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庭经考

(2012-09-04 16:10:50)
标签:

黄庭经

内丹

杂谈

传统文化

道教养生

分类: 道教

黄庭,又称规中、庐间,一指下丹田。因其黄色为土,正为结丹之土地。而且黄色又处人身之正中,犹如字之中心。陈樱宁先生在《黄庭经讲义》中解释说:“‘乃土色,土位中央居。乃阶前空地。名为黄庭,即表示中空之意。

 

关于黄庭经的创作者,约出于中国魏晋之际,道教传说此经乃上界仙真降授南岳魏夫人。一般认为是晋朝的魏华存,据考证,魏华存,字贤安,河北任城人。是晋朝司徒剧阳文康公魏舒之女。生于魏齐王嘉平三年(公元251)。那时中国的道教已经形成完整理论,并且在中国广泛流传。

 

相传魏华存从幼时就喜好道的理论,习读《老子》《庄子》和道教理论,喜欢和羡慕神仙,欲求仙道。并且喜欢研究《黄帝内经》,对经络和丹道熟悉和钻研,常研究神农和中草药,常服胡麻散、获芬丸,吐纳气液,摄生夷静。年二十四,与太保椽南阳刘文(字幼彦)成婚。生二子,长子刘璞,次子刘瑕。幼彦为喜欢武术,从小修武令。

 

据说魏夫人心期幽灵,精诚弥笃。 当二位儿子大一点后,专心修道。传说拜清虚真人王褒为之师,后传授《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灵书八道》、《紫度炎光》、《石精金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等经,授予为景林真人,又授《黄庭内景经》。

 

中年之后,其夫故去,当时值天下荒乱,知中原将乱,魏华存携二子渡江。后长子刘璞为皮亮司马,又温太真司马,后至安成太守,次子刘瑕为陶太尉侃从事中郎将。魏夫人冥心斋静,凡住世八十三年,晋成帝咸和九年(公元334)去世。 

又传,魏华存在世时时入道,是天师道女官祭酒,习天师道《明威章奏》、《存祝吏兵符篆之诀》,并曾领职理民。夫人曾用隶书写《小有一王君》并传,又传述《黄庭内景经注》。其子刘璞后至侍中,夫人令刘璞传法于司徒娜邪王舍人杨羲、护军长史许穆及穆子许翎。陶弘景《真浩》中所称南真,即魏华存。《真浩·叙录》谓,魏夫人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降授杨羲《上清经》,刘璞授杨羲《灵宝五符》。

又,魏晋间有无魏华存,传说不一,但葛洪及陶弘景皆谓实有。葛洪《神仙传》中说:“中侯上仙范邀,字度世,旧名冰二,撰《魏夫人传》。《真浩》卷七第十注云:“范中侯名邀,即是撰《南真传》者。《真讼·叙录》多处谓南真魏夫人降授杨羲以《上清真经》。《真浩》卷二十注云:“又魏夫人小息还为会稽时,携夫人中箱法衣,并有经书自随供养。后仍留山阴,于今尚在,未获寻求之。说明魏夫人幼子刘瑕曾留有魏华存法衣、经书于山阴,则魏华存确有其人。

 

又《茅山志》卷十有《嗣上清第一代太师》,以魏华存为道教上清派之创始者。又,历代史志中,《隋志·史部·杂传类》、《宋志·神仙类》、《通志略·诸子类·道家》、《云岌七签》卷一O六皆著录魏华存撰《清虚真人王君内传》,《隋志·史部·杂传类》、《旧唐志·史录·杂传类》、《新唐志·子录·神仙类》、《宋志·神仙类》、《崇文总目·道书类》、《通志略·诸子类·道家》、《御览·经史图书纲目》、《太平广记》卷五十八皆著录或收录有《魏夫人传》。

 

