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访怀柔白云川,鹞子峪城堡,白云观古道院

标签:
怀柔白云川白云观鹞子峪古城堡古长城水长城袁天沛杂谈 |
分类: 杂记 |
下午我们又来到了怀柔水长城旁的白云川,这是我第三次到访这里,其实每次都是不经意的路过,这次也是。原来的计划中根本就没有此项计划,只是到水长城仔细看看秋天的景色,但是下午确又走进了白云川,又看见了鹞子峪古堡、古长城、古道观、古银杏、古井、古墓等历史遗迹。真的是,每次来都会给我留下不同的印象
白云川就在怀柔的九渡河镇,离水长城一山之隔,现在到访这里,首先要找白云川板栗主题公园,这在路边有一个大牌坊。也有明确的标志。
昨天陪我们来白云川的是水长城的周海波先生和他的老父亲,他们老家就在这九渡河,以前白云川就是他们生产队的耕种地,所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都非常熟悉。
白云川以前地名也叫鹞子峪,这里的历史可以追朔的上千年,最早这里长城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齐,公元555年(北齐天宝六年),修长城约1500公里途经怀柔,以土石所筑,现已难见。怀柔的县名最早是始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这个名字应该与道教和老子有关,清代属顺天府,建国属河北省,58年后属北京市。
明初明太祖称帝后,为防止关外女真族的侵略,派大将徐达修筑了山海关至幕田峪的长城。这是这段明长城的最早规划和实施,后来朱元璋的四子朱隶被封为燕王,镇守北京。从那时开始修北京周边的长城。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把怀柔长城定为京师北门,其后建筑长城工作就没有停止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569年(隆庆三年),明朝把抗倭名将戚继光调至北方任蓟镇总兵、谭纶为蓟辽总督,经二人的精心筹划,亲自督修,使怀柔境内长城高峙威严,防线坚固。
那时就从内地移民了很多人到这里来驻兵和安居屯垦。此时这个地区应该叫黄花城和二道关。
进人白云川牌坊不久,就会看见一个古城堡:鹞子峪古堡。这是北京长城脚下唯一一个保存完整的古堡。这个城堡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砖石结构,南墙长102米,北墙长91米,东西墙各长78米。南向开一城门,门洞上镶嵌一汉白玉门额,上书“鹞子峪堡”四个字,城堡保存完好。为什么叫鹞子峪呢,据说古时候这个地方总有猛禽鹞鹰出现,所以这个古堡就直接命名为“鹞子峪堡”
关于鹞子峪城堡的作用有两种说法,一是屯兵,二是养马,但都缺乏确切的依据。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当年修建城堡确为军事防御所需,《四镇三关志》上就有关于夷部入犯鹞子峪的记载,古老的城堡曾经历过刀光剑影的浴血厮杀。
古堡很小,登上城楼,一眼就能将整个古堡看穿。整个古堡周长大约400米,南墙中部有城门,门上刻有“鹞子峪堡”的汉白玉匾额,虽然有些模糊不清,但仍可看出笔迹。这块匾在建堡时就镶在城墙里,现在早就是珍贵文物了。堡内外墙都是用大而整齐的石条砌成,灰白色,十分整齐。堡墙虽经几百年风雨,有些许破坏或风化,但依然算是保存完整。据老人回忆,堡的石墙上面原有双垛口走道防御墙,城门上有一间防卫房,上世纪40年代初,日本鬼子强迫拆除,用作修炮楼,十分可惜。在这以后,基本没有再遭破坏。
堡内民房大部分是古宅,正对古堡城门的有一间房原来应该是做古庙。问了一位80多岁的老人,他说这个房原来是座菩萨庙,现在已经完全破落了。
走在堡内石板铺就的小路上,有几个石磨分别放在几家的墙外,估计是现在已派不上用场而又舍不得扔掉才放在那里的。石阶、石门礅、石块垒的房屋,让人仿佛进入了石器时代。从南门进入古堡,堡正中有一棵古槐,枝繁叶茂,一个石碾子与古槐树隔路相望,像是对来访的游客展示它们特有的古老礼节。
古堡里还有一棵神树,堡里的一户村民讲起了它三代护堡的故事。南面城堡上曾长有一棵古槐,据说已有780年的历史。在1980年一场风雨中,被雷击中而死,堡墙却安然无损。村民们把它锯掉,第二年春天,根部滋出一棵小槐树。20年后已有碗口粗,在一场风雨中又被雷击死,第二年春天又奇迹般的从根部长出了新芽,到现在一直保卫着古堡,古堡里的人都叫它“护堡神槐”。
