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夹山寺

标签:
夹山寺石门夹山寺夹山寺李自成奉天玉大和尚 |
分类: 游记 |
2016年10月4日早,在澧县刘章年先生陪同下,我来到夹山寺。非常惊讶,这里又出现了李自成的传说。
夹山寺又名灵泉禅院,位于湖南省石门县夹山景区,距石门县城8公里,寺周围山水环绕,景色秀丽。唐代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善会大和尚获赐领众僧开山建寺。享有"三朝御修"的盛誉,规模宏大有"骑马关山门"之称。至明代,由于兵火连年,殿宇大多毁落,佛事衰退,仅有僧众60余名。
到清顺治初年,有奉天玉大和尚驻锡于此,率众僧建寺,使禅关重启,规模远超唐、宋、元时期,扩建有大雄宝殿,大悲殿,经殿、天王殿、韦驼庄、山门、涌花亭、洗墨池、玉玺井、放生池、塔林、紫石碑坊以及钟、鼓楼等,誉称为"楚南名刹"。
夹山寺初称普慈寺,又名灵泉禅院,佛教禅宗南派青原下第四世善会禅师于唐朝公元870年兴建(唐咸通11年),历经唐懿宗、宋神宗、元世祖"三朝御修"。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兴建,宋、元、明、清各代屡加修缮,因唐懿宗,宋神宗,元世祖时曾修葺,故享有"三朝御修"的盛誉。原来规模很大,从山门到大殿有"骑马关山门"之说。但几经沧桑,
夹山寺有三件重要记录:
l
l
l
夹山寺闻名于世的由于碧岩禅学缘起于该寺。
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圆悟克勤大师住持灵泉禅院(夹山寺)时,在碧岩方丈室编著了10卷本的《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亦称《碧岩泉》,并在夹山寺室讲唱说此"颂古百则"。该书在录出"百则"的每一则之前,先加"垂示"以作解题提示,列出"本则"后逐句评论,介绍公案提出者的简历,并就其警句加以评唱,自作颂语,最后又评唱之。圆悟大师的思想精义和这种独特的传法方式,形成了该寺特有的碧岩禅风,并逐渐流传于国内外。《碧岩录》因此成为中国禅学临济宗的主要典籍,尤其对日本佛教禅宗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宗门第一书"。
1998年8月28日,日本佛教文化考察团一行20余人,在文学博士石井修道团长的带领下,专程来夹山寺寻根问祖,参观碧岩禅的源头--碧岩灵泉和祖师塔。因之有联曰:"僧入碧岩参佛果,客来禅院品灵泉。"
禅茶祖庭
夹山寺是誉满东亚的茶禅祖庭。夹山开山祖师善会讲禅说法品茶悟出了"茶禅一味"。夹山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为贡品。宋代高僧圆悟克勤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辩来品味茶的无穷奥妙,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其真迹被弟子带到日本,现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
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荣西高僧两次来到中国参禅,并将圆悟禅师的《碧岩录》以及"茶禅一味"墨宝带回日本,于1191年写成《吃茶养生记》一书,成为日本佛教临济宗和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师。15世纪中叶,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入寺学禅,师从大名鼎鼎的千利休和尚。然而,珠光参禅念经常打瞌睡,医生建议他"吃茶去",结果立竿见影。
夹山八坪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为贡品,碧岩泉已有上千年历史,依旧诵珠如玉,泉水清澈,甘甜清冽,是煮茶的优质泉水,也是极有价值的矿泉水泉。据中国茶禅学会专家考证,夹山是"茶禅"、"茶道"的正宗源头。
李自成的传说
夹山寺因有奉天明玉和尚而名噪一时。今寺左大路西侧存奉天明玉和尚石塔墓。民国初年,章太炎受孙中山派遣作为"湘西劳军使"经石门皂市,访得了李自成《梅花百韵》诗五首。
清乾隆时,澧州知州何璘,亲巡此地考察,撰有《书李自成传后》一文,论述"奉天玉"和尚即李自成,并对其隐居夹山寺记述其详。今夹山寺一带还流传有"闯王殿"、"玉玺井"等故事。玉玺井传为李自成退出北京城时,将明皇室一颗玉玺带来夹山,因恐官府搜索而弃于此井。
雍正间,有寺僧捞出,献于知县,知县转呈于朝,后人即称此井为"玉玺井"。与夹山寺相邻近的天门山,以及大庸、慈利、临澧等县城,都陆续发现一些和奉天明玉有关的文物资料,引起人们兴趣。据说李自成隐居夹山时,法名即奉天明玉和尚。
关于李自成的归宿,史学界主要有二说,二说目前都缺乏最直接的证据。一为通山说。此说认为李自成是在1644年(顺治二年)于湖北通山九宫山遭地主武装杀害,年仅三十九岁。另为夹山说,即顺治七至八年李自成被清军击败,出家于石门夹山寺,法名奉天玉大和尚,卒于1674年(康熙十三年),终年约七十岁。
