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姚古城

(2012-07-31 08:14:30)
标签:

余姚

王阳明故居

龙泉山

通济桥

舜江楼

龙泉寺

传统文化

龙王庙

杂谈

 

余姚城区四山环抱、三江穿城。从王阳明故居出来,我们沿着龙泉山,路过龙泉寺,到达姚江。

余姚古城

 

龙泉山,又名灵绪山。山阔674米,周长2公里,面积约200亩。地处余姚市中心,姚江流经山的南麓,山水相依,风景秀丽,“龙山舜水”是姚城一大景观。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诗云:“山如碧云翻浪去,水似青天照眼明。唤取仙人来住此,莫教辛苦上层城。”龙泉山不仅以自然景色取胜,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是省历史文化名城余姚的缩影。  

 余姚古城


相传有一龙泉井,下有清泉,终年不竭,相传这眼清泉与大海相通,故称“海眼泉”。在古代,这里是文人墨客盘桓游憩所在,曾留下不少摩崖石刻,由于年代久远,有的已湮灭,现存者只有四五处。  龙泉山名胜古迹众多,名人足迹遍布。有中天阁:始建于五代,原为龙泉寺的一部分;龙泉井:据说此为石裂缝泉,其水来自四明山,通过地底层裂缝,涌到龙泉山,其水色绿

 

余姚的龙泉寺始建于东晋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年)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了,与杭州灵隐寺年代相仿,与宁波天童寺同为浙东名刹。从唐代以来,龙泉山上古柏参天,苍松入云,景色非凡;龙泉寺殿宇亭阁,错落有致,气势雄伟。前来参拜敬佛和游寺赏景者,络绎不绝。

 余姚古城


从建寺直至唐初,龙泉寺一直暮鼓晨钟,梵呗悠扬,未曾遭受兵燹之劫。故虞世南在所撰《大唐龙泉寺碑》中,盛赞三宝之力佑卫此寺:会昌五年(545),唐武宗李炎灭佛,寺亦在劫难逃,被废而拆圮。大中五年(851)重建。此时,龙泉山南坡,均为寺之辖地,山上古柏参天,苍松人云;寺内殿阁高耸,气势恢宏。前来礼佛进香、登高赏景者,相接于途。

  余姚古城


南宋建炎三年(1129)冬,金兵追宋高宗赵构寸,途经余姚,龙泉寺惨遭焚毁,金碧辉煌的佛地只剩一片瓦砾。次年金兵北退,赵构从明州返回越州途中,曾驻跸龙泉山,尝龙泉井水而美之,就随带了小甏井水回临安。不久,朝廷赐金重建龙泉寺。

 余姚古城


至元十三年(1276),寺又毁于火。元贞元年(1295)重建。当时寺内除天王殿、大雄宝殿外,有弥陀阁、千佛阁、蟠龙阁、罗汉院、中天院、东禅院、镇国院、唤仙亭、更好亭、龙泉亭等,层楼迭阁,蔚为壮观:明时,诗人学者,常荟集于此。文学家王阳明曾组诗社于寺内,后又在中天阁讲学授徒。宋僖、谢迁、黄韶、钱德洪都曾莅寺赏鉴,并留下诗章传世。

 余姚古城


现在寺庙后面有一个龙王庙,这个龙王庙好像是新建的,里面有龙王的塑像。

 

在向东不远的姚江上,可以看见一座古老的通济桥横跨两岸,与北岸飞檐翘角,古朴庄重的舜江楼构成了一个长虹腾空,飞阁镇流的连合体,成为余姚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余姚的徽标。

 余姚古城


通济桥已是千年古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 (1041~1048),原系木桥,初名德惠桥。后又改名为虹桥,屡建屡毁。元至顺三年 (1332)改建成石砌三孔桥,定名为通济桥。桥长43.4米,主孔净跨14.2米,桥面中心宽5.61米。在整个浙东地区尚无如此大跨度的圆拱大石桥,故称为浙东第一桥。并镌刻于桥东侧顶部。据《建桥碑记》所说:海舶过而风帆不解。可见此桥之高大。自改建成石桥后,稳固不坏。直至清雍正四年(1726),桥崩塌,南北交通隔断。现存之桥系雍正七年二月至雍正九年二月(1729-1731)重建而成。

 余姚古城


我仔细观看桥侧现存二十块石制栏板,栏板内侧,刻有对称的连枝浮雕花纹,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望柱上雕着形态逼真的狮首石像,莲花座精致秀丽。桥东西两侧刻有对联,朝东联是:千里遥吞沧海月,万年独砥大江流。朝西联是:一曲蕙兰飞彩鹢,双城烟雨卧长虹。

