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archie
archie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330
  • 关注人气:1,6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行股业绩不确定性较低

(2010-09-06 08:45:08)
标签:

银行股

财经

分类: 股市杂谈

银行股业绩不确定性较低

每年78月间,是上市公司披露半年度报告的季节,截止到本周二,1900多家上市企业都披露了相关财务数据。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上市公司业绩延续逐季回升势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总额7814亿元,按可比数据计算同比增幅达46%;可比样本公司二季度盈利达到4358亿元,环比增长26.1%,整体数据好于市场预期。

有分析人士认为,在业绩数据大幅提升的同时也要看到一些问题。比如有分析师指出银行业贡献了较多的利润,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达3434亿元,几乎占到全部企业的半壁江山。银行业利润的提升实质是其他企业财务成本的增加,在近两年超宽松的信贷环境下,贷款规模持续放大,这会形成一定隐患。

那么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在经济上升周期中,企业往往有增加投资、扩大产能的意愿,除了保留盈余的内部挖潜、增发新股向股东募集资金外,往往都是通过增加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筹措投资所需的资金,银行这时也愿意发放贷款。但是外界环境随时可能变化,债务融资支付的利息和到期还本的压力也会逐步增加,而一旦产品(或服务)价格与原先的预计有较大差距,则企业经营很可能陷入困境。此时,如果赶上经济大周期向下调整、银根抽紧,则业绩大幅下降乃至亏损就很正常了。另一方面,银行业的不良率也会因此增加,因为企业很可能会拖欠利息乃至无法偿还本金。当然,这种情况目前看来还没有出现。

有一种观点认为,银行业近几年对地方融资平台发放了高达78万亿的贷款,随着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推出和落实,是否会产生大量不良贷款,并因此吞噬银行的利润?对此,专家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上世纪90年代中国财政收入规模不大,而全国经济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当时国有银行贷出了不少难以收回的贷款,最终导致银行业深陷不良资产泥潭。据事后央行调查,这些不良贷款中因政策指令性贷款、计划与行政干预、国家安排的结构性调整和地方干预的,占到80%,而真正因银行内部管理不当造成的只占20%。目前中国财政总体充足,各方对银行的不当干预大大地减少,当年带给中国银行业巨额不良资产的根本隐患已经消除。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也不会产生大量不良贷款,从各银行公布的数据来看,多数银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贷给了东部富裕地区,这些地方政府有较充足的财政实力,未来也有足够的还贷能力。

笔者认为,只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运行,银行业上市公司总体风险可控,目前估值是合理偏低的。今年以来银行股平均下跌两成多,有不少品种分红收益率已经明显超过同期存款利率,具有较大的投资价值。相反,倒是那些以“高增长”为标榜的创业板股票,在经历了多次爆炒后已经是动辄100多倍的高市盈率,未来如果增长速度低于预期,则股价出现大的调整是可以预见的。(本文发表于2010年9月4日《文汇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