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坐及入静

(2012-04-20 17:38:24)
标签:

打坐

道家打坐

入静

打坐入静

静坐

分类: 武当文化

道家的打坐及入静  袁天沛

 

今天一位老友和我谈起打坐与养生的关系。我已经练习打坐10余年,有很多切身体会和养生经验,所以非常愿意与其交流,并将一些打坐的体会谈出来。

 

打坐是中国古代传统养生学中的一种做简单和最有效的养生方法,在中国已经流传几千年。

 

最早记录传授打坐入静的应该是广成子,相传广成子授黄帝以长生之道是: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可长生’'.。黄帝一字一句牢记在心,只觉心明眼亮,豁然开朗,称颂说:仙师真是天生的圣明之人!

 

自古以来的养生大家,都强调要在静字上做功夫。彭祖号称中国最早的养生大师,他擅长养生,他做导引、打坐、吐纳、行气、按跷、气功等,都离不开静坐,据《列仙传》载述:彭祖,殿大夫也。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  8OO多岁当然是极为夸张的传说,但他肯定是位高龄老寿星,这是无疑的。

 

道教祖师老子继承了黄帝的养生观,在《道德经》中强调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为修道根本。后来的药王孙思邈曰:乐者长生,静则延年。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清静无为,才能达到修真、养性和悟道的目的。

 

佛家也主张禅定和修身,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修49天而顿悟。才开创佛教的教义。

 


不光是佛家与道家主张静坐,以求顿悟,古代儒家也重视静坐,认为静能生慧。并把静坐定为理学的必修课,甚至要求弟子们通过半日读书,半日静坐以明理。儒家主张: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礼记·大学》)。如宋代大儒朱熹告诫弟子说:当静坐涵养时,主要体察思绎道理。

 

对打坐认识比较深的还有明代的哲学家王阳明先生,王阳明对“静坐”养生明确地说:“究极仙径秘旨,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王阳明从“静坐”入门,认识太虚即气而得道.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修之于身,其德乃真”。王阳明在《正蒙.太和篇》中说:“太虚即气”,“太虚无形,气之本体”,“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王阳明高明是讲万物“本体”是气,阴阳二气是统一体。阴阳二气是宇宙万物变化运动的根本。

 

 王阳明对“静坐”养生下过很大的功夫:“究极仙经秘旨,静坐为长生久视之道,久能预知”。王阳明还对“静坐”有自己的创见,称“静坐”为“默坐澄心”。“静坐要省察克治,静坐能使心清静收敛,从而向人欲发动攻势,克服自我私欲产生,通过静坐能顿悟明心见性,得道成真”。开慧悟道。并下了一个结论:“静坐是长生久视之道! 

 

一切生命功能的泉源,都从中生长,那是自然的功用。在自然界中,任何动物、植物、矿物的成长,都从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尤其是植物,一朵花、一粒谷子、麦子等等的种子,都在静态中成长,在动态中凋谢。人的生命,经常与活动对等的便是休息。睡眠,是人需要休息的一种惯性姿态,人生往复不绝的生命动能,也都靠充分的休息而得到日新又新的生机。 

 

打坐是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打坐之前,最好将一切放下,行动从容安详。打坐中能做到松、静、净,自然地将全身机体放松,做到宁静思想、聚精会神,放下,自在,逐渐地呼吸也会细绵慢长;供应人的脑部的养料开始随着人的思绪越来越少,转为滋养身体的其它部分,

 

打坐的基本动作是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在佛教中叫禅坐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

 

打坐基本动作要领:

端身正坐——百会上领,下颌微收,舌抵上腭,松肩空腋,含胸拔背,肘坠而悬,手结定印,小腹微收,会阴上提;头要正,颈要直,自然呼吸;意照全身。这里一定要注意几个关键字:放松、调息、意念和入静

 

静坐前的准备

打坐最好能在一个安静的空间,可就在卧室中,窗有空气流通,但有风吹到处不宜坐,门能关闭更好,以免别人的骚扰。坐时或另备坐凳或就在床上,但总以平坦为宜,座位上需铺被褥或垫子,务使软厚,以便于久坐。在入坐之前,应宽松衣带,使筋肉不受拘束,气机不致阻滞。

 

静坐时的两腿

 

(一)打坐时的两腿必须盘起来。先将左胫加到右股的上面,再将右胫扳上来加到左股的上面,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双盘膝,因为这样的姿势,可使两膝盖的外侧都紧靠着褥垫,全身的筋肉,正像弓弦的伸张,坐时自然端直,不至于左右前后的倚斜。不过这种坐法,假使初学和年龄较高的,觉得难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强,可改用下列第二种方法。

 

(二)盘时可随各人的习惯,或将左胫加到右股之上,或将右胫加到左股之上,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单盘膝,比较双盘膝有些缺点,因为假使将左胫加于右股之上,那末左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右倾斜,假使将右胫加于左股之上,那末右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左倾斜。初学的人,不能双盘,自以单盘膝为宜,但须注意姿势端直,能使身体不倾斜,那末功效还是一样的。也可用自然盘.

