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飞:方言报站当禁
(2018-06-12 09:53:22)分类: 杂文时评 |
方言报站当禁
作者:石飞
杭州814路公交车试行“三语报站”——在原来普通话、英语的基础上加上“方言”,为此,近日媒体波澜起伏,争论颇为激烈。
对于此次争论,我本不想置喙,因为早在2013年1月南京2路公交车起用“南京话”报站时,我就撰写决绝否定《公交土话报站违法又悖理》,众多报刊和网络,纷纷刊发或转载。今天之所以,还要凑热闹,原因有二。一是《人民日报》有新提法,二是旧文有需要补充和强调的地方。
5月14日《人民日报》在第12版的长篇报道《汉语拼音一甲子》中说: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杜占元表示:“切实规划好汉语拼音教育,……为实现‘语同音’的千年梦想打通‘最后一公里’”。“语同音”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啊!该报道透露:我国2017年普通话普及率已经达到了73%以上。实现全国“语同音”的目标,还有“最后一公里”。各行各业,都需要遵照宪法规定,“推广普通话”,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要求。“公交报站”上“方言”(即土话),只会为某些抵制普通话、偏爱“土话”的人提供“依据”,阻碍普通话推广,为“语同音”设障,其“最后一公里”不仅难以打通,反而会进一步拉大距离。时代在前进,不合时宜的东西,总是要被逐步淘汰的。譬如“甲骨文”,那也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辉煌标志,远古时代的骄傲,在当代交流中,却基本绝迹了。有些人特别喜欢“甲骨文”,趣味忒浓,希望恢复“甲骨文”使用,社会能这样倒退吗?
“讨论方言报站,拿‘放大镜’说事”者认为,“方言报站”有利于弘扬地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满足地域文化风情趣味,体现城市多元文化,等等。以这些为据来讨论公交报站用语问题,那已经“文不对题目”、“逻辑混乱”了。语言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交流;报站的目的,是向广大乘客通报到站信息,用“土话”介绍,外来客如何听懂?无异于“对牛弹琴”,光闻音响,不知讲啥,岂不是故意刁难人?在此不妨给大家讲个活生生的例子,杂文时评界不少人都了解。江西井岗山有位杂文家,每次聚会,他和别人几乎无法交流,别人说普通话他能听懂,他讲“土话”,人家一句也不明白,他只能用笔把意思写在纸上给人看。
无论从落实国家“语同音”的要求考虑,还是从公共服务信息交流的实际需要着想,“方言报站”的做法都是不妥的,不利于“为民服务”。
附:
公交土话报站违法又悖理
作者:石飞
(原载《北京晨报》2013年1月7日)
南京市2路公交车今起用“南京话”报站,市民乘坐任何一辆2路公交车,就都能听到“南京味儿”的报站了。(1月5日《扬子晚报》)
对于公交土话报站的做法,尽管不乏赞扬,这使南京人好长脸好荣耀好骄傲。但笔者却认为,公交土话报站,是一种既有违法规又悖逆情理的行为。
其一,违背推广普通话法规。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为此,国务院决定自1998开始,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全国性的“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而且,国家相关法规把讲普通话,列为公务员和公共服务行业员工的职业规则和职业道德。可见,在公共交通的官方语境中,是绝对不能允许土话大行其道的。让土话登堂入室“公交报站语系”,等于是在跟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法律法规对着干。其更为恶劣的影响在于,为某些人抵制普通话,提倡讲土话的人提供了“理论”参照。
其二,土话是一种“软暴力”。为什么总有一些会讲普通话的人喜欢在公共场合甚至面对服务对象咋呼土话?那是因为他们以讲土话为荣为上为大为傲的情结作祟。在这当面上海最甚,90后的帅哥靓妹肯定都是会说普通话(幼儿园学起)的,但其中不少人却满大街“啊啦”。这对于一个不懂土话的人来说,显然是缺乏起码的尊重,实则是一种歧视,无异于在施行“软暴力”。语言文字规范化程度如何,反映一个民族、国家、地区乃至一个公民的文明程度,一个城市土话盛行,只能说明那个城市文明程度低下。
其三,公共交通工具不应是满足土话自娱自乐的平台。有些人对当地土话情有独衷,自信自足,时不时总想快快嘴乐乐耳,那是他们的自由,无可厚非,但公交报站话语平台须以满足全国各地乘客要求为宗旨,岂沦为土话的“王国”?一般电视台都辟有当地土话节目,以享受土话为乐趣的人,可以去那里尽情满足惬意。
其四,“双语”报站不是推广土话的理由。既然对于不懂土话的人讲土话,是一种歧视、不尊重乃至“软暴力”,那公交报站就应该无条件地摒弃土话。更何况,报站应尽可能简明,让人听得清楚明白,加上土话再报一遍,很不利于乘客听清站名,给人带来不必要的闹心和麻烦。所以,公交报站不宜“官语”“土话”并用,只能使用国家法律倡导的普通话报站。
后一篇:石飞:露天烧烤已沦为城市公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