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考

标签:
佛学大般若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历史 |
分类: 随笔 |
王飞先生请我考证一下这部经卷的来历,经过几天查阅,终于考证完毕。
这部由金、银粉书写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是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由当时钦差镇守陕西、甘肃御马监太监兼尚宝太监鲁安公王贵奉赦命,召集当时甘肃甘州当地著名书画名士以《北藏》经为蓝本抄写的。
大般若波罗蜜多为梵文的译音,意思为:到达彼岸的大智慧经法。般若为智慧;波罗蜜多为彼岸到达。是佛陀讲述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由唐玄奘译。共600卷, 所有经卷均用正楷书写在绀青纸上,字体隽秀工整,苍劲有
力。此经为瓷青纸泥金银写本,正反两面书写。封面为云龙纹金彩缂丝面,瓷青纸泥金题签,卷首为金泥绘曼陀罗,凡五折,全卷布局紧凑,疏密有致,线条繁而不乱。
卷首是一幅0.2平方米的曼荼罗,一幅《涅椠画》中描绘近百个人物,个个眉目清秀,衣饰飘洒,构图对称工整。充分运用传统的中国画线描技法,用不同的构图、线条表现其内容。用线极其精巧讲究,不同的对象或物体用不同的线描技法表现,用金粉把释迦牟尼涅椠时的情景描绘得生动感人。佛祖面容恬静安闲,慈祥,金泥饱满均匀,无论在绘画技法上还是金泥的使用技法上都达到了很高水平,两眼半睁半闭的释迦有“视之若醒,呼之则寐”感。10个举哀弟子,神态各异,惟妙惟肖,人物衣褶、神情刻画仔细。这些佛画堪称宗教画中瑰宝。这种佛经扉画显然是吸收了元代以来密宗的佛教绘画思想,与原来中原地区的绘画风格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风格在契丹藏,碛砂藏,元官藏,永乐南藏中看不到,与此经的祖本永乐北藏的扉画也不一样,因此在佛教绘画思想史上具有一定的价值。
扉画后为龙牌,然后就是金泥书《金书大般若经序》,按照相关记载,此经应为五册一函。
序后为正文,正文标题卷次下有经文编号“秋一”,正文为金银泥合书,凡佛、菩萨及诸真言用金书,其它用银书,银字有氧化较暗淡,金字则熠熠生辉。序部分较为复杂的字旁边多用较简单的同音字用泥金小字注明。
该部经文中收写了三部经文,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百一
,即唐三藏的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二,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第二百二,即唐三藏的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二十一。
所有经卷都是用绀青纸,以金银粉调汁,用毛笔正楷书写。当时一共有60函经,每部首部有用金粉精绘的佛画曼荼罗,并“裁绫锦以装潢”。每卷长38厘米,宽12.7厘米,每半页每半页5行、每行17字共85字。
附件:
“贝叶成文,一片真心悟妙理;慈云普被,千秋宝筏济苍生”。
这部藏经是明英宗皇帝以”朕体天地保民之心,恭成皇曾祖”,“上为国家祝禧,下为生民祈福”而“颁赐天下”的。佛经全称《大明三藏圣教北藏》(以下简称《北藏》),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由明司礼监在北京开始雕版印刷,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雕印完毕。随后,钦差讲经兼赐宝藏的圆融显密宗师道深即至张掖,负责陆续运来佛经的移交、讲授及管理事宜。从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至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历经五年,《北藏》才陆续运至张掖。
正统六年初,第一部份颁赐给张掖大佛寺的佛经首先运抵到了甘州城内。这部佛经是《大般若波密多经》。从北京到张掖路途遥远,就是在今天火车飞奔的时代里,都要走近40小时,何况是以骆驼为主的年代呢?当时人们经过5年的艰苦跋涉,才将全部经书运到了张掖,随后明英宗的圣旨也就到了。
那个时候陕甘为一体,当正统十年首部经书《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运抵张掖以后,引来各方面的关注,这同样引起了驻守张掖太监王贵的注意。由于明代皇帝比较宠信太监,在全国各地安插了不少的太监,让他们监督地方的文武官员。当时甘州的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兰州。王贵在督修张掖大佛寺殿堂时,自然免不了和佛经接触,尤其刚刚运回来的《大般若波多罗密多经》,他们成为首批读者。由于经常接触经书,它们精美的装潢、宏大的讲经场面,流畅的字体,打动了这位“贵人”。同时也具有向皇帝表明忠心的目的。这位太监决定出资,印制当时最好的《大般若经》。他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很快组织起了一个写作班子,这里面有书画高手,也有抄写高手,还有雕版高手,自然也少不了装潢高手。整整600卷的《大般若经》,至少用去三四年时间才完成。由于采用了名贵的绀青纸和金泥,因而整部经书,华美异常。这与《北藏》相互衬托,给人们展示了佛教巨大的吸引力。可惜的是,那位出资的太监没能看到金经完成就去世了。然而人们依然按照计划完成了经书。自然也就作为大佛寺的镇寺之宝同《北藏》一直藏在大佛寺。
隐藏在皇家寺院的一段传奇, 张掖大佛寺是一个充满传说的地方,忽必烈的降生、马可波罗的光临、南宋末代皇帝的吊死、给这个地方笼罩了一层神秘的光环。而张掖大佛寺珍藏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和《大般若经》金经,更给张掖大佛寺增添了传奇的色彩。 大佛寺,始称“迦叶如来寺”,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的塑像,又被人们称之为“卧佛寺”。该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历时五载,至1103年竣工。其实,据人们推测,早在东晋时候,这里就是寺院了。
整个西夏和元代,大佛寺都是皇家寺院,明代之所以给颁赐经书,也有这一方面的考虑。许多达官贵人在此居住礼佛,传说忽必烈的母亲也住在寺内,并生下了忽必烈。 “创于西夏,建于前明,上下数百余年,更喜有人修善果;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游三千世界,方知此梦是真空”。写透了大佛寺的沧桑。
般若(bō rě),梵语的译音,慧(梵文:Prajñā,巴利文:paññā),或译为“波若”,
意译“智慧”,在英文中写做“panna”。佛教用以指如实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有别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译。
波罗蜜多:
梵文为Paramita
波罗:彼岸的意思;;蜜:到,到达;
多:上
波罗蜜多意为"度",
到达彼岸之上的意思。
亦即意在说明"度生死苦海,
到涅槃彼岸"。
所谓"彼岸"是对于"此岸"而言的。
生死便喻"此岸"。
它指三界内的众生由于妄念邪心而造业,
因而不得不轮回于生生死死当中,
永住于烦恼苦海中。
只有修行才能摆脱轮回,
永超生死地。
善现:佛陀真言,可以解释为善男子、善女人和信徒们等。
》是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由当时钦差镇守陕西、甘肃御马监太监兼尚宝太监鲁安公王贵奉赦命,召集当时甘肃甘州当地著名书画名士以《北藏》经为蓝本抄写的。
大般若波罗蜜多为梵文的译音,意思为:到达彼岸的大智慧经法。般若为智慧;波罗蜜多为彼岸到达。是佛陀讲述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