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研究员财经 |
分类: 股市杂谈 |
研究员不宜把自己捆在企业的战车上
张 崎
最近某证券杂志刊载了一家独立咨询机构对广东某市值三百多亿元的中药上市公司的质疑文章,认为这家企业涉嫌虚构大量固定资产,差不多相当于近几年盈利总和。受此影响,本周该股始终处于风口浪尖,股价持续下挫,市值缩水几十亿元。
上市公司造假是个屡禁不绝的问题,从十多年前的琼民源,到后来的银广夏、蓝田股份、东方电子等公司,在“光环”褪去前都是“绩优股”,也忽悠了不少投资者,其中不乏基金和券商。但正如巴菲特说的,“潮水退去才能看到谁在裸泳”,靠谎言堆砌的业绩真相暴露后,市场的信心就会土崩瓦解,股价也会“飞流直下”。
作为普通投资者要辨识企业财务假象有较高的难度,但是如果专业机构也缺乏相应的知识就难以理解了。某券商的医药行业首席研究员在该公司处于风口浪尖之时连续发文力挺,把自己捆绑在企业的战车上,很可能是以职业生涯在做赌注。由于她在业内已颇具声望,赌赢了不会名声鹊起,而一旦判断错误,后果难以预料。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位研究员并未仔细分析公司财务数据有没有问题,而是苛责那家独立咨询机构没有证券投资咨询资质。普通人有没有权利质疑一家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事实上笔者大致看了那份图文并茂的质疑报告,感觉论据相当翔实,至少是颇下一番功夫。
坊间有传,现在的研究员越来越像记者,记者越来越像研究员。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券商研究体系的现状,为了吸引眼球哗众取宠者有之,为了完成工作指标贪多求快者有之,更有个别人与一些机构勾结发布不实报告赚取黑钱,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
投资者需要什么样的研究报告?是能够为自己的投资带来有益信息的资料,而不是“业绩大致靠猜、估值基本瞎掰”的糟粕。笔者入行十几年,不写研报好多年,但一些基本分析方法还没有丢掉。分析一个公司仅看到它的利润增长是不够的,不仅要纵向比较,还要和同行业公司横向比较。资产负债表科目是否可疑,现金流量是否正常,这些都要考虑。如果一个企业宣称每年都有几亿的利润且持续30%以上增速好多年,每股分红只有3-5分钱,隔一两年都要融资十几亿,账上趴着几十亿资金又向银行大量贷款,连续几年对外投资几十亿元而这些资产的价值又不容易准确核实,那么至少会疑窦丛生。
笔者一直建议投资者朋友多学习一些基本的财务知识,对企业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不熟不做,对券商研究报告也不能偏听偏信,要学会独立思考。下单前先停一停、想一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样或许会错过一些机会,但也会规避不少风险。
对于处于风口的这位研究员,笔者也希望她以后更多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并与研究对象保持适当的距离。得罪人的评论无需太多,以免落得“同行相轻”的质疑,就此封口。(本文发表于2012年12月23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