据上述资料,则确有魏华存其人,其传说事迹虽有夸饰,而其人则并非虚构。魏华存曾谓清虚真人景林真人降授多种经书。实际上这些经书乃魏晋间道士依据《河上公老子章句》、《太平经》、《老子想尔注》与方术所撰作。造作者秘珍其书,传布不广,其后得之者不明撰者为谁,为自尊其教,故一般皆托言神授。魏华存所受或所著经书中,后世传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是《黄庭经》。 

现存明《正统道藏》中,名黄庭的经书有好几种,如:洞真部本文类《太上三十六部尊经》中有《黄庭经》;洞玄部本文类收有《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太上黄庭外景玉经》,洞玄部灵图类收有《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洞神部众术类收有《黄庭遁甲缘身经》,太玄部《云笼七签》中收有《上清黄庭内景经》、《太上黄庭外景经》,正乙部收有《上清黄庭养神经》、《太上黄庭中景经》、《上清黄庭五脏六腑真人玉轴经》。我们这里所说的《黄庭经》,乃是指《黄庭外景经》与《黄庭内景经》,这两部经总称为《黄庭经》。其它皆申演《黄庭经》之后出本。 

《黄庭经》行世较早,最先行世的是《黄庭外景经》。晋葛洪《抱朴子·遐览篇》已著录《黄庭经》。《抱朴子》成书干东晋初元帝建武年间(公元317-318)。既然东晋初已有传本,则成书时间自然是在东晋之前了。又((列仙传·朱磺传》有与老君((黄庭经》,即使《列仙传》非汉代刘向撰,亦魏晋间方士伪托之作,这也说明《黄庭经》是东晋以前之作。

 

无论如何《黄庭经》(包括内外两经)其书,认为人体各处都有神仙,首次提出了三丹田的理论。介绍了许多存思观想的方法。乃是道教吸取当时的医学成就而造作的养生、修仙古籍,以七言韵语描述人体五官、五脏、六腑诸神,更推广至全身八景神及二十四真之形象与作用,宜称恒诵神名及存思诸神形象,可以消灾祛病,不惮虎狼凶残,腑脏安和,却老延年,甚而升天登仙。

《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属于洞玄部。现传《黄庭经》有《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黄庭中景玉经》三种,因中经出现较晚,可以暂置不论,关于内外经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其相互关系,向来有多种说法。

 

王明先生在《黄帝经考》中曾作详细考证,认为魏晋之际,民间已有私藏七言韵语体《黄庭》草本。大约在晋武帝太康九年(288年),女道士魏华存得到这个《黄庭》草本并加以注述;或有道士口授,华存笔录而写成定本《黄帝内景经》。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魏华存去世,《黄庭外景经》约在这前后问世,它是在《内经》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作者不祥。这是主张《内经》在《外经》之前出现。历史上也有人认为《内经》在《外经》之后出现的,如欧阳修等。

 

《内经》与《外经》旨意相通,这点是无疑问的。历来校注本经的较多,今所见最早注本为唐玄宗时隐士白履忠(号梁丘子)注的,收入《云笈七签》和《修真十书》,另有胡、欧阳修、刘处玄、蒋慎修等都注过《黄庭经》,而清人董德宁《黄庭经发微》较晓畅易懂,陈撄宁《黄庭经讲义》分类诠释,解难释晦。据《云笈七签》本,《内景经》共36章,每章以句首二字作为标题,正文计416句,2912字;《外景经》分上中下三部,计98句,686字。别本与此大略相同。经名黄庭一辞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正统道藏》染丘子注序: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地中人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

 

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谕,即日月星辰云霞之象;内象谕,即血肉筋骨脏腑之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色,故曰内景也。王明《黄庭经考·释题》说:按黄庭三宫,上宫脑中,中宫心中,下宫脾中,黄为中央之色,庭为四方之中,并具中义。内景者,含气养精,内视神象:似义取双关。今人陈撄宁认为庭乃阶前空地,故黄庭表示中空的意思,对人体而言就是脐内空处。总而言之,是中央之色(根据五行说: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土色为黄,故黄为中央之色),指四方之中,或指阶前空地,黄庭即喻指道家内修功夫的中空现象。