 

(三)初学盘腿的时候,必将发生麻木或酸痛,必须忍耐。练习久后,自然渐进于自然。当麻木到不能忍受时,可将两腿上下交换,假使再不能忍受,那末可暂时松下,等麻木消失后再放上去。假使能十分忍耐,听其极端麻木,斯至失去感觉,此后它能反应,自然恢复原状,经过这样阶段,几次之后,盘坐时便不会再麻木了。

 

静坐时的胸部、臀部

胸部可微向前俯,使心窝降下,所谓心窝降下,就是使横膈膜松弛。胸内肺与胃之间有横膈膜,恰在胸部两胁间凹下的地方,叫做心窝。我们初学静坐时,常觉胸膈闭塞不舒.这是说明心窝没有下降,这时可用下面所说的调心一节,系心脐间或脐下的办法使横膈膜松弛,心窝处轻浮而不着力,久后自能降下,而得调适。

 

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脊骨的形状,本来三折如弓,在臀部处,略向外弯,所以坐时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但不必有意用力外凸,可依循自然的姿势。

 

静坐时的两手

两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两拇指头相拄,安放在脐下跏趺之上。或者用其他手法,主要是既自然、安适,且最能助长定力。

  打坐及入静


打坐时其他部位

(一)头颈正直,但须自然不可故意挺直。

(二)两耳宜如不闻。

(三)眼宜轻闭。也有主张两眼微开的,这叫做垂帘,大抵坐时易于昏睡的,宜用这个方法。

(四)口宜噤闭,舌抵上颚。

(五)呼吸宜用鼻,不可用口。

(六)坐时臀部也可垫高一二寸,以各人的舒适力度,并须使肾囊不受压迫。

(七)身宜平直,脊骨不要曲,要自然安稳地端正而坐,因为身正则气正,气正则心也正。

(八)要求全身放松,一松而无有不松。只有做到全身放松,方可处处皆松,气血流行全身,而无丝毫阻滞之患,恢复人身自我调节之天然本能。如此气血周流,无阻或滞,日日积累,自可坚固形体,保健延年。进一步还可以和合精炁神,达到更高层次的修为。

(九)处理杂念.打坐之时滋生杂念,这是初学做功常有的现象,丝毫不值得奇怪。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之中,均无时无刻不在起念,只是不自觉察,常常忽略过去。静坐之时,却才感觉杂念纷扰,浮游乱想,难以制止。有的人做功之后才知道,不做功夫好象什么都不想,上坐之后什么都会想起来了,其实这只是人们的一种错觉而已。其实静坐之时,分明感觉到了杂念的存在,证明已经初步入静,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并不值得烦恼。犹如明镜一般,蒙尘日久,失去光明,不照有尘;及至初现光明,方才映出灰尘。人之心体如镜,杂念如尘,觉察杂念存在,是心体初显光明之兆。证明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入静,并非不适合做静功。须知有一分静,便有一分光明;有十分静,便得十分光明。因此,初学静坐感觉杂念存在,可以不去理它,如果理之,成为一种负担,反而难以守静;亦不可故意放纵之。只须稍稍收摄心神,坦然求静。久则光明自现,杂念自息,恍然一觉,不知物我矣。这一境界,要在做功之中实际印证之。

 

 

打坐对练气的好处

道家养生重三宝。三宝者:精、气、神也。道家长生法要炼精化气, 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打坐入静,练气是最基本的要求,道家修炼,贵乎炼炁。《黄帝内经素问》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种种气的变化,可谓详明,但是这里所讲的,均属后天情志所生之气。独有一句,医家不知,而为道家所秘,这就是——道家修炼的基本原理。

 

打坐时的呼吸——调息

我们学习打坐,调和气息,是下手时一项重要的功夫,而要调和气息,先将呼吸的方法来研究一下,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

 

呼吸的方法有自然呼吸和正呼吸两种:

第一自然呼吸,也叫做腹式呼吸,因为在呼吸时,一呼一吸,必须都能达到下腹部。在吸气时,空气入肺,充满周遍,肺底舒张,抑压横膈膜,使空气下降,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在呼气时,腹部收缩,横膈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浊气,外散无余。可见呼吸作用,虽与肺叶有密切关系,但它的伸缩,常须依靠下腹和横膈膜的运动,方能合乎自然大法,使血液循环流畅。我们不但在静坐时,须用此法,实际上,不论行、住、坐、卧,应该随时使用。关于自然呼吸法的调和方法如下;

(一)呼息时,脐下腹部收缩,横膈膜向上,胸部紧窄,肺底浊气可以挤出。

(二)吸息时,从鼻中徐徐吸入新鲜空气,充满肺部,横膈膜向下,腹部外凸。

(三)呼息吸息,均使自然,渐渐细长,达于下腹。

(四)呼吸渐渐静细,出入很微,反复练习,久之自己不知不觉,好像无呼吸的状态。

(五)能做到无呼吸的状态,那末没有呼息,也没有吸息,虽有呼吸器管,好像不必用它;而气息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到这一步,可以说达到了调息的极功。不过初学的人,切不可有意去求,必须听其自然。

 

第二、正呼吸,这一方法,主张呼吸宜细长,宜达于腹部,以及使横膈膜上下运动等,都与自然法没有两样。不过呼吸时腹部的张缩完全相反。因为反乎自然呼吸,所以也叫做逆呼吸。关于正呼吸的调和方法如下:

(一)呼息直缓而长,脐下气满,腹部膨胀,胸部空松,横膈膜驰缓。

(二)吸息宜深而长,空气满胸,胸部膨胀,这时脐下腹部收缩。

(三)肺部气满下压,腹部收缩上抵,这时横膈膜上下受压逼,运动更为灵敏。

(四)在静坐时,呼息及吸息,宜极静细,以自己也不闻其声合宜。

以上两种呼吸方法,有主张吸息宜比呼息加长的,也有主张呼息宜比吸息加长的,但根据一般实验,似以长短相等为宜。此外,无论自然呼吸和正呼吸,目的都在使横膈膜运动。正呼吸是用人工使腹部的张缩逆乎自然,而加强横膈膜的驰张和收缩,使更易运动。不过,由于这一方法参用人工,学时有宜有不宜,并不是人人可学,总不如自然呼吸的毫无流弊。

 

呼吸的练习

为了使呼吸能够正常而熟练,皆宜加以练习,静坐时,必须逐步做到无思无虑,假使注意呼吸,心便不能宁静,先用短呼吸练习纯熟,渐渐加长,最长时每一呼一吸约能占时一分钟,但决不可勉强,务使自然。

呼吸的气息,宜缓而细,静而长,徐徐注入到下腹。

呼吸时应用鼻而不可用口,口宜噤闭。

 

调整意念

上坐后双目微闭,舌抵上颚,全身放松,排除杂念.调好呼吸把意念集中在下丹田处.

 

每次练功半小时至1小时后,即可收功,坐毕将起,盘腿打坐之后,两腿疲劳,注意不可马上下坐,最伤筋骨,过去道家有三不起之说,其中有一条就是打坐不起,意思是说,打坐之时,无论遇到何人来叫,也不起身招呼 。

 

然后行收功法,吸气时随着慢慢的吸气意念想将身体外四周围能量吸入下丹田,呼气时把能量存在下丹田封闭起来不让外出,而此三次,再以双手掌互相搓擦至热后,轻擦颜面头部手脚各18次,放松全身肌肉,慢睁开眼精,渐渐动身及舒放两臂,然后放足,用手按摩足部毕,缓缓起身。

 

调息对心脏循环有好处

练功的关键在于调心,静就是练功,恍恍惚惚的虚静态即为气功态。致虚极,守静笃.长生无妙药,只在一静中。静能生定,定能生慧。定是深度的入静态,慧是能够洞彻宇宙本原的大智慧,即大彻大悟。

 

打坐对心脏有很好的平和作用,循环系统与呼吸有密切的关系,人身的血液,正象铁路的运输,要及时疏通和调度,如果运输停滞,物资必然积压;血液停滞,人身必生疾病。通过打坐,能使大脑皮层的活动,趋于镇静正常,而促使全身各机构的工作更为顺利协调。同时呼吸因练习而得调和,借呼吸的功用,使横隔膜上下动作,腹力也得紧凑,可以逐出腹部的郁血,返归心脏,再由心脏逼出鲜血,输送到全身。如果呼吸功深,增加内脏感觉,就可使不随意肌,也能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心脏的跳动,也自然循序而有力。

