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老头及其他
(2017-01-21 11:05:10)分类: 杂文时评 |
●夫人、老头及其他
作者:石飞
【小序:昨日又遇一老乡,在南京发点小财的芝麻型的老板。他对我喜滋滋地说,二夫人又给我添个公子,改天请老哥喝酒。听后,心里直往上泛恶气。你算个球,还夫人?还二夫人?若是未离又娶,那是犯法,重婚罪!为“夫人”故,将旧作重发。】
地球说大也大说小也小,数十前的老邻居居然突然在南京玄武湖公园邂逅,而且我素来不大爱游园,偶尔出来一次就碰上了。他们是从苏北赶过来专门来玩的。
虽说曾经邻居过,几十年不见竟一时想不起他的尊姓大名了,只是不停地寒暄。记得他儿子读小学时,学校发请帖邀请家长开会,他在“恭候尊驾届时光临”的回执上写的是“尊驾一定光临”,简直把我给笑傻了。这老兄竟恬不知羞地自称“尊驾”和“光临”,真不知道他那十几年的书是怎么念的,看来他是不懂这两个词的意思和用法。不过人家官运却挺畅达,从党校领(实则是买的,老共报销)了张大学本科文凭,官阶连连晋升,股长、副局长、镇党委书记、县人大副主任,最后副处级退休。
这老兄拍着身旁不算难看打扮很靓的女人,向我一本正经地介绍:“这是我的夫人。”两人悬殊起码20岁,显然不是原配的。他的儿子自报家门:“我是当老板的,”然后指着自己的父亲说:“老头是我的顾问。”就冲着他们的“夫人”、“老头”一套吆喝我就不耐烦,再联想到“尊驾”和“光临”的陈年笑料,就更烦。烦也得虚让一声:“中午我请你们喝酒。”他们说是开“宝马”过来的,还要去苏州,于是匆匆分手。
瞧这爷儿俩,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好几天之后,想起这次偶遇还满心不快,有点想吐,真是没文化,乏识少知。然而,就是这类无知无识的人善发达,能当官,是不是我们的社会病了?近年来,上上下下都在咋唬大发展大繁荣文化,然而一些同胞的文化素质却每况愈下,“马尾拴豆腐——提不起来”。
“夫人”的帽子哪里是可以随便拿来往自己老婆的头上戴的,当下却有不少人愣是不知好歹,动辄就吆喝自己的妻子“我夫人,如何如何”,让人听了浑身起鸡皮疙瘩,止不住暗暗哂笑。这部分人大多是官场客或职场油子,似乎称了“夫人”就能显示自己文化文明和身份高贵。当然,普通的工人农民绝对不会闹出此类笑话的,他们自知无权享用“夫人”,习惯把自己的妻子唤作“老婆”、“孩子妈”、“那口子”,年轻的也只会说“对象”、“爱人”。他们万万不敢僭用“夫人”,免得寒碜人。
恐怕多数唤自己老婆为“夫人”者,并非故意“腿档插扁担——自抬自”,而是常识匮乏,想赶时髦,人云亦云,不知所云,落下“东施笑颦”的笑柄。“夫人”不是可以随便“拿来”的。古代皇帝的妾称夫人。《礼记·曲礼》:“天子有后,有夫人。”汉代以后,诸侯的妻子也称夫人。唐代文武一品官及国公母亲、妻子封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的母亲、妻子封为郡夫人。宋代执政以上官员的妻子封为夫人。明代一、二品官员的妻子都封为夫人。(《亲属称呼辞典》,鲍海涛、王安节编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版)到了现当代,夫人也只是对他人妻子的尊称。如果向别人介绍说,这是我的夫人,如若不是搞笑,那也是脑子少根弦。
再来说说“老头”,除非老夫妻之间亲昵称呼外,总体讲,这是一个带有某些贬义的称呼,起码是不够尊重。记得小时候祖母给我讲个故事,说有个小青年走到三叉路口不知去向了,向道旁卖茶的老者问路:“老头,去李家庄怎么走?”老人一脸铁青,未予理睬。小青年自认晦气,以为他是哑巴。又过来一个问路的人:“请老大爷,张家洼怎么走?”老人说:“走中间一条,还有里把路。”一旁傻站着的小青年很不悦,质问卖茶老汉:“你怎么不告诉我呀?”老人说:“你在家里,对自己的父亲和爷爷也喊老头吗?到李家庄走左边道,往后要学点见识。不然,你碰到的都会是哑巴。”我知道,祖母是在教我要懂貌,知道尊重老人。
不曾想,而今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竟至儿子居然可以当面直呼亲生父亲为老头了。而且并非个别现象,我曾多次碰到过这种情况,每每心里禁不住沮丧、凄然和哀伤——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文化和文明的倒退。