 

《内景经》又名《太上琴心文》、《东华玉篇》、《大帝金书》。历代称它是魏晋间道士养生之书,其实它远在一般药物养身、术数延命之类书之上,而是一部继承汉代五脏神之说,以身体脏腑各有所主的理论为基础,结合道教人身百脉关窍各有司神之说,以七言韵文的形式,注重以存思为主的修炼要诀。因它是早期上清派崇奉的经典,故又称《上清黄庭内景玉经》。《内景经》包含着一些医学理论,分别论述了人体各主要器官的大致情状以及主要生理功能,其中有十四章着重阐述了人体五脏及胆腑的生理作用。经中认为心是脏腑之王,能知寒热、和荣卫、通血脉、调阴阳;心开窃于口舌,能吐纳五脏之气,识别五行之味。所以人能心安,就可以体和无病身不枯。肝主谋虑,藏血、魂魄之居。

 

黄庭经中认为肝开窍于目,如日月之明,五行之关镜。肝气上与三焦气合,下为口中津液,津液过玄膺、明堂入丹田,真气流布,百骸受润,则无疾病。脾为仓廪之本,纳谷物生味道,化糟粕。它认为脾居中央,横在胃上,外应脸色;脾胃相合供应营养,那么血脉通畅,筋骨强健、肌肤丰润、营养全躯,就能延年益寿。故它重视脾的功能,称脾为下黄庭宫、人体的根本、五脏的要枢。肺为气之本,开窍于鼻,布气于七窍,主耳目聪明。认为肺气起自三焦,能调理五脏之元气,人若能把津液吞进丹田,那么肤色亮泽,百脉通畅,齿坚发黑,不会衰老。肾者精之处,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骨。经中认为肾主五脏六腑、九窃津液之相连,开窍于耳,肾气充足,则耳聪目明,筋强骨健、百脉通畅。又肾藏精,认为人若止精可长寿。经文认为,胆主决断,为六腑之精。人若胆、力互用,能摄虎兵。又认为胆外名于眉目之间,喜怒皆行此处,愤则发上冲冠。

 

《内景经》又吸收《河上公老子章句》及《太平经》中五脏神的观念,发展为三部八景二十四神之说,认为人体各部位都有神灵居住。三部八景二十四神,是指将人身分为上元宫、中元宫、下元宫三部分,每部分的元宫都有八景神镇守,即上部八景神镇在人身上元宫中,中部八景神镇在人身中元宫中,下碚八景神镇在下元宫中。经中认为人们若能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神,则三田五脏的真气调和,不会有疾病,甚至能乘云升仙。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神的名字并非随意起的,而是根据人身各器官的功能、所处方位以及颜色、状态等,加以提炼概括成的。如对面部七神的介绍:发神苍华字太元脑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垄字灵坚耳神空闲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伦齿神峰字罗千

 

这些神名都是对相应器官进行形象的概括,各具特色。经中认为,人体正是靠这些神的主宰,才是以维持生理活动正常地进行,才能形与神具。这些神有别于超自然力量的神,而是主宰人体生理活动的功能神。这也反映出古时人们对人体器官功能的一些正确认识,但他们却将人体器官功能的主宰归结于神,是明显错误的。

 

《内景经》还对《存思法》进行详细阐述。早期道教《太平经》中就有存思五脏神万病都可消除的说法,《内景经》继承这一思想并加以进一步发挥。认为存思百念视节度,即要求存思身中百神,呼吸上下如一而除杂念。并认为可用存思登虚空,这是把存思之法当作学仙之道。可以说,存思是道教上清派典型的修炼方法,也是《内景经》的核心内容。所谓存思之法,《内景经》中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指存思身内诸神,另外指存思身外之物。

 

