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上党门和城隍庙

标签:
长治上党长治城隍庙旅游 |
分类: 游记 |
十月二日,上午离开邯郸,向长治行驶,大约90分钟,到达山西长治。长治的历史非常悠久。我们只是过客,准备在这里看两建筑。我们选择市中心的上党门和城隍庙
长治古称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属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传说中的《后羿射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故事就发端于此。千百年来荟萃于此的古迹也雄辩的证明,长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长治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自秦开始,为历代郡、州、府所在地。境内她那山河壮丽气势磅礴的锦绣山河与历代古物交辉息息相印,有其独特的文化神韵。全市有大量的不同时代历史古迹文化和古建筑艺术珍品
上党门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城内西街,是古上党郡衙署大门,始建于隋开皇年间(581—600年),金代毁于兵火,现存上党门和左恻钟楼为明洪武年间重建,右侧鼓楼则为天顺年间增建。钟鼓二楼平行排列,一曰“风驰”,一曰“云动”,以示高耸如云之意。现已成为长治市的象征。游人登楼眺望,长治市貌尽收眼底。
”唐武后时,唐明皇李隆基曾任潞州别驾,住于郡署之中,因而此处建筑在玄宗登基后,得冠龙凤之名,如:飞龙宫、德凤亭等。
现存的上党门门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为明代旧物。《潞州志》载:元泰定二年(1325年)州治(唐建)毁于兵火,三年(1326年)潞州招抚使完颜南合修缮,公廨厅堂有严。至正壬午(1342年)郡守张瞻甫重建公生明堂,即今之厅事,以及宾幕吏曹之署,府库囹圄之所,无一不备。国朝洪武元年(1368年)知州潘黼因旧址建。天顺三年(1459年)知州王楫新建后堂。成化三年(1467年)知州计昌重建大房,年久圮毁。
上党门门楼的东西两侧为钟鼓二楼,据《潞州志》载:“鼓楼,在今州治东侧。洪武三十二年(1399年)知州傅遂建于子城门上,基址犹存,天顺七年(1463年)知州李睿筑今台,建楼于其上,与钟楼东西相并。成化七年知州孙坷用砖石砌台基。岁久楼毁,弘治九年(1496年)改建。钟楼,在州治前西侧。
至民国元年废府,而后经过多年的兵火战乱,以及人为的毁坏,府署内的建筑已大部不存。现仅存大门、钟鼓二楼、府二堂、办公院、西花园等建筑,上党门已成为长治市极具代表性的古建筑。
门楼下方小花园内新建一面浮雕墙,浮雕人物栩栩如生。五组浮雕,五段故事,千年历史。
“秦琼卖马”,“李隆基”,“陆登抗金”,“王佐断臂”,“少年慈禧”...这些人物故事,都发生在长治(上党),有些故事耳熟能详。
长治潞安府城隍庙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大北街庙道巷。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创建,明弘治五年(1492年)、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修。现存的城隍庙中大殿和角殿为元代建筑,寝宫、戏楼、玄鉴楼等为明代建筑,廊庑、耳殿为清代建筑。
城隍庙是为祭祀城隍神而营建的,城隍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守护城池之神。城隍庙占地面积12229平方米,建筑面积5175.03平方米。纵轴线长达408米,由南往北依次有六龙壁、宏门、木牌楼、石牌楼、山门、重楼(玄鉴楼)、戏楼、献亭、中大殿、寝宫及各院东西配殿、廊房等建筑。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