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飞:一位台湾母亲西部坚守12年党国汗颜否
(2012-06-12 16:42:16)
标签:
张平宜麻风村中华慈善奖大营盘工人日报杂谈 |
分类: 杂文时评 |
●一位台湾母亲西部坚守12年党国汗颜否 作者:石飞
对台湾爱心女士张平宜,大家不会陌生,因为她2011年7月获民政部“第六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行为楷模称号,今年2月获评“2011感动中国人物”。6月10日《工人日报》又以《一个台湾女子的西部坚守》为题介绍张平宜女士的动人事迹。
张平宜的做法,几乎让常人难以理解和不可思议。气质优雅的张平宜,曾是台湾最优秀的记者之一,年薪百万,家居4层依山别墅,有佣人照料生活。就是这样一位生活优越的“贵太太”,仅因1999年一次在四川越西县大营盘麻风病隔离区——“隐形的村落”的采访之旅,使她中断了记者职业生涯,扎根这个地处海拔1800米的山巅,十二年如一日地倾心于麻风村助学事业。
是什么巨大的诱因和驱动让张平宜舍弃高贵优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作出对自己极端苛刻甚至残酷的选择?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之类政治口号,而是“出自朴素的母性”。张平宜说:“我是一个母亲,看到麻风村的那些孩子,我做不到转头离去。”
在这个被社会遗忘的角落里,没水没电,只能刀耕火种。孩子们没有户口,只能吃父母的口粮。他们整个手是黑的,饿了就挖地里的土豆吃,八月天穿着厚重的衣服,有的不穿衣服。他们的眼睛是空洞的,那种空洞没有一点文明的迹象。他们不再有父辈那种可怕的疫病,“这里总该有所学校吧?”这是张平宜的诘问。麻风村有一所惟一的所谓的公办小学,只有一个决意要离开的代课教师。教室是两间破土房子,没有一扇完整的窗户,挤着70多个学生,大部分只能站着听课,孩子们的脸都很脏,脏到只能看见两颗眼珠子。
张平宜在台湾写文章募款,到处演讲、卖书筹集资金,2002年为这里的孩子们建成了崭新的校舍;没有人愿意来麻风村教书,张平宜盯在住当地有关部门不放,“你不给我老师,我就不回去。”到现在陆续要来了17个公办教师;2005年是张平宜做工作,帮助大营盘争取成为一个正式的行政村,政府进村做了人口普查,村民和孩子终于结束了“黑人”的历史,有了身份证……
我在被张平宜的“大爱”“大义”“大善”的精神和事迹感动和震撼的同时,脑海里不禁冒出久久不息的连串的问号。一个非亲非顾无牵无挂的境外女士能够义无返顾地坚持来这个“黑地”“黑人”施献爱心,当地的党委政府干什么去了?张平宜一个小女子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微不足道的,为校舍筹资、为争取教师、为让“黑人”变“公民”……她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都是极大的。然而这些事情,若是地方党政要员的视,无须他们屈尊纾贵现场发话,只要稍作明示或暗示,都可以轻而易举。在这方面,一个县乡党委书记的能力,能够胜过一万个张平宜!问题是,我们的一些党政官员心目中缺少张平宜那种悯民忧民爱民的人性情愫。张平宜来到这里看了一次,就出于“自朴素的母性”,很难转身离去,撒手不管。而当地的“父母官”可是日复日月复月年复年地熟视无睹啊!前者,“没有别的崇高想法”,只是“出自朴素的母性”;后者,可是一天到晚“执政为民”“民生大如天”口头禅不离嘴呀!张平宜的光辉,恰恰反衬出我们某些官员的民生理念淡薄和人性情怀的失缺。这不免让人生出些许悲哀。
报道所附短文说:“在南方各省的山区中,依然有不少麻风病康复村存在。”“我们希望像张平宜那样的志愿者越来越多,让麻风病村沐浴到更多温暖的‘阳光’”。当然“张平宜”多多益善,但是,笔者更寄希望于当地党委政府及其官员能够为“麻风村”“面对面、心贴心”服务,倘能如此,也就省了“张平宜”们的千般磨难万般困苦了。