道教认为人体多神,而以五脏神为主,故重视存思五脏神的色、形、气、服饰、姓名等。《内景经》对于存思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神,都分别加以论述,其中对存思心神的论述最多。如经中述道:心典一体五藏(脏)王,动静念之道德行,清洁善气自明光,坐起吾俱共栋梁,昼日曜景暮闭藏,通利华精调阴阳。这是认为心有神灵,且是五脏之王,倘若经常存思心神,那么阴阳和顺,脏腑调匀,均无疾病。存思肝神:肝气郁勃清且长,罗列六府生三光,……五色云气纷青葱,闭目内眄自相望。

 

肝属东方木位,主青,故肝气旺盛清而且长时,如东方之木主春,肝为生气之本,闭目冥想生气遍照体内五脏之腑,与脏腑相应,上为五色云,如日月星辰光亮明彻,久久即可自己内视脏腑。内视是存思法中一种重要思想,就是指修炼者闭目存思,潜神入定后,内观形体,神气充溢而使体内朗然洞彻的景象。关于存思脾神:脾长一尺掩太仓,中部老君治明堂,……黄衣紫带龙虎章,长精益命赖君王,三呼我名神自通。脾居中宫,存思脾神,即可增长精气,延长寿命,心虚洞鉴,神灵自通。关于存思肺神:肺部之宫似华盖,下有童子坐玉阙。……素锦衣裳黄云带,喘息呼吸体不快,急存白云和六气,神仙久视无灾害,同之不己形不滞。肺为金宫,在五脏之上,状似华盖。

 

童子、白云都是指肺神。当喘息不定呼吸不畅、身体不快时,就赶紧存思肺神,便能调和六气而无灾害,常用此道,可保形体不枯衰。关于存思肾神:肾部之宫玄阙园,中有童子冥上玄,……苍锦云衣舞龙幡,……百病千灾急当存,两部水王对门生,使人长生上九天。

 

肾为水宫。玄阙园,喻指肾之外形。童子、水王都是指肾神。当人正生病时,就应立即存思肾神,这样便能逢凶化吉,免除疾病而能升天成仙。

 

《内景经》提出三丹田之说。关于三丹田之名,在此经之前的早期道教籍中尚未出现。《太平经》、《大洞真经》提到泥丸、心、脐等与之相关的名称,只有到了《内景经》才明确提出三丹田的概念。丹田有上、中、下之分,故合作三田。每一丹田中各居着一位神,故有三神。又因丹田之室,方园一寸,故称寸田,下面分别简介三丹田。

 

关于上丹田:眉间内入三寸为上丹田宫,也叫泥丸宫。泥丸百节皆有神,……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此中,同服紫衣飞罗裳,但思一部寿无穷,非各别住俱脑中,列位次坐向外方,讲的是泥丸宫在一身之首,是百神之主,泥丸百节都有神,它们都受脑主持而排定坐次,泥丸九真都穿紫衣罗裳,人们只要意守上丹田,存思九真神,就可以延寿不老。

 

关于中丹田:就是指心,又叫绛宫。经中述道:六腑五脏神体精,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讲的是,六腑五脏息息相关,共同维持人体正常运转,它们各有所辖,有不同的运作方式,但都受心主宰,故心存则五脏六腑听令而正常运行。人们若意守中丹田,存思不舍,自会长生。

 

关于下丹田:又叫气海、精门、名关元、命门等,在脐下三寸处。经中讲述下丹田的重要性:或精或胎别执方,核孩合延生华芒。道经认为下丹田是人命的根基、阴阳的门户、五气的本元;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胎之处,内有真神赤子居住,故称下丹田为命门生门生宫核孩,指宫中的阴阳神名,也叫伯桃,字合延。人们若意守下丹田,存思阴阳之神,则阴阳之气不衰,生命不枯。

 

与三丹田相对应,《内景经》还提出三黄庭之说。上黄庭宫在脑中,与上丹田相应;中黄庭宫也与中丹田一致,都在心中;只是下黄庭宫在脾中,与下丹田不一致。总而言之,《内景经》就是以三丹田和三黄庭为枢纽,注重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真神,强调积累精气作为长生要诀,即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

