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港季子庙外景
申港,江阴古镇之一,在下出生之地。地方民风淳朴,古风尚存。历史上曾与数位名人有过渊源,收集在此,以示纪念之意。
人物简介:
季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称公子札,是一位与江阴历史渊源有关的古代贤人。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于江阴申港东南的舜过山下,人称"延陵季子"。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
主要事迹:
1、季子挂剑:
季札重信义。一次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难于启齿相求,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解。他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此事传为千古美谈。
2、三次让国:
吴王寿梦的四个儿子当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
哥哥诸樊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隐于山水之间,成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
吴王诸樊一直到过世之前,还念念不忘弟弟季札。他留下遗训,让后人将王位依次传给几位弟弟,这样最终就能传到幼弟季札的手里。以后继位的两位吴王余祭、夷昧临终前,要把王位传给季札,但被季札再一次拒绝了。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他再度归隐而去。
3、季子观乐:
公元前544年,吴王派季札到鲁国聘问,季札要求欣赏一下周朝廷的音乐。
鲁国乐工为他演唱《周南》和《召南》,季札听后说:“美啊,从音乐中听出周朝王业基础已打好,但还未获得最后成功。曲中洋溢着虽辛劳但无怨言的情绪。”
乐工又演唱《邶风》、《鄘风》、《卫风》。季札说“美啊,深沉哪,虽遭坎坷而其精神不陷于困顿颓唐,我听说卫康叔,卫武公的德行就是如此,这是《卫风》的歌曲吧?”
乐工又演唱《王风》。季札说:“美啊,其情虽忧伤而不惧葸,这是周室东迁后的歌曲吧?”
又演唱《郑风》。季札说:“歌声细琐反映出其国政令苛细,人民难以忍受,这个国家恐怕要率先灭亡吧?”
又演唱《齐风》。季札说:“美啊,曲调弘大深远,真有大国之风。堪为东海一方表率,这是姜太公的遗风吧!国家的前途无可限量!”
又演唱《豳风》。季札说:“美啊,曲调宽弘坦荡,欢快而不过分,这是周公东征的歌曲吧?”
又演唱《秦风》。季札说:“这就叫做夏声。既然歌曲曲调能演进为夏声,国家也必会日益强大,大到极点,能达到周王朝创业的程度了吧?”
又演唱《魏风》。季札说:“美啊,曲调弘阔,博大而又宽和,朴实平易,行此政教再辅以道德,就能使国君成为明主了。”
又演唱《唐风》。季札说:“思虑深远啊,这是陶唐氏的流风遗韵吧?不然,怎能如此忧思深远呢?如非具有美德之人的后代,怎能达到这种水平!”
又演唱《陈风》。季札说:“国无良君,又怎么能长久不亡呢?”
对于《郐风》以下的地方乐调,季札没有加以评论。
又演唱《小雅》。季札说:“美啊,满怀忧思,而无叛离之意,怨悱之情忍而不发,这是周德衰微时的乐曲吧?但还有先王遗民之情啊。”
又演唱《大雅》。季札说:“乐曲宽缓啊,多么和谐安乐,旋律曲折优美但基调仍刚直有力,这是周文王美德的象征吧?”
又演唱《颂》。季札说:“达到音乐的极致了。曲调刚直有力却无倨傲不逊之意,旋律婉曲优美却无过分曲折之憾,节奏紧密时却无迫促窘急之嫌,节奏舒缓时却无分离割断之弊,变化丰富而不淫靡,回还反复而不令人厌倦,表现悲哀恰到好处不显得愁苦,表现欢乐时恰到好处不流于放纵,其音如圣人之才,广用智慧而永不匮乏,如圣人之德宽弘而不侈大,如圣人之理民,施惠而不显耗费,征取而不陷贪婪,音乐暂时休止时却不陷于停滞,音乐流畅前进时却不虚浮无根。五声和谐,八音协调,节拍尺寸整齐,旋律遵循法度,象征着所有圣德之人的共同风度啊。”
季札看到乐工表演的《象箾》、《南龠》之舞,说“很美啊,但仍有微憾。”
看到舞《大武》,说:“很美啊,周朝的盛德就如此吧?”
看到舞《韶濩》,说:“真象征了圣人的弘大之德,尚有自愧之心,可见达到圣人标准之难啊。”
看到舞《大夏》,说:“很美啊,为民辛劳而不以有德于民而自居,除了大禹谁还能做到呢?”
看到舞《招箾》,说:“美德的巅峰啊,太伟大了,如上天覆盖万物,如大地无不承载,再好的德行,也不会比这乐舞所象征的舜的美德更高了。观乐可以停止了,如还有别的音乐,我不敢再欣赏了。”
历史遗迹:
《春秋》载,季札于公元前485年死后葬在申港西南。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10个古篆是孔子所书,抗战初毁于兵燹。今申港中学所在地就是季子墓、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耸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
传说季子忌日为农历四月十三,后来申港人民纪念季子,把这一天作为申港集场集会之日,至今风俗依旧。
季子墓现有三处,一在镇江丹阳,一在常州武进,一在江阴申港。各执一词,莫辨真伪。
2007年05月29日,江阴首届季子文化节在江阴申港开幕。目前季子墓、季子祠庙已得到重新修缮和保护。
笑看浮云闲话:
关于季子,历代记载很多了。孔子曾经说过:“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贤者的谦恭礼让、非凡气宇和远见卓知,一直在中国历史的长空中,闪耀不绝。
今日,重看季子,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季子挂剑,体现的是一诺千金,诚信待人;季子让国,反映的是遵守礼教,道德楷模;季子观乐,体现的是睿智贤达,哲人风范。作为申港人,颇为自豪。那日到季子庙参观,我一揖到底,诚惶诚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