对台湾爱心女士张平宜,大家不会陌生,因为她2011年7月获民政部“第六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行为楷模称号,今年2月获评“2011感动中国人物”。6月10日《工人日报》又以《一个台湾女子的西部坚守》为题介绍张平宜女士的动人事迹。
张平宜的做法,几乎让常人难以理解和不可思议。气质优雅的张平宜,曾是台湾最优秀的记者之一,年薪百万,家居4层依山别墅,有佣人照料生活。就是这样一位生活优越的“贵太太”,仅因1999年一次在四川越西县大营盘麻风病隔离区——“隐形的村落”的采访之旅,使她中断了记者职业生涯,扎根这个地处海拔1800米的山巅,十二年如一日地倾心于麻风村助学事业。
是什么巨大的诱因和驱动让张平宜舍弃高贵优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作出对自己极端苛刻甚至残酷的选择?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之类政治口号,而是“出自朴素的母性”。张平宜说:“我是一个母亲,看到麻风村的那些孩子,我做不到转头离去。”
在这个被社会遗忘的角落里,没水没电,只能刀耕火种。孩子们没有户口,只能吃父母的口粮。他们整个手是黑的,饿了就挖地里的土豆吃,八月天穿着厚重的衣服,有的不穿衣服。他们的眼睛是空洞的,那种空洞没有一点文明的迹象。他们不再有父辈那种可怕的疫病,“这里总该有所学校吧?”这是张平宜的诘问。麻风村有一所惟一的所谓的公办小学,只有一个决意要离开的代课教师。教室是两间破土房子,没有一扇完整的窗户,挤着70多个学生,大部分只能站着听课,孩子们的脸都很脏,脏到只能看见两颗眼珠子。
张平宜在台湾写文章募款,到处演讲、卖书筹集资金,2002年为这里的孩子们建成了崭新的校舍;没有人愿意来麻风村教书,张平宜盯在住当地有关部门不放,“你不给我老师,我就不回去。”到现在陆续要来了17个公办教师;2005年是张平宜做工作,帮助大营盘争取成为一个正式的行政村,政府进村做了人口普查,村民和孩子终于结束了“黑人”的历史,有了身份证……
我在被张平宜的“大爱”“大义”“大善”的精神和事迹感动和震撼的同时,脑海里不禁冒出久久不息的连串的问号。一个非亲非顾无牵无挂的境外女士能够义无返顾地坚持来这个“黑地”“黑人”施献爱心,当地的党委政府干什么去了?张平宜一个小女子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微不足道的,为校舍筹资、为争取教师、为让“黑人”变“公民”……她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都是极大的。然而这些事情,若是地方党政要员的视,无须他们屈尊纾贵现场发话,只要稍作明示或暗示,都可以轻而易举。在这方面,一个县乡党委书记的能力,能够胜过一万个张平宜!问题是,我们的一些党政官员心目中缺少张平宜那种悯民忧民爱民的人性情愫。张平宜来到这里看了一次,就出于“自朴素的母性”,很难转身离去,撒手不管。而当地的“父母官”可是日复日月复月年复年地熟视无睹啊!前者,“没有别的崇高想法”,只是“出自朴素的母性”;后者,可是一天到晚“执政为民”“民生大如天”口头禅不离嘴呀!张平宜的光辉,恰恰反衬出我们某些官员的民生理念淡薄和人性情怀的失缺。这不免让人生出些许悲哀。
报道所附短文说:“在南方各省的山区中,依然有不少麻风病康复村存在。”“我们希望像张平宜那样的志愿者越来越多,让麻风病村沐浴到更多温暖的‘阳光’”。当然“张平宜”多多益善,但是,笔者更寄希望于当地党委政府及其官员能够为“麻风村”“面对面、心贴心”服务,倘能如此,也就省了“张平宜”们的千般磨难万般困苦了。
前一篇:石飞:当代版“活埋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