 

《内景经》除了主要讲存思身内之神以外,还讲到存思身外之物,即存思日月星辰。大致过程是:调整体内元气,使与所摄取的日月星辰的外气相结合。经中数处讲到此法,出日入月呼吸存高奔日月吾上道,郁仪结善相保,乃见玉清虚无老,可以回颜填血脑。存思日月星辰,便有相应的仙人相保,就可以返还章颜,让精气充沛血脉脑际。

 

无论是存思身内诸神,还是存思身外日月星辰,《内景经》强调修炼存思之法必须精诚苦修,至道不烦决存真能存玄真万事毕,一身精神不可失昼夜七日思勿眠,子能行此可长存,积功成炼非自然,是由精诚亦由专,这些都强调修炼要专心一臻致、矢志不移,也只有如此,才能得以登仙入道。以上大致介绍了《内景经》的主要内容,《外景经》的内容与《内景经》密切相关,大体一致,仍以七言韵文的形式,叙写修炼存思法的要诀,但文风略有不同。《外景经》去掉《内景经》中诸多脏腑色像神名,语言要简明平易些,语词清显,意义通畅。《外景经》原不分章,务成子注本分为上、中、下三部,至于与《内景经》内容相同的就不再介绍,下面就与《内景经》不同而较重要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加以介绍。

 

一是关于吐纳行气的方法。《外景经》在《内景经》的基础上,继续强调这方面的内容,如象龟引气至灵根呼吸庐间入丹田,讲的是人应当效法长寿之龟,引气到丹田,以保持体内元气。又如:人尽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呼吸庐间以自偿,子保完坚身受庆,讲的是常人都吃五谷,品五味,而修炼黄庭经者的形状只食太和阴阳气,以充实体内元气,经常这样做,就会使元气充足,神气合一身体健康无损。

 

二是关于咽津和宝精、固精的问题。道教常称津液为玉液、玉浆、醴泉、灵液等,认为此液由炼气而产生,是五脏之精华,甜美清香。若人们勤加修炼,漱津咽液,那么就以去病防病,强健身体。《外景经》很重视津液的作用,如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玉池清水上生肥,灵根坚固老不衰津液醴泉通六腑,随鼻上下开两耳,窥视天地存童子,调和精华治发齿,颜色光泽不复白,可见经常叩齿咽津,可使齿坚发亮,童颜常驻,其妙无穷。历来道经甚重视宝精、固精的问题,《太平经》主张人欲寿,当爱气尊神重精,《内景经》也强调说: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外景经》也强调固精、宝精的意义,如长生要慎房中急,弃捐淫俗专子精……闭子精门可长活急固子精以自持,……精神还归老复壮

 

三是恬淡无欲的思想。《外景经》反复强调这种思想,并在数处加以阐述:物有自然道不烦,重拱无为身体安,虚无之居在帏间,寂寞廓然口不言扶养性命守虚无,恬淡自乐何思虚近存子身还自守,清静无为神留止恬淡无欲养华茎,服食玄气可遂生等等,这些都强调修炼者要恬淡无欲,清静无为、虚静自守。这些思想是对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思想加以继承,并有所发展,运用于存思修炼中。

 

《黄庭经》中的存思法,是古代道教推行的主要修炼方法之一,由于注重意念,静思默想,简便易行,很适合士大夫的口胃,故东晋以来,在社会止广为流传。《黄庭经》所述的一些内修养生之术,与《周易参同契》的炼丹之道相结合,在唐宋时期流变为内丹道,成为中唐以后道教炼丹养生方术的主流,所以《黄庭经》与《周易参同契》都对后代道教产生重要影响。不过,中唐以后道教传播《黄庭经》与晋南北朝大不相同,晋南北朝重默诵,中唐以后则不断有人为之作注,加以诠释。注家略可分为两类,一类注重脏腑的性状、功能及调护方法,以生理结构和医药知识为主。如晚唐胡《黄庭内景经五脏六腑补泻图》;绝大多数注家属于另一类,以内修术或内丹道来解释《黄庭经》,如欧阳修、白履忠等。此外,有不少文士也甚喜欢该经,如晋代的王羲之给道士书写《内景经》,而且仿其句式作辞赞,陆游更有诗句赞道:白头始悟颐生妙,尽在《黄庭》两卷中。

