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碧霞寺之旅

标签:
佛学五台山碧霞寺文殊菩萨旅游 |
分类: 游记 |
六月一日,正临中国的端午节来临,泰国的老朋友蔡总约我一同去五台山,同行的还有从泰国来的陈国明先生和叶先生,陈先生是在泰国从事化工产业,叶先生是从事珠宝生意,他们都是祖籍潮州人,这次到北京参加京交会,顺便到五台山拜佛。
我们一行8个人,开了三辆车,其中有蔡总侄女吕菲和女婿刘川,蔡总北京朋友导演荣宽和张可心,他们两都是文艺界朋友。
下午一点出发,走了四个小时,到达五台山出口,等待一会,一位出家师傅开车来接,又行驶20分钟,我们到达一个寺庙--碧霞寺。
周围和尚是碧霞寺主持-释常瑞法师,他给我们安顿之后,我们仔细观察这个小寺院。
这是一个古的寺庙,据说建于宋代,近千年的历史,以前这里是个道观,供奉道教中东岳娘娘碧霞元君,后来改为佛教寺庙。
五台山最早的寺庙已经有近2000年历史,但是这里以前基本都是道观,后来五台山成了中国佛教圣地,这里供奉文殊菩萨,号称文殊菩萨的道场。
碧霞寺坐落在石嘴镇射虎川上游一千米处的一个避风向阳的山凹里,寺宇不大,为四合院落。现在后面正在建设一个高大的大雄宝殿。寺庙已经建成客厅两层,我们今天住在二层的客房,条件不错,干净和舒适,特别这里已经海拔1200多米,夏天非常凉快。
寺庙里有殿堂房舍十余房,戏台一座,古松三株。
碧霞禅院现有大佛殿三间,内供释迦牟尼和其弟子迦叶、阿难、两山间为十八罗汉。大殿两侧为伽蓝和祖师殿,内供关羽和达摩祖师,现为五台山临济宗的道场和祖庭。
五台山临济宗是晚唐时镇州临济院的义玄(?一867)禅师继承马祖道一和黄檗希运禅系创立的一个宗派。其宗旨是“无心”、“无事”,即他说的“求心歇处即无事”。其接引学人的方法是“三玄三要”、“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和“喝打为化门”、“呵佛骂祖”,遂形成了单刀直入、机锋峻烈的门风。以其镇州临济院在今河北省正定城南的西临济村,按敦煌保存的“五代五台山图”看,镇州就在五台山的范围以内。因此说,晚唐时期,五台山已有该宗流行。
法师是山西晋中人,在五台山修佛多年,他告诉来到这里五年,他来了以后,重新开创寺庙活动,建客堂,修大雄宝殿,希望这里越来越好。
不一会,晚饭开始了,我参加过几次佛教吃斋活动,但是那都是好多年以前的事了。
我们来到斋堂,先洗手敬佛, 佛教对吃饭为食药,认为吃饭就是一种食药,饭前,要焚香礼拜,在功德箱里放一些功德,然后听和尚一起念“供养咒”,并由执事僧从佛前供佛的饭食中取出7粒米,放在斋堂外的廊下,名为“施六道”。这以后方可进食。
和尚们吃饭时要“观想”,有称“三观”,也有称“五观”。佛教律书上说,出家比丘要吃饭时,首先要“观食”,否则就是犯戒。
“三观”是:一观食,观想自己的功德多少,思量食物的来之不易;二观身,思量自己的德操,如何补不足;三观心,要思想如何防止贪心而不犯过失。
“五观”比“三观”多了两样。一是“正视良药”,即把吃饭看成吃药一样,是为了滋养身体;二是“成道业”,把吃饭看成修行,是为了成就道业。
这里食堂非常正规,专门的食堂,有和尚来负责做饭。大家做好后,和尚为大家分餐,一般吃多少要多少,非常丰盛。
大家端坐两侧,不言不语,开始进食。如果不够,还可以去取。
饭后我们给汽车加油,准备第二天的行程。
第二天清晨,我们六点起床。六点半到庙堂,主持法师为我们进行两场诵经和法事活动,一共一个半小时,前一场是颂福,后一场是颂愿,中间我们差不多跪了30分钟。庄严肃穆。非常愉快。
八点吃早餐,钟鸣三下算是进食的信号,这时,要停止一切活动。首先洗手,穿戴整齐,一般穿三衣中的七条衣,即郁多罗僧、中价衣。再洗净钵盂,洗后用餐巾擦干净,端在胸前。然后走向斋堂,路上不能喧嚣嬉笑。进入斋堂后,根据僧人的职序依次进入指定位置,将钵和餐巾放置在餐桌上,站立合掌。
饭前,要焚香礼拜,念“供养咒”,并由执事僧从佛前供佛的饭食中取出7粒米,放在斋堂外的廊下,名为“施六道”。这以后方可进食。
早餐时非常丰盛,正好是端午节,有人为寺庙送了粽子,有油条和馒头,吃饱了,主持让一个和尚送我们到五台山上,陪同我们,还叫了一个导游。
再见了,碧霞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