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袁天沛
袁天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991
  • 关注人气:2,9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2012-08-21 21:03:24)
标签:

傣家园

西双版纳

傣族

南传佛教

佛教

旅游

分类: 游记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傣族人的宗教信仰是佛教,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寺庙。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是文字是传男不传女,而且所有的傣族文字都是在寺庙中去学习和传授的,这次我到过不少的傣族寺庙,对傣族的信仰有了些了解。

 

 

走进傣族园,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让人对古老的傣族文化肃然起敬。塔包树、公主井、孔雀坟寨心、母子岛等与相伴的一个个优美传说,令人大开眼界又回味无穷。一座座壮观、精美、古老的佛寺、佛塔昭示着佛家的久远,也昭示着它们在傣家人心目中非同寻常的地位。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曼春满佛寺、曼听佛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富、厚重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佛寺中保存有著名壁画《如爹米转世》和《释迦牟尼的故事》。

 

曼听佛塔寺的大白塔历史悠久,始建于公元669年,是东南亚一带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代表性建筑。院内的藏经阁据说是一位旅居泰国的慈善者受父母之嘱捐资兴建,大佛塔内的释迦牟尼塑像是橄榄坝最高大的佛像。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赕塔是傣族的传统习俗,是向舍利佛塔作奉献。傣家人视佛塔如佛祖,崇敬备至。“赕”是奉献、布施、供养之意。赕塔如赕佛,傣地家人供养佛塔为一年一小赕,三年一大赕。小赕二天,大赕三天。小赕一村一寨,全体参加;大赕一勐一州,甚至东南亚各国信徒都来跪拜。村民和僧侣绕塔跪拜后,要念经、祈祷,向塔泼水洗尘。然后敲起芒锣和象脚鼓,翩翩起舞。最后,赕塔节在放高升的高潮中结束。赕塔期间,村民们纷纷布施,各村寨丰俭不一,视贫富而定。集资的钱财或粉刷佛塔,或为佛塔彩绘贴金,或作局部维修。村寨的塔,均由一村一寨村民供养、维修;勐里的塔,由数村数寨甚至十几个村寨共同供养、维修。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勐罕曼听佛塔寺最有名的景观是塔包树,这在其它地方不容易见到。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勐泐大佛寺是在古代傣王朝的皇家寺院景飘佛寺的原址上恢复重建的,景飘佛寺是傣族历史上一位名叫拨龙的傣王为纪念病故的王妃南纱维扁而修建。王妃一生信奉佛法,所以每逢节日傣王就亲临寺院,举行大型法会,以纪念爱妃同时弘扬佛法。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据史料记载:景飘佛寺始建于明代,是南传佛教象征十二版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版纳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该建筑在佛历2883年(即公元1848年,清咸丰年间)战争中被毁,距今已有169年。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佛寺于2005年开始重建,于同年39日举行了大型的土地开光仪式,于200559日举行了盛大的大殿奠基开光仪式,在大殿施工时,挖掘出大量的银币、银盒、佛教法事用品等。佛寺于2007113日一期工程竣工,竣工之时,邀请了海内外108位高僧为佛寺举行了盛大的开光大典,州内外参加开光大典的各民族佛教信众达65万人之多。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佛教对傣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都有着极深厚的影响。傣族数百部长篇叙事诗都是在佛教传入后出现的。傣文的大藏经,号称八万四千部,大部分刻写在贝叶上,称贝叶经。西双版纳的傣族人们全民信仰南传佛教,傣族男孩到了8-10岁都要入寺去过僧侣生活,他们在那里学经识字,一般在1-5年还俗回家。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每逢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重要节日,傣家人都要到佛寺里赕佛。在西双版纳,佛寺遍布村寨,几乎是一村一寺或二村一寺,其建筑风格也各不相同。如今,在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中仍有500多座佛寺、200多座佛塔。而勐泐大佛寺是所有佛寺中最大的,地位也是是至高无上的,是傣家人心目中的圣地。佛寺住持由中国南传佛教首座大佛爷祜巴龙庄勐担任。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西双版纳景真八角亭位于景洪以西14公里,地处勐海县景真山上,亭子因山而得名,是西双版纳的重要文物之一,建于公元1701年。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西双版纳景真八角亭为砖木结构,呈八角形,亭身有31个斜面,镶嵌彩色玻璃,并用金银粉印出各种花卉、动物、人物图案,在阳光的照射下,光彩夺目。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西双版纳景真八角亭是一座佛教建筑物,是景真地区中心佛寺瓦拉扎滩的一个组成部分。相传,这座八角亭是佛教徒们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仿照他戴的金丝台帽卡钟罕建筑的。在古代,它是个议事亭,在傣历每月1530两日,景真地区的佛爷集中亭内,听高僧授经和商定宗教重大活动,也是处理日常重大事务的场所,同时也是和尚晋升为佛爷的场所。 在八角亭北边大约两里路的山顶,高耸着一座佛塔,与八角亭遥遥相对。在景真佛寺与八角亭之间,有棵巨大古老的菩提树,挺拔的树干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点缀了八角亭的绮丽风光。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八角亭为砖木结构,呈八角形,亭身有31个斜面,镶嵌彩色玻璃,并用金银粉印出各种花卉、动物、人物图案,在阳光的照射下,光彩夺目。八角亭是一座佛教建筑物,是景真地区中心佛寺瓦拉扎滩的一个组成部分。相传,这座八角亭是佛教徒们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仿照他戴的金丝台帽卡钟罕建筑的。在古代,它是个议事亭,在傣历每月1530两日,景真地区的佛爷集中亭内,听高僧授经和商定宗教重大活动,也是处理日常重大事务的场所,同时也是和尚晋升为佛爷的场所。
  

