有一系列好牌,一曰:打假,二曰:抢夺竞争对手的经销商资源。
    有多少假茅台谁也说不清!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假茅台的数量可能不少于真茅台,通过打假来扩大真茅台需求,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立竿见影!以下是贵州茅台官方微博发布的芯片打假的信息:
http://www.ltkdj.com/Files/adminfiles/12291105BB66C1DF/3603.jpg

    我不想就打假会扩大真茅台的销量说什么了!因为这太显而易见了。
    我还想说说五粮液的经销商,如果茅台给五粮液的核心经销商写一份信,告诉他们,只要放弃五粮液,就会将贵州茅台的经销权给这些五粮液的核心经销商,局面会怎么样?在当前白酒行业陷入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国白酒经销商普遍处于泥泞中,目前只有茅台经销商处于可靠的赢利中,因此,茅台可以以此为筹码和诱饵,将中国最好的经销商收于帐下,同时可以以此瘫痪竞争对手的销售渠道。从深层次看,这次危机其实扩大了茅台对竞争对手的优势,实事求是的讲,行业危机可以使茅台瞬间击垮竞争对手。只要茅台愿意将茅台的经销权象其他高端白酒经销商开放,67%的增量瞬间就能消化,同时会给竞争对手毁灭打击!茅台的管理层是保守的,但如果茅台的销售的确有大的下滑,我想茅台采取这种做法完全可能。
    我们不需要很复杂的计算,就用小学数学简单计算,就可以知道贵州茅台2013年和2014年的复合增长率最少也不会低于30%,茅台的经营有不确定吗?茅台的不确定在哪里啊?茅台的不确定都是想象出来的。
茅台的合理估值区间在20-30倍市盈率。
    关于茅台的合理估值中枢,我一直认为不应该低于20倍,也许25倍是非常合理,因为世界范围内就没有低于20倍的快消品。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普遍的经济规则,快速消费品包括乳业、酒、饮料以及综合食品企业,在世界范围都是以20倍市盈率为正常估值的。茅台作为一种有提价权快消品,历史复合成长率非常高达40%,未来几年的复合成长率不低于30%的公司,不应该低于世界范围内的消费食品业的平均估值水平。今年是最白酒产业最困难的一年,2013年如此动荡的环境中,茅台仍旧增长30%,大家要看到中国股市80%的公司永远都不会出现利润增长30%的情况,而茅台在他最不利的年份也实现了30%的增长。历史上只要茅台酒提价,其他酒都跟风,12年茅台提价后谁也没有敢跟风。结合世界范围消费食品企业不低于20倍的市盈率和贵州茅台超30%的成长率和提价权!25倍市盈率是可以接受的。
    十多天前我参加了中央人 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关于茅台的讨论,(http://www.ltkdj.com/News/ltsd/2013/31/1331169223CA356E6CJ4FB9GHH67.html)在作节目之前编辑给我发来一个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说实话我自从05年之后,就再也没有看过任何别人写的研究报告),为了了解编辑的意图,我看了一下这份报告,这个报告里我非常费解的是,作者反复论述茅台的价值中枢发生了变化,13倍市盈率就是茅台的合理价值中枢?!中枢的本意是指门的门轴,正是由于门轴的稳固门 才能正常开关,中枢必须是恒定的,一个东西不具有恒定性就 不是中枢。就像汽车的车轴,车轴与地表的距离是一定的,这样他才能支撑转动的滚子,如果一个汽车的车轴与地表的距离是不定的,汽车还能开吗?中金公司的这个报告没有价值中枢和估值水平恒定的观念,他们的中轴是来回波动的。有趣的是跟我做节目的招商证券的研究员也是这种观点,茅台的成长速度下来了,所以中轴也下来了,13倍是合理的。问题是根据袁仁国两会的发言,茅台13年的成长率是30%是铁板钉钉的事。按照peg原理茅台的市盈率应该在30倍水平,至少20-30倍之间是合理的!平均25倍。
    现在主流机构说13倍是合理的,我认为这是违反常识的。我想以20-30倍为区间,25倍为轴是唯一符合常识和事实的,现在的估值水平低估的不像样子了。
    总结以上分析:2012茅台的业绩在13至13.5元,未来2年成长率不低于30%,2013年的业绩在18元附近,合理市盈率在20至30之间,因此茅台2013年的合理价值在360-480元之间!
    如果你不相信,只能走着瞧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