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

标签:
通胀股票 |
分类: 股市杂谈 |
通 胀
张 崎
近期各地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较大,据说主要是一些农作物因天气原因减产,也有分析认为有投机资金炒作,推波助澜。老百姓过日子,无非是衣食住行几件事,如果物价连续大幅度波动,就容易影响社会和谐。“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类似的意思《汉书》里就有表述,但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似乎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国际上一般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来衡量物价波动幅度,我国的CPI指标由国家统计局发布,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指标,是反映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之一。
过去30年我国CPI累计涨幅大概在3倍左右,有分析人士认为存在明显的少计。以笔者30年来的感受,读幼儿园时1粒糖大概是1分钱,1斤青菜2分钱,1个鸡蛋3分钱,1斤大米1角4分,1斤猪肉7角5分;现在的价格来算,鸡蛋、猪肉和大米的涨幅在10倍出头,糖的价格涨幅在20-50倍,青菜涨幅在50-100倍。衣服涨幅很难衡量,普通服装涨幅较小,一些高档时装以前是没有的。交通费用的涨幅大概在5-40倍,铁路和航空价格涨幅较小,市内公交涨幅偏大。另外,以前大家都住公房,房租一般是2-3元,现在类似条件的住房,房租肯定要贵100倍以上,但全国地区差异比较大。服务方面,以理发为例,费用大概也提高了50-100倍。
当然也有跌价的产品,比如各类电子产品,30年前基本没有彩电,买台黑白电视机要花费一对夫妻一年的积蓄,还得凭票;而如今一对夫妻一个月的收入就可以买得起高档的大屏幕LED彩电。
总体来说,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确实上去了,但绝对没有收入增长得那么高(据统计30年来人均收入提升了近30倍),这主要是货币购买力下降所致。
经济学上把通胀定义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引起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普遍地上涨现象”。货币主义学派认为通胀导因于货币供给率高于经济规模增长;新凯恩斯主义学派把通胀按成因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和“固有型”(因合理预期引起,通常与物价/薪酬螺旋有关)等几种。
应对通胀的主要方法是投资,古代就有“盛世藏古董、乱世买黄金”的说法。近年来,我国居民投资渠道逐步扩大,从传统的储蓄、债券,到银行理财产品、基金、股票;有经济实力的人投资房地产、黄金、古董等等。总之,投资之道在于不断学习提高,既要持之以恒,也要量力而行。(本文发表于2010年6月20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