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

标签:
理财股票 |
分类: 股市杂谈 |
计 算
张崎
有读者对笔者上周文章里面的一个数据提出疑义,认为央行披露的居民储蓄存款从1995年的3万亿增至目前的逾25万亿,14年翻8倍,年均增幅不止15%。笔者用计算器重新测算了一下,精确的数字应该是年均复合增长16.35%。如果按照年均15%增幅计算,2009年的数字才21万亿出头,可见即便是1个多百分点的差距,日积月累也会相差很多。
相信今年投资股票、基金的朋友盈利超过16.35%的大有人在,但如果我们设想下,哪位投资者从1995年以来每年投资收益都超过16.35%,估计就凤毛麟角了。尤其是那些持续下跌的年份,比如2001年到2005年,比如2008年,不要说盈利,能够尽量减少亏损就已经阿弥陀佛咯。
事实上,即便是被奉为“股神”的巴菲特,在其40余年的投资生涯中,资产年均复合增长率也仅仅略高于22%。此外,著名基金经理林奇在其14年的投资生涯中,获得了年均复合29%的收益率,这已经是被公认为“难以超越的记录”。
以上证综指来计算,1995年末收盘指数为555点,本周五的收盘点位是3096点,累计涨幅为457.84%,如果换算成年均涨幅,则为13.06%。但是,股指并非以每年近似幅度上涨的,通常每年的波动在30-60%,个别年份如2006、2007年最大涨幅超过1倍,今年最大涨幅也接近100%。
以此来判断16.35%的年增幅似乎不算什么,但是很多投资者往往在下跌时候将盈利“回吐”,也就是经常所说的“乘电梯”。如果将本金亏蚀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再要获得盈利就要取得100-200%的涨幅才行。事实上,亏损幅度越大的投资者往往心态越糟糕,很多时候会“割肉”在“地板价”上,等到股价回升了一大截又会懊悔不迭,几次反复后信心全失,最终只能黯然离开股市。
笔者认为,投资首先要确定目标,并要精于算计,同时要端正态度。引用司马迁的话来说,“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股票涨得太高了肯定要跌,跌得没有人要了就会涨。价格明明很贵了大家还抢着买的时候,你就该像丢垃圾一样卖出;而在股票便宜得没有人要的时候,你就该像宝贝一样买来,放在家中压箱底。财富要让其流动起来,“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同样是司马迁的名句,笔者经常引用),这才是真正的投资之道。(本文发表于2009年11月29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