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望山的东汉石象

标签:
连云港孔望山石象龙洞石刻孔子望海袁天沛杂谈 |
分类: 杂记 |
孔望山的东汉石象 / 袁天沛
从龙洞西行,在林木掩映的山坡上.屹立着一座硕大的汉代圆雕石象。陪同的相裕亭先生问我:你看这象应该有多大的年龄,我走到前去,一看,真是有些吃惊,一个栩栩如生的大象屹立眼前。我一点都不知道这尊大象的来历,于是听相裕亭先生的仔细介绍。
这尊石像据考证雕塑于东汉永平年间,如果真是永平年间的产物,应该更值得仔细考证一下,因为东汉的永平年是公园57年—75年,那时的连云港属于东海郡,下属辖朐县、郯城、兰陵、襄贲、戚、利城、祝祺、承、厚丘、合乡、昌虑、赣榆、阴平13个县。那时的东海属于中国东海主要港口,应该是非常繁华的时代。
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大象,实际上中国黄河的流域一直就有大象的生存记录,最早应该是尧舜禹时代。《孝经》中有这么几句话“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有鸟为之耘。”什么舜帝时代就用大象耕种。而舜帝据说就出生在山东的诸城,这里离连云港应该说是很近的距离。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商人服象,肆虐于东夷,周公以师逐之,至于江南”。
仔细观看石象。石象是用一块从天而降的花岗岩巨石雕成。采用自然形状雕刻而成雕刻而成,象身高2.6米,长4.8米,背宽3.5米,石像耳阔体肥,四肢健壮,长鼻巨牙、卷尾粗足,形态雄奇,丰满肥硕。现在已经接近2000年,你站在它的旁边,依然可以感受大象的动感和雄伟。

0.2厘米的阴凿凹面,系未见刻铭的题榜,象身东侧以阴线刻一高1.13米,宽0.62米的方框,内刻隶书“象石”字样,在刻铭与象前腿之间,还凿刻了一个头梳“丁”字形发髻,手持勾鞭,脚带镣铐高0.92米的驯象奴。
1990年6月,中国文物研究所石刻保护专家高级工程师贾瑞广来连云港参加孔望山危岩加固保护工程,期间曾2次探访位于孔望山摩崖造像群东70米处的长4.8、高2.6米的大型圆雕石象,由于职业的关系,他在观察石象细部的岩石变化时,无意中发现在雕刻的“象奴”左下方石象前腿的里侧,有一行竖刻的隶书,由于长期的风化与石象身上的裂纹颗粒几乎浑然一体,极不易辨认。他当即拍下一张照片,留下这珍贵的历史镜头。回京后,贾瑞广仔细辨认,并经过和东汉的“永元”、“永初”、“永宁”、“永建”、“永和”、“永嘉”、“永寿”等永字年号比勘,确认隶刻铭文为“永平四年四月”。
仔细观察象的四足均踏着莲花,体现了佛教中六牙白象王在水中步步莲花的故事传说。它是孔望山汉代佛教造像有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此石象目前我国发现的东汉时期最大的圆雕石刻,石象南侧约一百五十米处,还有与此同时期的石雕镇海蛙,此蛙为当时镇海之物。石蟾蜍俗称镇海神蛙,也是汉代的遗物。战国秦汉,直到魏晋,蟾蜍一直被人们视为神物,是辟五兵、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之物。
可惜这些文物已经被花草给淹没了,我从网上看了一下,这个蟾蜍体长240厘米,宽220厘米,通高110厘米,石蛙头部略损,前两肢半残,眼睛阴刻,背上遍刻阴线鳞纹。这两座石雕,特别是石象,气势雄伟,造型精美。均为我国珍贵的石刻艺术珍品。
我仔细观赏着这些神奇的石雕,发自心灵里的震撼和崇拜,对有着超自然的神灵信仰的人们来说,佛祖、道尊、大象与蟾蜍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孔望山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证,是佛、道并存,而以道教为盛,是符合佛教中国本土化的历史实际的实际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