在八角亭北边大约两里路的山顶,高耸着一座佛塔,与八角亭遥遥相对。在景真佛寺与八角亭之间,有棵巨大古老的菩提树,挺拔的树干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点缀了八角亭的绮丽风光。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我和这些孩子们聊天,原来他们都是一个中学的同学,其中两个和尚和他们是同班的同学,暑假来庙里当和尚,没几天就开课啦,他们来看望好朋友,这两个小和尚都是傣族,一到假期就被父母送到庙里学傣文和经书,开学就到学校上课。

对大自然之崇拜,体现了傣民族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心。千百年前,傣族先民跋山涉水,历尽艰险,终于在这块富饶之地安居、繁衍,这是拜大自然之所赐。他们能不敬畏,能不感恩吗?崇拜大自然,用现在的观点说,这是一种环保意识。保护好自己的生存环境,就是保证了自己生命的延续。这种简单、朴素的意识,使得傣民族千百年来能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一代又一代得以繁衍、发展。

 

西双版纳的傣放早期信奉原始宗教多神教,后来随着佛教的收入,普遍信仰小乘佛教。现在一些原始宗教虽然被佛教逐渐取代,但原始宗教的的一些痕迹还是存在的。

 

傣民族信仰的原始宗教的主要特点体现为万物有灵和对万物的崇拜,信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特点是自我解脱和自我救赎。两种宗教相互融合、长期共存,千百年来极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傣家人,傣民族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刻上了两种宗教的痕迹。

 

 

傣族的原始宗教的痕迹还很多,与佛教掺杂在一起。原始宗教主要有:祭寨神、寨鬼。寒神是村寨的守护神,其象物通常是木桩,少数是巨石,每年都要由管理寨神象征物的召曼或乃曼主持不定期的祭典,祈求寨神保护。本村寨迁出或外村寨入迁入也要各寨神祭祀,以了得寨神同意。寨鬼,分公鬼母鬼,各寨的鬼都有自己的名称。

