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响堂山石窟

(2013-05-27 21:10:36)
标签:

北响堂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

邯郸响堂山石窟

杂谈

分类: 游记

上周一到周四(20-24日),到邯郸进行培训,在王总和肖总的陪同下,我们乘车来到邯郸的峰峰矿区,这里是著名的磁州窑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佛教圣地,有著名的响堂山石窟,还有一些著名名胜古迹。这些年我已经养成了习惯,无论到什么地方,主要有名胜古迹,一个抽出时间玩一下,这次也不例外。

 

进入北响堂山,最先看到的是右边的宋塔。塔顶已经残破。原来这里是一座著名的寺庙,我们没有在这里停留,直接找了个导游,向山上的石窟走去。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这个导游小姑娘完全是个不称职的导游,导游费要了100元,但是导游出的内容少得可怜,对很多历史和故事都是一问三不知,我最想知道北齐时候这里的历史故事,谁先发现的这里,是先有庙还是先有石窟?我一直抱着疑问,但是导游根本就说不出一二三来。

 

我曾经去过中国很多地方的石窟,但是到北响堂山是第一次, 据说响堂山石窟是中国佛教刻经的发源地,中国最早将经卷诵文镌刻在石壁上的事情就发生在这里,这也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独创。

 

爬山30分钟就到达石窟中心。历史记载,公元565年,北齐晋昌郡开国公唐邕首次在响堂山开创了将经文镌刻在石壁上的先河。此后,这种做法影响到了山东、河北以及北京房山云居寺等地,并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的刻经文化体系。北京人熟知的云居寺石经始刻于隋大业年间(605年),僧人静琬等为维护正法刻经于石。云居寺不是最早的,但是目前石经保存最多的地方。
  北响堂山石窟

山上现存石窟9座,其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装饰最华丽的是位于窟群北端的大佛洞。大佛洞外面有一座石刻的香炉,王总告诉我只是他1999年的杰作,石刻香炉下面是三尊石刻的兽首,头顶一个大龙刻香炉。

 北响堂山石窟

终于走到石窟中心大佛洞,进深13.3米,面宽13米,高11.4米,洞内为塔形柱式,柱三面设龛,正面龛主尊坐佛通高5米,其背光以七条火龙为主体组成,十分罕见。塔柱上部与窟壁共设16个华丽列龛,充分展示了北齐时期高超的雕刻艺术。高达12米,中间矗立着方方正正的中心塔柱。塔柱上三面开凿出雄伟壮丽的佛龛,佛龛内大佛庄严肃敬,体现出的是历史的沉重感,这座大佛肩宽体壮,有着魏代遗风,大佛身上装饰繁复华丽的纹样,更体现出北齐一代皇室贵族的风范。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这尊造像特征的出现,开启了隋唐造像细腰斜躯三道弯的先河,也影响了整个中国雕塑艺术的大改变,自此之后,中国的佛像雕刻开始生动起来,也开始有了汉式的风格和女性化的倾向。

 

抬头仰望高大的大佛洞,在洞窟的顶部,一排雕刻精美的小佛龛浮现在虚空中,佛龛内佛像端庄肃穆。 其中一个佛龛与其它佛龛不同,佛龛内的佛像被盗凿,只留下一个黑黢黢的洞穴,导游告诉我,这就是与神秘的高欢陵穴。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这绝不是瞎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经记录,北齐神武帝高欢便葬在了这里的佛顶之上,高欢是北齐的创始者,也是实际统治者,550年(庚午年五月戊午日),他的儿子高洋在他去世后,宣布北齐的成立, 由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史称北齐或后齐,以别于南齐。以皇室姓高,又称高齐。北齐一共有六位皇帝,他们分别是神武皇帝高欢(死后追授)、文襄皇帝高澄(死后追授)、文宣皇帝高洋、孝昭皇帝高演、武成皇帝高湛、后主高纬。

 

也可能是这样,响堂山(鼓山)石窟从一开始便充满了神秘色彩,没有人知道开凿石窟的真正目的,没有人知道大佛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天机。

 

据说,隐秘的洞穴终于完工。这一天,装饰一新的鼓山石窟寺忽然热闹起来,皇宫内的文武大臣、皇亲国戚全部来到了鼓山石窟寺,一场盛大的安葬仪式在神秘的气氛中开始。陪葬品中满是金银宝物,这种规格只有皇上才有。所有的工匠此时才明白,征战沙场开拓北齐一朝伟业的献武王高欢驾崩了。不祥的预兆终于落到了这些工匠们的头上,他们开凿的这座石窟寺庙原来是帝王的陵寝。按照先朝的规矩,为了防止帝王陵寝被盗,建造陵寝的工匠都要被杀死殉葬。一个工匠已经预感到死亡的来临,悄悄在山石树木上刻下了密码,这个密码是在他离家之前就给儿子交待好的,没有人能够知道,也没有人能够读懂,只有他的儿子才能够解读。

 