 

《黄庭经》在历史上先后被禁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北周武帝并禁佛道时受劫难。从内容上讲,《黄庭经》已完全排除了早期道书中反映民众愿望和要求的政治思想,主要讲长生久视之道,按理不会触犯统治阶级利益,也不会带来消极的社会影响,故它完全是公元六世纪那场大辩论后佛道两教受禁的牺牲品。《黄庭经》在元代又一次被禁。

 

 

道教以为存思之术能通灵达神,洞观自然,养精补气,炼髓凝真,乘云飞仙。《黄庭经》中虽隐括呼吸胎息、固精炼气及符图诸术,但在修炼术方面仍是以存思、存神为主要内容。《外景》与《内景》虽主旨相同,但在文字风格及内容上亦有所不同。《外景》文字简明平易,词清义畅,脏腑色像之形容及神名均较少,而《内景》则文字典奥隐深,对脏腑色像神名之描述甚为繁杂。黄庭三宫,上宫脑中,中宫心中,下宫脾中,《外景》较重脑、心,《内景》较重脾胃。梁丘子《黄庭内景经注》云: 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日黄庭。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喻日月星辰云霞之象,内象喻血肉筋骨脏腑之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色,故日内景也。 

足见《内景》重气养精、内观一象,在道教谓之存神”;而《外景》则重存思外界之神,神来内佑。又《外景》仅述男子修炼之事,而《内景》则兼及女子闭炼之道。从道教发展规律看,神仙信仰及其炼养方术,一般都从观察和顺应自然而演绎其理论与炼养方术,其演进过程,大多是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和先男后女。

 

如丹道是先出现烧炼金丹黄白的外丹道,而后才演化出所谓内丹之道;存思之术是先出现通、引外界之神的存想,后出现安体内之神的存神,炼养之术也是首重男子,尔后才兼及女子炼养之术,在神学理论上,由自然界万物皆有神灵,推测到人体的器官亦无不有制形之神。

 

故《外景》在前,是符合这一实际发展规律的;更何况西晋王羲之《黄庭经书帖》只有现存《外景》内容,宋欧阳修所见晋代《黄庭经》石刻本也是只有现存《外景》内容呢兮??? 我认为,《黄庭外景经》是东汉末至曹魏时方术之士所撰作的五斗米道秘典。魏华存为五斗来道女祭酒,她据有这书的传本,以后经她加以义疏,申演而为兼及女子修炼之法的《黄庭内景经》,到东晋又经杨羲增饰,遂成为茅山上清派道教的主要经典,而魏夫人亦被茅山宗尊崇为开创的第一代宗师。 

《黄庭内景经》在南北朝时已行世,梁陶弘景《真语·协昌期》中便已有先读《黄庭内景经》句。不过此经被目为炼养之珍品,仅秘传少数人,故在较长时间内传本甚少,《旧唐书》尚无著录。现存此经之最古者,为《云笼七签》中梁邱子和务成子注本。梁邱子即中唐白履忠,足见《内景》在唐代已广泛传播了。

 

据唐胡情《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叙云:“诸氏纂修,异端斯起,遂使后学之辈,罕得其门。足见唐时纂注者已众,注解有异了。《黄庭经》是一部谈养生修真之术的道教经书,很鲜明地表达了道教的思想。第一、从先秦开始,所谓天人之辩就以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问题之一,至西汉,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相与天人相类天人感应的观点,认为夭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类、相通、相感应、相统一,成为封建神学的理论基础。

 