———原载《杂文月刊》2013年3月(上)
作者:石飞
【小序:昨日又遇一老乡,在南京发点小财的芝麻型的老板。他对我喜滋滋地说,二夫人又给我添个公子,改天请老哥喝酒。听后,心里直往上泛恶气。你算个球,还夫人?还二夫人?若是未离又娶,那是犯法,重婚罪!为“夫人”故,将旧作重发。】
地球说大也大说小也小,数十前的老邻居居然突然在南京玄武湖公园邂逅,而且我素来不大爱游园,偶尔出来一次就碰上了。他们是从苏北赶过来专门来玩的。
虽说曾经邻居过,几十年不见竟一时想不起他的尊姓大名了,只是不停地寒暄。记得他儿子读小学时,学校发请帖邀请家长开会,他在“恭候尊驾届时光临”的回执上写的是“尊驾一定光临”,简直把我给笑傻了。这老兄竟恬不知羞地自称“尊驾”和“光临”,真不知道他那十几年的书是怎么念的,看来他是不懂这两个词的意思和用法。不过人家官运却挺畅达,从党校领(实则是买的,老共报销)了张大学本科文凭,官阶连连晋升,股长、副局长、镇党委书记、县人大副主任,最后副处级退休。
这老兄拍着身旁不算难看打扮很靓的女人,向我一本正经地介绍:“这是我的夫人。”两人悬殊起码20岁,显然不是原配的。他的儿子自报家门:“我是当老板的,”然后指着自己的父亲说:“老头是我的顾问。”就冲着他们的“夫人”、“老头”一套吆喝我就不耐烦,再联想到“尊驾”和“光临”的陈年笑料,就更烦。烦也得虚让一声:“中午我请你们喝酒。”他们说是开“宝马”过来的,还要去苏州,于是匆匆分手。
瞧这爷儿俩,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好几天之后,想起这次偶遇还满心不快,有点想吐,真是没文化,乏识少知。然而,就是这类无知无识的人善发达,能当官,是不是我们的社会病了?近年来,上上下下都在咋唬大发展大繁荣文化,然而一些同胞的文化素质却每况愈下,“马尾拴豆腐——提不起来”。
“夫人”的帽子哪里是可以随便拿来往自己老婆的头上戴的,当下却有不少人愣是不知好歹,动辄就吆喝自己的妻子“我夫人,如何如何”,让人听了浑身起鸡皮疙瘩,止不住暗暗哂笑。这部分人大多是官场客或职场油子,似乎称了“夫人”就能显示自己文化文明和身份高贵。当然,普通的工人农民绝对不会闹出此类笑话的,他们自知无权享用“夫人”,习惯把自己的妻子唤作“老婆”、“孩子妈”、“那口子”,年轻的也只会说“对象”、“爱人”。他们万万不敢僭用“夫人”,免得寒碜人。
恐怕多数唤自己老婆为“夫人”者,并非故意“腿档插扁担——自抬自”,而是常识匮乏,想赶时髦,人云亦云,不知所云,落下“东施笑颦”的笑柄。“夫人”不是可以随便“拿来”的。古代皇帝的妾称夫人。《礼记·曲礼》:“天子有后,有夫人。”汉代以后,诸侯的妻子也称夫人。唐代文武一品官及国公母亲、妻子封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员的母亲、妻子封为郡夫人。宋代执政以上官员的妻子封为夫人。明代一、二品官员的妻子都封为夫人。(《亲属称呼辞典》,鲍海涛、王安节编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版)到了现当代,夫人也只是对他人妻子的尊称。如果向别人介绍说,这是我的夫人,如若不是搞笑,那也是脑子少根弦。
再来说说“老头”,除非老夫妻之间亲昵称呼外,总体讲,这是一个带有某些贬义的称呼,起码是不够尊重。记得小时候祖母给我讲个故事,说有个小青年走到三叉路口不知去向了,向道旁卖茶的老者问路:“老头,去李家庄怎么走?”老人一脸铁青,未予理睬。小青年自认晦气,以为他是哑巴。又过来一个问路的人:“请老大爷,张家洼怎么走?”老人说:“走中间一条,还有里把路。”一旁傻站着的小青年很不悦,质问卖茶老汉:“你怎么不告诉我呀?”老人说:“你在家里,对自己的父亲和爷爷也喊老头吗?到李家庄走左边道,往后要学点见识。不然,你碰到的都会是哑巴。”我知道,祖母是在教我要懂貌,知道尊重老人。
不曾想,而今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竟至儿子居然可以当面直呼亲生父亲为老头了。而且并非个别现象,我曾多次碰到过这种情况,每每心里禁不住沮丧、凄然和哀伤——这不能说不是一种文化和文明的倒退。
———原载《杂文月刊》2013年3月(上)
前一篇:一只死在春天里的青蛙
后一篇:《鸡年说鸡》之一:鸡为什么不能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