 傣族的佛教寺庙和信仰


过去傣族村寨的东南西北方向安装有四个木持寨门,四门之间纵横连接的两条路称鬼路”(傣族称当披”)。每年定期修补寨门一次,并沿着四个寨门,围绕村寨四周以草绳相接,作为象征性的寨墙。祭寨鬼,由召曼或乃曼带领全寨集休祭祀。

 

祭勐神、勐鬼。过去,傣家人大多认为勐神、勐鬼是勐的祖先。勐,是由有共同血缘或历史关系的若干村寨组成的一片地方,现在是城镇的意思,一般都要祭祀勐神、勐鬼,大都在建寨最早的中心村落举行。一般以牛、猪作为祭祀品,每个勐用来祭祀的牲畜的毛色,宰杀的方法都严格相沿不变,并且规定参加祭祀的人要穿统一的服饰。

 

农业祭祀。傣族在每年的放水、撒种、栽秧、收到以至稻谷进仓库一系列农事活动中,都有祭祀活动,这是傣族原始宗教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些祭祀活动大多以每个家庭为单位举行,但有的村寨还保留有在同一天吃新米、同一天焚烧田间稻草、在同一天开水男鬼,每年栽秧、收割时也要从这里开始,并把收下的第一束谷穗放进窝棚,以招谷魂。放水时要祭祀水沟,栽秧后要献鬼鸡,稻谷开始收割要吃新米,打完稻谷运进谷仓时要叫谷魂,等等。

  

狩猎祭祀。傣族在狩猎活动中也有一系列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哪出猎前各村寨要通过占卜方式选举狩猎领袖(称为谋贩”)举行祭祀。狩猎人祭祀猎神,在他的监督下分配猎物。

 

祭其了的活动。如祭家”(称为披很,以户为单位杀鸡,在木主上贴蜡条或供米饭团祭祀。在住房周围编篱私笆时,要在大门的对面留个便门,称为鬼门,专座供家鬼出入。另外,还在旱地鬼、鱼塘色、铁匠鬼、草医鬼、佛寺鬼、水鬼、等等。各种鬼都有相庆的祭祀形式。

  

傣族原始宗教还有咒语、巫医、神符以及灵物崇拜等巫术活动。解放前,原始宗教信仰以及迷信活动几乎遍及生活的每个角落。解放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普及,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些活动都是欺人的。并自觉宣传科学,破除迷信。各种原始宗教活动、迷信活动已经大大减少,有的活动已经破除。

 

小剩佛教,约在一千年前传入傣族地区。现在的东南亚很多国家都是信小乘佛教,我国佛教按传播方向,分南传、北传和藏传。佛教最早有上座部和大众部之分。公元5世纪前后,上座部势力在斯里兰卡得到很大发展后;,向中南半岛及东南亚的其他一些地区传播,后来传到我国傣族地区。按这个方向传的叫南传上座部佛教。开始时,势力很弱,寺庙、和尚都在深山里。到明朝中叶以后,取得了在傣族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寺塔遍村落。据调查,到解放前,西双版纳有佛寺五百多座。

 

佛教对傣族的原始宗教(多神教)是排斥的。这一点,在佛教传入以后产生的一些傣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就十分明显,作为多神教的代表摩古拉(即巫师),在傣族民间文学伤口中均以阴险、邪教恶的形象出现,而和尚、佛爷、佛主等,均被描绘成慈爱、善良的化身。

 

小乘佛教主张男性在一生中要过一段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并一直延续到今,男孩从八、九岁起,就进佛寺当和尚。傣家人认识,男孩只有当过和尚的人才被看作是受过教化的人,才有结婚建立家庭的权利。没有当过和尚的人,被视为示开化的人,在当地没有社会地位,要低人一等。

 