到底哪种说法可靠? 何璘《书李自成传后》云:"李自成实窜澧州。因旁询故老,闻自成由公安(今湖北公安县)奔澧(今湖南澧县),其下多散亡,至清化驿(今澧县境),随十余骑走牯牛坝(今临澧县境),复弃骑去,独窜石门夹山寺为僧,今其坟尚在云。"
《湖南通志》载:何璘,号十樵,宛平举人,乾隆十一年(1746)调澧州知州,因修澧志,周访日闻,得九溪卫教授孙某所告,谓石门夹山寺已故和尚奉天玉即李自成,经过一翻实地考察和考证,撰写《书李自成传后》一篇,以纠正《明史》李传所记。
据明史专家考证,野拂就是李自成的侄子李过,字补之。顺治九年冬,来夹山寺拜“奉天玉和尚”披剃,是临济宗第33世传人,曾“化”得大批钱财使夹山寺“兴复旧观”,最后圆寂于慈利县成万圣庵。这座塔是他为了孝守师父陵寝,才立此生塔。而他的师父、“奉天玉和尚”,现在便被支持夹山说的人认为是李自成。
在寺院里有一个规模很大的地宫,由大悲殿侧后方一门进入地宫,发现地宫内巷道纵横,连接起一间间地下石屋。据说地宫面积很大,但大部分已坍塌,现在修复的只是一部分。如果是一座普通的寺院,有何必要修建这么大的一座地宫?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在寺院里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
寺院附近的野拂维禅师塔,位于新修建的闯王陵内,系一整块青灰砂石雕凿而成,塔身呈鼓型瓜状,塔身上阴刻:“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世野拂维禅师塔,康熙壬午年四月吉旦。”
1980年发掘出的奉天玉和尚墓,这个墓地有个地下墓室,里面为一墓三穴,右穴是座化缸,中间是骨灰坛,左穴只剩下若干碎瓦片。在墓室墙壁上看到和一张“圹符碑”的照片,这块碑就是从墓室左穴出土的。
圹符碑两边是一幅对联:身披北斗头戴三台,寿山水远,石朽人来。中间的字符就是道教称之为“阳圹符”:一般书写或刻制于墓砖、墓碑之上,用于墓室、陵园之中,以之镇墓解注,阴护后人,是一种镇墓符。圹,(说文)曰:“圹,堑穴也,从土,广声。”(释名)曰:“圹,旷也,藏于旷处也。”《广韵》亦云:“圹,墓穴。”
1992年,根据清乾隆澧洲知府何磷所述原貌乃修复重建闯王陵。陵园占地面积30余亩,由纪念馆、陵寝、陵卫、紫石牌坊、神道、明楼、神厨、碑廊、野佛塔等组成。应该都是一些后来的建筑。
大顺皇帝的李自成将军兵败禅隐夹山一说,为神气灵秀的夹山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我在陵园内的“奉天玉大和尚之墓”的石碑前沉思了许久。关于闯王李自成最后的归宿,民间有不同版本,三百年来吵闹不休,无法盖棺定论,最后集中在湖北九宫山与湖南夹山两地。
1981年元月,湖南省石门县考古工作者在当地夹山寺大路西破偶然发现了一座古墓,但是挖开之后,墓葬的形制却让他们感到迷惑不解:这种葬俗很少发现,与本地葬俗迥然不同。此后,出土的碑刻再一次引起考古学家的注意,这是一块名为《中兴夹山祖庭私律奉天大和尚塔铭》的石碑,通过碑文,他们第一次获知了墓主人的身份:第一,这个和尚是顺治九年来到夹山的;第二,他的弟子门徒有数千之众,他不是一般的和尚。
1992年9月,在重修夹山寺大悲殿的时候,维修工人在大殿中部地基里突然又发现了一个刻着“敕印”二字的石龟。“敕”是皇帝专用的一个名词。那么这个敕印应该是皇帝专用的。敕印可以作为道家的法器,但这个敕印放在这里是干什么用的呢?根据鉴定,这个石龟也是明末清初的东西。查阅夹山寺历史的记载,当时唯有奉天玉大和尚德高望重,门下有弟子门徒数千之众。看来,这个石龟只有奉天玉大和尚才能领受。一个和尚竟然运用了皇帝的做法,代表皇权的敕印却埋在大雄宝殿的中央,这个和尚的身份的确不可轻视了。
1994年2月,石门附近的一个农民在挖菜窖时偶然挖到一块铜牌,上面写着“奉天玉诏”四个字”经过鉴定,这块铜牌同样是明末清初的,而它显然应该是奉天玉大和尚使用的物品。众所周知,“诏”历来是皇帝专用,奉天玉大和尚用“诏”就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如此浓重的皇权色彩竟然集中在奉天玉这样一个和尚身上,不禁令人疑窦丛生。
种种迹象表明,奉天玉大和尚极有可能就是闯王李自成。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起义过程中,曾经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与奉天法号相合;此外,敕印、“奉天玉诏”铜牌均属皇帝专用,暗合李自成大顺皇帝的身份;另外,奉天玉墓葬违背僧规却以陕北民俗埋葬,而李自成的家乡就在陕北米脂县。也许李自成并没有死在九宫山,而是出家为僧了。
我想,闯王究竟终归何处已经不很重要,重要的是闯王领导的农民战争的确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重要的是闯王作为英雄的确在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所以,无论闯王是被杀于九宫山,还是出家在夹山,都有后人为之怀念,为之凭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