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5.17-5.30,四川
陶喜年/文
5月12日那个悲情时刻后,很遗憾没能在第一时间赶到四川。幸运的是,一番波折后,5月17日中午,我终于降落在了成都双流机场,一起过来的,还有广州总部的记者江勋。
到5月30日,不多不少,我在四川呆了整整两周时间。地震发生后,从全国各地,有数以千计的记者齐聚四川,据说光理财周报所在的南方报业集团,就来了100多人。我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新闻发生的时候,我在现场,这是最让记者着迷的地方,哪怕面临生死考验,因为别无选择。
话虽如此,从上海出发前那个晚上,心里还是很忐忑不安的,以致一宿没睡。有许多的担心,不是担心自己,而是担心家人。因此这么长时间,没有一个家人知道我在四川灾区。
事实上,到了四川,内心反而没有了恐惧。只在第一次出去采访的时候,曾经充满悲壮之情,因为对可能会遇到的情况一无所知。当时我们准备了足够3天吃的食品和矿泉水。几十斤重的背包里,还有手电筒、收音机、雨衣、手套、口罩、药品和一个包含包扎带等东西的应急护理袋,最引人注目的,还有一个数斤重的钢盔。工作必备的手提电脑之外,出于个人爱好,我还随身带着数码相机和摄像机。这样的装备,基本可以跟战地记者媲美了,除了少件防弹衣。
我们跑过受灾严重的什邡、德阳、绵阳、都江堰、北川,行程数千公里,经历过数次余震,不过都有惊无险,有几次我连惊都没有,因为余震时睡得正香呢。
10多天的行程,悲伤之外,收获最多的是感动。从什邡市区往地处深山的红白镇去的路上,一路都是运送救灾物质的车辆,车上都挂着“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标语,但不同的车牌告诉我们,这些车子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有许多是不远千里而来的自驾车。与此相对应,直升飞机也在一刻不停地空投食品。在这样偏远的乡镇,我们发现灾民并不缺食品,先是吃惊,后才意识到,这就是全国人民支持灾区的力量。
随处可见飘扬的军旗,十几万部队,就这样深入到每个需要他们的地方。马路上,经常有连云港(6.22,0.05,0.81%)、昆明等标识的120急救车呼啸而过,显示着全国有多少医务工作者来到了这里。还有也许比部队规模更大的志愿者群体,活跃在医院、灾民聚居区等地方。在绵阳九洲体育馆,我就见到来自上海、深圳等地许多年轻人,其中有两个人,还是即将高考的高三学生。
灾区人民也在感恩着来自全国的支援。高速公路边的广告牌上,银行网点的门口,以至居民楼上,经常能看到“感谢全国人民对灾区的支持”之类的宣传语。碰到志愿者,出租车司机通常的做法是给你免费。
见过为救学生失去家人的老师、见过说长大后要做地震科学家的小朋友、见过至今仍在寻找儿女下落的父母、见过忍痛进行灾后重建的电信员工,不能一一言表。去看我的博客吧,那里有更多的灾区见闻。 (作者系资本市场版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