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蒙山天然观

标签:
东蒙山天然观东蒙山温州道教李延丰天然观 |
分类: 游记 |
2013年12,月10日,在参加完温州道教文化节的开幕式之后,我们一行开始攀登东蒙山的天然观。
东蒙山号称浙南第一洞天,天然观是千年全真古观。始建于晋代的天然道观位于温州市永嘉县乌牛镇坐落在风景如画的东蒙仙山是温州道教全真龙门派祖庭。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天然道观在东蒙山风景区中心,它依山而建,四周悬崖陡壁,树木葱郁。
东蒙山当地人俗称“乌牛纂”。东蒙山即乌牛山,纂者,《说文解字》说是五色的丝绦。温州俚语则称旧时妇人梳在头后的发髻。
虽说已是十二月,北京已经树叶基本落完,但是温州东蒙山下的楷杷园,楷杷树,亭亭如盖,时正盛花,娄缕幽香,非常诱人。山间秋色正浓:火红的枫香,栗壳色的桷栎,明黄白山苍子,点缀在苍松翠柏之间,分外绚丽。
三天门造型古朴,清经学大师孙衣言撰写的楹联“岭行千步神仙府,门上三天羽士家”令人浮想联翩。我们从三天门起蹬道是新砌的,又宽又平整,路旁都是树木,颇有幽趣。
过了“土地岩”,抬头仰望,只见雄狮啸天峰昂首苍穹,雄威镇群山。继续前行,便是依山势而筑的道观所在。我步入观,见有一巨石横卧道旁,上面镌刻着“虎踞岩”三个大行草,系天台山桐柏宫观主闻朴道人手笔。迂回行进,迎面便是“龙蟠洞”,龙蟠洞和虎踞岩遥相呼应,险峻情景油然而生。
我和中国道教协会冯正伟秘书长一路同行,开始攀登号称一千多个台阶的天然观。冯秘书长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我们一路聊天,一路登山,中间还是歇了两次。
据说从
终于来到天然观前,这里可以远眺瓯江,可以远眺温州市区林立的高楼,更能远眺温州大桥上南来北往的汽车,瓯江两岸田园秀美、绿野平畴、阡陌交错。山下高高低低的村落农舍,整齐的厂房,瓯江烟波浩淼、光影熠熠、千帆竞渡。斜拉索的温州大桥,被称为目前我国最长的公路桥——温州大桥,它南起温州龙湾,北至乐清琯头,犹如飞虹架空,气势磅礴地横跨在七都岛上。瓯江北水道斜拉索的大桥下,可通万吨级平底巨轮。巨大的竖琴跨越江面,给东蒙山增添了一道现代风光。瓯江中的七都岛,宛如一块椭圆形的翡翠,镶嵌在金黄色的飘带上。
温州刚建郡时,瓯江的入海口还在离这里不远的乐清磐石山附近。当年谢灵运为永嘉太守,曾到这里一赏大海风光,写有《行田登海口盘屿山》诗:“羁苦孰云慰,观海藉朝凤。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遨游碧沙渚,游衍丹山峰。”看来谢灵运在登盘屿山时,舟中可能乘便浏览东蒙山等沿途秀丽山川。屿、石方言音近,盘屿现名磐石。虽然它后来失去瓯江入海口壮阔无边的风光,但重要的地理位置千百年并没有改变,磐石的镇瓯炮台与温州的龙湾炮台相互对峙钳制瓯江,历史上一直是浙南人民抵御外敌海上入侵的前哨阵地。
在东蒙山上就有3个洞天,第一洞天叫餐霞古洞。洞高3米,深5米,宽4米,阴雨天既能喷雾又能藏雾,晴朗天则清幽恬静。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此度过一夜。可以想象,几百年前一个晚霞漫天的傍晚,在三天门通往天然道观的小石径上,一位老者身负行囊艰难攀援,但饱含风尘的脸上没有疲惫只有兴奋,他便是游历天下名山大川的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我想,徐霞客到达天然道观时,道众们正好用过晚餐,旅行家不好意思麻烦道观,便谎称自己用过晚餐,到那个无名石洞里宿夜。腹中饥肠辘辘,洞外红霞漫天,于是,徐霞客便自嘲地将这个无名石洞命名为“餐霞古洞”,意为以霞为餐。《徐霞客游记》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见惯了名山大川的徐霞客游历了雁荡山之后,能专程来到乌牛东蒙山憩足,可见东蒙山在他心中是有分量的。
第二洞天,就是天然道观,洞内建有大罗宝殿,供奉道教三清教主,观前有一块突兀岩石,建有炼丹台。传说晋代著名道家葛洪曾在此炼过神丹。葛仙:东晋朝代,著名道士,葛洪继承并改造了早期道教的神仙理论,在《抱朴子内篇》中,他不仅全面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理论,并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神仙方术,包括守一、行气、导引和房中术等;同时又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历史记载,葛洪曾到永嘉东蒙山、平阳昆阳东山炼丹;在老平阳留传很多有关葛洪的遗迹,很早就有文字记载。现在丹台壁上刻有“上山一千五百六十三步”等字,乃千步岭的实数。
从天然道观上去,就是第三洞天,这里由7个洞组成,又名七星洞。大洞里建有胡公殿,纪念胡则。从七星洞再上去,有一险峰,峰上有一华侨助建的南兰亭,造型别致,玲珑剔透。
现在东蒙山天然观的主持叫李延丰,年轻有为,我们早就认识,我可能给他们讲过课,也是中央民族大学道教研究生班毕业,现在是浙江省永嘉县政协—常委,温州市青年联合会—委员,武当山拳法研究会—研究员,浙江省温州道教协会—秘书长,温州道教学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九宫山道教协会—副会长。他领导大家重新修缮天然观主建筑,也算是一个大功德。
现在山上有几组建筑,山上有素菜馆,很多人在这里品尝美食。
从东蒙山下去,在乌牛码头西侧里许的涂滩上,原有一长达七、八米,高约5米的岩石,犹如一头膘肥的水牛匍伏着,人们称之为“乌牛”。附近地方也就因此而得名。乌牛岩每天随潮水的涨落而隐现。民间有人托南宋状元王十朋之名题《咏乌牛》诗一首:“怪石奇峰号乌牛,江边独立几千秋。春苔生背如毛润,夏雨淋身若汗流。青草满堆难入口,金鞭任打不回头。纵然有鼻绳难絷,天地为栏夜不收。”沧海桑田,这个原在江边的 “乌牛”,可能早已如同“泥牛入海”,人们只能凭着古老的传说,遗想它卧波踏浪的雄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