鹞子峪城堡内最多时居住40余户人家,130多口人,现仅剩几户,居住着都是老人家。很多房间基本都快要塌了,早就没有人居住,只有两三家人家盖了新房。城堡内的一棵古槐树已有几百年的树龄,仍枝繁叶茂,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1984年,鹞子峪城堡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真是的,北京周围这样的完整城堡不多,早就应该由当地政府统一恢复和保护性发展。
古长城只剩下残墙断壁
逛完古堡,可以沿小路一直走向鹞子峪森林深处走去,。沿着鹞子沟乡间的小路向西一路上是郁郁葱葱的山峦和奇石,伴有潺潺的溪流。这里有很多的古栗子树,树龄都在600年左右。抬头便能看见明清古长城巍峨眼前,依照山势此起彼伏,蜿蜒曲折,在经历了数百年历史沧桑之后,依然向我们述说民族的精魂。
从鹞子峪古城堡向里走4华里就可以看见一座著名的古道院遗址,这个遗址也叫白云观,据说是北京白云观的上院,如果这个是真正的历史,那么说这个白云观应该比北京城里的白云观成立的历史还早。
但是北京白云观是建于唐代,当时叫天长观后来荒废,变成故墟。金正隆五年(1160年),北京契丹族南侵,天长观遭兵火焚烧殆尽。金大定七年(1167年)敕命重修,历时七载,至大定十四年(1174年)三月竣工。泰和二年(1202年)正月望日,不幸罹于火灾,仅余老君石像。翌年重修,建成后,改名曰:“太极宫”。元初邱长春真人自雪山东归。当时宫观一片凄凉,遍地瓦砾,长春真人遂命盘山栖云子王志谨主领兴建,历时三年,殿宇舍馆又焕然一新。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邱长春真人羽化于此,同年,成吉思汗谕旨改称为“长春宫”元末,连年争战,那时称为长春观的道院已经成为北方全真派的中心。但是后来不久,长春宫毁于战火,只剩下残存遗迹。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当时燕王朱棣对北京以白云观为主体扩建,正式命名白云观。明正统三至八年北京白云观又开始(1438-1443)大规模修建。逐步形成现在规模,如果说怀柔这个白云观是上院,有两种可能:一是北京城内的白云观主持最早在怀柔白云川白云观里修炼和做主持,二是怀柔的白云观是在燕王在北京城时,这里香火特旺,主持道人有名旺。后来北京城内才重新修白云观。只有这两种可能,都存在。如果这个可能存在的话,这个怀柔白云观应该建于1394年以前。就是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这座怀柔的“白云观”,据历史记载,此观距今已经有600多年历史,位于北京市的中轴线上,与故宫处于同一经度。古道观通常分为“上观”和“下观”,白云川的白云观就是上观,北京白云观是下观,由于种种原因,白云川的白云观如今只剩下遗址,在丛林深处,在残垣断壁见,依稀可辨当日香火鼎盛的痕迹。
在白云观内有一株树龄接近一千多年的古银杏树,此树树干奇粗,需要几人合抱才能围住,树冠枝繁叶茂。最为奇特的是,通常银杏树分为雌树和雄树,只有雌雄两种树同时种植才能开花结果,这株古银杏单株就能结果,成熟的银杏果从树上落下来,黄灿灿铺了一地。
在白云观的遗址内有三口古井,据说是当年古道观内的道士们日常饮水浆洗所凿。其中两口井为溢流井,井口与地面相平,当年清凉的井水从井口涓涓流淌,养育了道观内众多的道人,如今两处溢流井已经干枯断流。另一井口距地面1尺,井水甘甜清冽,四季不枯。
道观遗址外侧有两处道士墓。其中一座道士墓用青砖垒砖砌而成,四面棱角分明,大约3米高,至今保存完好。另一处墓葬为石头雕刻而成,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又分别雕刻出不同层次,不同形状,叠加在一起约有1.5米。墓中究竟安葬着哪位道长,还需要我们向历史问询。
昨天正好是重阳节,我们一行六人,他们对道教的历史都不很清楚,所以我就开始给他们介绍道教的基本常识和知识,特别介绍了王重阳这个道教全真派的创始人,昨天题目是:重阳时节话重阳。
由于这里玩的人不多,你仿佛到了世外桃源,没有城市里的喧哗和污染,做为道教选择这里修行还真是好地方。你可以在这里尽情地享受在这天然的大氧吧,时时观赏古道和长城的奇景,奇石,古树,古道,古观,古城堡,时时在你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