 

我踏着千年的石板,走在车辙碾压出的古道上,站在桥的最高处,望着姚江和古城楼,想象着古人:人来人往,挑着杂货的杂货郎,一手挎着篮子一手牵着孩子的村妇,在这座桥上过往。或有痴男怨女在此桥相会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余姚古城


桥段北岸就是舜江楼,俗称鼓楼。舜江楼建筑于5米高的城墙之上,这段城墙是目前余姚仅存的一段古城墙,弥足珍贵,楼与城墙连为一体,更加突出了余姚古朴的历史风貌。

 余姚古城


舜江楼初建于元至元元年(1335),以舜江命名,可惜现在正在维修,据说楼上设置刻漏用以计时。明清两代,多次毁而又建,清光绪十一年,重建后更铸大铜钟,兼作报时和火灾报警之用。舜江楼作为城楼扼守姚城地理地势要冲,是古代余姚城的重要门户,具有相当的战略地位,明嘉靖年间,在余姚人民保卫家园,抵御倭寇侵扰的斗争中,舜江楼上曾设置钟、鼓、云板等,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余姚古城

余姚古城

河姆渡里的人们所谓的烂桩子”“烂谷子却是人类五千年的起源。结束茹毛饮血的生活,从此进入男耕女织的文明时代。历史,从此前进了一大步。

 

 

余姚也是有着数千年文明与历史的古城,这里也曾经被考证是舜帝的故里,关于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其出生地现在有三种说法:一为山西,二为山东,三为浙江(余姚或上虞)。但到底出生地在哪里?千余年来,没有一个定论。

 

据史料记载,自皇帝至尧,是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发展史上属渔猎时代;自虞舜开始,父权制逐渐形成,并开始进入农耕社会,舜即是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舜的父亲姓妫,曰瞽叟,母曰握登,因为舜后来做了尧的女婿,按母系氏族社会的规矩,舜是入赘于尧,不能再姓妫,即以出生地姚为姓氏,名重华,字都君。这也就是余姚县名之来由。

 余姚古城


余姚置县于秦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其县名因舜姓姚,生姚墟、诸冯(即现今的兰江街道冯村)而得。冯村,地处四明山北麓,姚江之南侧,四面被金沙岭、赵宦岭、清贤岭、灵源山、乌丹山等山、岭包围,中间是由溪流冲击而成的谷地,古树森森,风景秀丽。冯村本名诸冯,相传是五帝之一的虞舜故里。后来出现了诸如许询、赵谦等贤人名哲,清黄熙临赞誉道:余寄迹江湖,观风民族,莫如诸冯,循循舜里,绍存南渡,居民奕奕,名贤传世。(《姚江赵氏宗谱序》)

  

在四千多年前的虞舜时代,大古塘海侵已经退去,冯村谷地已经形成,村北金沙岭外是湖沼江海,村南乌丹山山峰特秀,望之如笔,航海视为指南《光绪余姚县志》。金沙岭又名破岭,海拔不足百米,且沟谷众多,进出相当方便。这里属东夷之地,且负海,土地可耜耕,山海可渔猎,完全具备《吕氏春秋》所说的舜之耕渔’”条件;以其徒属掘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据现存最早记录舜出生地的典籍《孟子》,其中《离娄章句》上说的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但是如果说此地是东夷之地就有些牵强。因为诸城当时是在东夷之地的地方。

 

不过我认为舜帝出生在什么地方不特别重要,中国都是舜帝的故里,重要的是学习道德精神榜样。是我们要继承舜帝的大德精神,舜帝是中国道德之祖。如果当地将大舜帝民风都已经忘去,就没有意义了。我认为传统文化和历史才是这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人们多一点宣传文化和记住历史才更有意义。

 

余姚还出过不少名人。如古代的王阳明、朱舜水、黄宗羲、严子陵等。现代的有余秋雨等。甚至街道也是用这些文人的名字命名:阳明西路、阳明东路、舜水南路。诚然,这也显示着余姚人的骄傲。龙山公园还有四位名人的生祠。可见,余姚是个出人才的地方。更何况,这里还有以为现代余姚名人:余秋雨,这更让余姚人津津乐道。

 

这是个文化气息深厚的城市,也是个绚烂多彩的城市。也是值得认真品味的城市。

余姚古城
余姚古城
余姚古城
古越瓷

余姚古城
余姚古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