比如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阴阳义》中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薄·人副天数》中说:“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其道一也。这种关于天人关系的神秘主义学说,对后世社会思想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

 

道教崇奉《庄子》,庄子就认为夭与人本来就是合的,《庄子·齐物篇》中就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因而,道教极易吸取董仲舒的学说为神学理论基础。

 

如道教的第一部经书《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中便说:“天之照人,与镜无异王者百官万物相应,众生同居,五星察其过失相去远,应之近,天人一体。从《太平经》开始,道教便认为自然的天地是大天地,人的形体则是大天地的缩影,是个小天地;大夭地间有神主宰,小天地内也有神主宰;体外、体内诸神都同样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是相类、相通、相感应、相统一的。

 

《黄庭经》对这一点便发挥申演得最为彻底和具体。人的形体的每一部位、器官,都居住有神,这个神便主宰肢体、器官的功能,有姓名、形象、服色,且与大天地诸神的形象、服色相类似;并且体外、体内之神是相感应的。故《黄庭经》是以夭人合一天人感应为理论基础的。

 

先从秦开始,形神问题,亦即人体与精神的关系问题,也已成为哲学论争的中心问题之一,到魏晋南北朝,已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如战国时期的荀子,认为形具而神生”(《苟子·天论》),东汉的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又不能后燃其烛”(《新论》),王充认为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论衡》)南朝梁时范缤认为形神相即形质神用,他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神灭论》)。他们都肯定精神依赖的形体,强调精神不能离开体而独立存在。

 

另一种相反的观点则认为形体依赖精神而存在,精神是不灭的,到南北朝则由慧远概括为《神不灭论》,他说:“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沙门不敬王者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黄庭经》解说形神关系,认为神宁形全神离人死。务成子《黄庭内景经注序》中就提示其要旨说 人之死也,常在形神相离。今形既恒充,则神栖而逸。神既常宁,则形全无毁。正因为认为,神存则形立,故《黄庭经》主张用存思之法使神不离形,使人体能够长生。 

大致而言,《黄庭经》的特点有三。(1)其神学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学说;(2)在炼养术方面,认为神能制形,以存神为主要炼养之方,宣扬神存则形立的思想,(3)吸取了东汉以来古医学的成就,用宗教观解释和改造了古医学成就,从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古医学有了宗教色彩。 

《黄庭经》是道教主要经典之一,其社会影响及对道教发展所起的作用都较大。道教徒认为它是内丹女丹理论之渊源,是名人上清死录除”(《内景》)的求仙之路。社会上好养身之道的知识分子,也认为它具有有益于养身的内容。

 

从东晋以后,道教倡导恒诵《黄庭》之法,至唐宋则社会研习《黄庭》之学更盛。唐玄宗时,梁丘子白履忠注《黄庭》内外篇,唐宜宗时胡1音著《黄庭五脏六腑图》(《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唐末五代杜光庭撰《道教灵验记》宜扬持诵《黄庭》之灵验。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有诗道及《黄庭》 镜湖流水春始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鹤。至宋,研习《黄庭》已蔚然成风,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亦好之,隐名自号无仙子,删正《黄庭外景经》,其序云:“今家家异本,莫可考正,可见当时传本之繁芜。北宋手尧臣《崇文总目》著录有关《黄庭》撰述凡八种,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道家类著录有关《黄庭》撰述凡三十部五十七卷。

 

南宋诗人陆游亦有诗称颂:白头始悟颐生妙,尽在《黄庭》两卷中。历代对《黄庭》的诊注也很多,最早的注本是唐梁丘子白履忠及托名务成子的注本,其后金刘处玄、明陆西星、清李涵虚、蒋国柞均曾注释《黄庭》,清萤德宁撰《黄庭经发微》,宏一子杨任芳撰《黄庭经阐注》,邺郡牧斋主人撰《黄庭经笺注》,近代著名道教学者陈樱宁(圆顿子)拥有《黄庭经讲义》。足见《黄庭经》影响之深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