过去,傣族男孩的启蒙教育,也是从当小和尚开始的。和尚分若干等级,有护用、祜巴等。其中多数属于护用这两个等级。傣族男孩从进佛寺开始当护用并学习傣文和佛教基础知识,作为当僧侣的准备,然后再经过寺院的授戒仪式,取得等级的僧侣资格。从级开始剃发着袈娑。从外表以示与世俗有区别。二十岁以上的,可以晋升为,三十岁以上的可以晋升为祜巴,以后还可以晋升到更高的等级。

  

僧侣的不同等级,反映在衣、食、住方面。从披的袈娑看,一级披一块长方形的布;,一级披一件用长7块、横9块的长方形布缝制的袈裟。其它如食具、饮水工具卧具等也有明显的等级区别。在上下关系以及等级的高低方面,均表现为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过去,由于傣族中形成全民信佛教,僧侣的晋升和还俗,就具有全民的性质。解放前,在西双版纳农村,每个村寨都有一座佛寺,寺院通常是在每具村成批地吸收男孩当前护用,,护用到一定时期又成批地升为,全村要为此举行仪式和庆祝。不同等级的僧侣还俗,要经过相应的寺院和世俗语统治的机构的批准,并举行不同的仪式。如一级僧侣还俗,要经过寺院中一级的僧侣和头人的同意。级僧侣还俗,要经过中心寺院的祜巴和召勐同意,要兴行繁缛的宗教仪式。

 

还俗的僧侣,要根据其本身的等级,决定给予享受不同的荣誉和称号。寺院为了鼓励以僧侣为终身职业,常在佛教节日表彰五十岁以上不还俗的僧侣,但大多数傣族男子的僧侣生活只限于结婚之前,终身以僧侣为职业的极少。

  

西双版纳农村,在各村寨建佛寺的同时,又在一个地区的寺院中,以历史悠久的大寺院为中心寺院。中心寺字的住持,负责领导和管理所属的各个寺院的重大宗教活动,并在中心寺院举行讲经活动,一般是一月两次。佛经最早是用铁笔刻写在贝叶上,称为贝叶经,后来大多是书写在棉纸上。

  

僧侣的生活,由世俗众生负责供养。每天清晨,由值班僧侣(通常是由”),到各家各户去帷食物。各家都要以蒸熟后的第一团米饭送给僧侣,以表示虔诚之心。另外,还通过佛教斋日、宗教节日向地院布施(傣族称为赕佛),僧侣也借此机会向世俗群众宣扬佛法和戒律。

 

主要宗教节日有傣历一月的赕帕、好轮瓦萨,傣历十一月赕坦木、赕黛哈班,傣历十二日的蒙瓦萨等。当地世俗众生,在各个节日都要向佛寺布施,如赕帕节,每对夫妇要向僧侣损赠做袈裟的布。好轮瓦节,每户向寺院损赠稻谷。赕迫帕召节,则要损赠修补佛象的用费。赕坦木节,要献经书,等等。各种赕的物质、银钱收入,由寺院的僧侣和波占(即祭祀主持人)进行分配。根据十戒规定,僧侣不能管理金钱,所以面施经寺院的金钱要交村寨头人代管。

 

解放前,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佛寺林立,宗教节日繁多,各种宗教活动支出已经成为傣族人民的一项学生经济负担,多了一层经济剥削。

  

根据考察,西双版纳小乘佛教在流传过程中,曾一度形成两派,一派称摆坝”(意即山林派),一派称摆孙”(意即园圃派)。两派在佛教传入方式的解释上,在僧侣生活、宗教仪式等方面都有区别。但到后来,两派又逐渐融合。

 

 

生老病死,每个人都无法避免,每个人一生都在关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介入,有其合理、合情之处。其自我解脱,自我救赎的教义,为傣家人提供了一份精神需求的药剂,有效抚平了他们内心的恐惧。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思想与傣民族的民族性格找到了契合点,从受冷落、争斗、融合,南传上座部佛教完成了与本土原始宗教的共存,为傣民族千百年的和平安宁提供了一种精神的保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