 

通过调息让心脏的平稳运行,通过调息与让血液的充分循环。我们人体的血管大约有10万公里长,近乎可环绕地球三圈,血液有六升左右,当血液从心脏搏出绕行这lO万公里的血管,经过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然后又经过小静脉、中静脉和大静脉,再返回心脏。血液按这个顺序旅行,速度非常快,一个血液循环周期通常只需24.。一昼夜共计三千六百周,我们呼吸的次数,一昼夜计二万多次,所吸入的氧气,共计三百八十多立方尺,这种可观的工作,我们平时自己并不知觉。假使我们能呼吸正常,血液运行没有阻滞,身体便能健康,一有阻滞,全身各器官便得病。     

 

打坐对心理修养的好处

人的心理的修养与平和非常重要,通过打坐也可以调整心理和心态,让浮躁的心灵归于平和心理平和首先要入静,就是思想安静、意念集中的基础上出现的清醒,保持意念专一,轻松舒适的一种入静状态。

 

入静一词,宋末元初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说:入静者,静处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静虑,无私无营。入静也称虚静,如《性命圭旨》上说;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入静与佛家的入定相类似。入定指坐禅时,心不驰散,进入安静的禅定状态,即入于禅定,故也称禅定。定就是要求将散乱之心念,通过一定的,集定于一处。

 

心理入静的状态还与个人的修养,神经类型、年龄、性别、文化等有关。一般说,修养好的,不易因外界因素的刺激而波动情绪的人,易于入静;神经类型属于抑制型的,易于入静;而兴奋型的则难以入静;德性高的人,易于入静;德性差的人,难以入静。

打坐入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原理是一致的。所有的入静方法都是求得心念宁静,使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要真正达到入静的要求,必须下一番苦功夫,而且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也决没有捷径可走。

 

初学打坐者最难做到的是调心入静,所以首先是坐住,坚持,慢慢入静,起初越想入静越是百念俱起,“心猿意马”不知所措,闭上眼睛一切景物还历历在目。通常炼功者多选用替代法,即一念代万念的方法诱导人静。如观想法,以观想蓝天白云,山川大海,森林花草等;意守法,把意念引向百会、膻中、会阴、涌泉等容窍;数息法,默念自己的呼吸或听自己呼吸的声音等;读数法,从一到十,反复重复数数等


其次就是忘去,《清静经》上讲:“遗欲自静,澄心而自清。”灭欲自然清静,神凝气聚,真气足而神自灵,凝神聚气,全在清静。无所求无所欲,妄想也就无能为力了。气不清而神不安,神不安而无成矣。宁心无一事,少思必定神安,功夫就在不知不觉无私无欲之中。

 

科学研究表明,打坐时人的心跳、心率降低,呼吸减缓,大脑电波松弛,肌肉放松,人体的基础代谢率明显下降,耗氧量减少,血液中的乳酸盐降低,肾上腺素和其它紧张激素下降,白血细胞、红血球细胞代谢变缓,压力抒解,免疫功能明显增强。

 

美国和德国的生理学家,曾经选人作分组试验,那些打坐的人经过一段时间,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漫步,之后打坐放松身体,两三个月后,专家为他们详细检验,这批人的唾液免疫球蛋白A 显著增加。

 

人的打坐比睡觉更能减少能量的消耗。20分钟的打坐在减轻耗氧量上抵过六七小时的睡眠。常人熟睡时,消耗能量比清醒时,降低16%左右,打坐如有功力,甚至能下降34%。

 

在打坐初期,时间稍长,人的两腿容易感到麻痹,杂念也很多。若两腿麻木到很难忍时,可以将双腿交换、调整下,如再无法忍耐,可伸直数分钟等麻木消失后,再重新坐稳。但练习日久,在半年之后,情况便大大改观。打坐时,酸痛便会消失,思虑也逐渐减少,而且打坐约十至二十分钟后,身心便能宁静稳结,如坐半小时以上,身心反而舒畅,此时打坐结束,精神奕奕,如吃灵丹,快感难以形容。

    

打坐须每天抽出些时间,打坐两次或更多次,每次由五分钟增至十分钟,再由十分钟加到二十分钟以上,若能坚持两个月左右后,必大见功效。如能每天坐半小时以上,功力已是高出平常。

 

一段时间之后,人的面色开始大为改观,身体越来越有轻盈感,劳累感大为减少,心态开始日渐平和,开始真正了解和体会打坐的好处和益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