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飞:帮扶困难职工无须漂亮的噱头

(2012-08-29 10:10:31)
标签:

石飞

林埭镇

虚拟

丧失劳动能力

劳动协议

杂谈

分类: 杂文时评
●帮扶困难职工无须漂亮的噱头  作者:石飞
  今年来,浙江平湖市总工会在帮扶困难职工家庭方面,推出了一种创新模式:通过工会协调,让企业设立“虚拟岗位”,由企业认领1名或多名困难家庭中丧失劳动能力人员和家庭困难负担重的优秀员工家属,为其实现“虚拟就业”,双方签订“虚拟就业”劳动协议,企业按月发放300~500元不等的工资。(8月28日《工人日报》)
  平湖市总工会做法的初衷当是值得肯定的,其目的为的是把临时或一次性的困难职工家庭帮扶变为长期或固定性帮扶模式,一劳永逸,使困难职工家庭了却后顾之忧。不过,若从劳动法律法规的层面上考量,这种做法似有所欠妥。“就业”就是就业,怎么可以虚拟呢?如果“虚拟就业”名正言顺,登堂入实,大行其道,那社会上盛行多年的大学生“虚假就业”岂不就有了“参照”,假得有理了?
  “岗位”就是岗位,实实在在,作不得假,耍不得虚,必须一个萝卜顶一个窝。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虚拟岗位”与“吃空饷”是同意词。既然“虚拟岗位”、“吃空饷”在救助困难职工领域得以认可,理直气壮,那许多地方被曝机关事业单位大量“吃空饷”的现象,也都可以以扶贫解困或别的什么名义为借口,光明正大起来,而不被追究?据报道,该市总工会计划,下一步要把“虚拟岗位”实现“虚拟就业”的范围扩大到机关、事业单位。倘若如此,那可就热闹了——公权乘机滥用,鱼目混杂,真真假假,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的新高潮到来也!
  更为让人耽心和纠结的是,“虚拟就业”和“虚拟岗位”容易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无端的“伪劳资纠纷”。报道说:“平湖林埭镇王小弟家患有智力残疾的妻子王亚珍,成为嘉兴佳达服装有限公司的一名正式员工,双方签订了‘虚拟就业’劳动协议,以后可每月从企业领取500元的工资了。”既然是“虚拟就业”,怎么又成了企业的“一名正式员工”了呢?多么非夷所思,不可理喻!既然成了企业的“正式员工”,那企业就应该为之办理“五项社保”,并要安排其享受各项法定的职工基本权利。对于这些,企业只会莫明其妙,它没有这个义务和责任,不应该办。不办,所谓的“正式员工”们就可能不答应,甚至会提起劳动争议诉讼。这样做对于施善济困的企业来说,岂不是自找麻烦,挨累不落好?
  愚以为,帮扶困难职工家庭贵在办实事,见实效。平湖市总工会发明的这个新模式,实际上,就是想让职工家庭中丧失劳动能力人员有单位“认领”或曰“领养”,如果需要书面承诺,签订个“结对帮扶”或曰“认领救助”的协议也就齐了,根本没有必要耍“虚拟就业”的文字游戏,玩“虚拟岗位的时髦噱头,以致弄巧成拙,与劳动法律法规相抵触,扰乱企业正常用工秩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