果然,在安葬仪式完毕之后,所有的工匠噩运来临。皇室贵族们为防止这些工匠将这个巨大的秘密泄露出去,将这些工匠们全部杀死在鼓山石窟之中。高欢陵寝就这样被封存起来,从外观看俨然一座庄严肃穆的佛寺。寺院内僧侣成群,禅声梵呗。这些来自邺城的僧人们也不知道在大佛的背后就是高欢皇帝的陵寝。

 

20多年后,短命的北齐王朝,遭遇到了北周进攻,邺城摇摇欲坠。北齐的皇室贵族被北周武帝杀的杀,逃的逃。北齐王朝在瞬间的辉煌之后走向了灭亡。北周武帝在占领邺城后首先宣布了废除佛教的政令,并责令僧人还俗,烧毁佛经,破坏寺院。鼓山石窟作为北齐的皇家寺院也遭遇到了严重的毁坏,僧侣们也被遣散。曾经戒备森严的鼓山成为一片灰烬。

  

此时,那个工匠的孩子来到了鼓山,找到了父亲留给他的暗语,知道了石窟里的秘密。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工匠的儿子爬上了山腰,按照父亲的密码,找到了那个隐秘的高欢陵穴,撬开墓穴洞门,将里面随葬的金银财宝洗劫一空,自此,永远消失在乱世之中。

  

到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记述:“甲申,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顶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其群匠。及齐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发石取金而逃。”

 

这就是神秘大佛洞的故事,可惜这个故事是我从网上找到的,并不是导游小姐告诉我们的。

 

之后,我们来到释迦洞,这是一座富丽堂皇的洞窟,窟门的雕刻极具华丽,变形为装饰图案的龙体从窟门两侧盘旋上升,至门顶端龙首昂扬,二龙相望。窟门甬道的墙壁上雕刻缠枝纹、联珠纹饰。窟门左右两侧还雕刻有近2米多高的胁持菩萨像。在两开间内各有一个大佛龛,佛龛内雕刻手持法器的武士。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门侧高大的石雕柱子底下卧着两只巨大的石狮子。石狮把门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具有镇安、辟邪等寓意。他们在中国行走,曾看到很多寺院、宅院、府邸等门前都摆设有石狮,而在释迦洞看到的石狮把门是他们所看到的中国较早的实例,尽管此前中国的汉代已经大量使用石狮,可作为建筑物门前的石狮却很难觅到。

 

刻经洞是北响堂山另一个重要的洞窟。其开凿的时间大概在北齐天统年间,也就是公元565年。洞窟外形明显流露出受印度犍陀罗风格的影响,呈现出一座覆钵塔的造型。这种造型在早期佛教中是为了安葬佛祖释迦牟尼特意创造出来的。

 

刻经洞开凿于北齐天统年间,也就是公元565年。作为北响堂中期开凿的释迦洞,也是北齐遗留下来的主要洞窟之一。这些繁细富丽的装饰和这些守侯在窟门两侧的胁持菩萨,无不代表着北齐雕刻艺术的精堪与辉煌。不过很遗憾,这里的佛像佛头很多都流失海外了,能保留至今的,更是珍贵无比。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在刻经洞外,他们发现墙壁上刻满了文字,仔细辨认,原来这些大面积的文字全部是佛教经卷。有的是整本的佛经,有的是一部佛经的节选。

  

在石窟中镌刻佛经,也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独创。而中国佛教刻经的发源地便是响堂山。公元568年,北齐晋昌郡开国公唐邕首次在响堂山开创了将经文镌刻在石壁上的先河。此后,这种做法影响到山东、河北以及北京房山云居寺等地,并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的刻经文化体系。迄今,在响堂山仍保留有数十部石刻经文,遍布在洞窟内外、佛像上下。

 

在刻经洞门前的石壁上有一个清晰的手掌印,地上有一个很象“三寸金莲”的脚印,传说这是鲁班夫人留下的。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其他的洞窟各有特色。有的雕刻财神;有的除雕刻佛像还有文曲星等象征官员的形象,还有的石窟雕刻的神像是佛、道、儒并存。遗憾的是,大部分石像都已残破,集中表现在石像头部丢失。在山路旁的山体上存有小型石龛,但石像全无。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山下有常乐寺、如来佛立像和宋代砖塔。我们来到宋代的古塔和寺庙。塔的周围被施工围挡挡住,不能靠近,只能远观。沿着参观路线拾级而上,会看到财神殿,为新建建筑,供奉财神。从财神殿旁边小道进入殿后,是常乐寺遗址。遗址非常残破,留有殿宇建筑和佛像、碑刻遗迹。有心人可以从遗址中找到庙宇大殿的遗迹。残留的碑刻历史跨度很大,最晚是民国的。我看到了一块刻有金朝年号的,应该是最久远的。

 

再见了北响堂山石窟,这次没有时间看南响堂山遗址,邯郸市中国历史名城,文物特别多,可惜遭到的破坏也是非常严重,据说这些佛像的脑袋大部分是文革时期遭到的破坏。文革对中国的文化破坏是最大的破坏。可惜啊。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北响堂山石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六和塔
后一篇:来到越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