咂摸滋味儿

标签:
杂谈杨迪北京味儿没起子生活感受 |
分类: 另类影评 |
我愿意用透彻但带着点儿困意的双眼皮儿大眼睛去和你四目相对
不装孙子的说,这篇写的非常装孙子,呵呵~~
壹、下午的时候看了两遍《海上钢琴师》,几年前也看过,我记得那会儿我还写过一个烂影评,虽然文字不装孙子,但现在翻来看看,整个就一不懂四六儿。我不觉得否定以前有什么大碍,因为我否定,但是不否认。所以以前如果是错误的,承认间或改了就得,人是为自己活着的,如果是大家都舒坦,就自己别扭,那一辈子累死还算白活。与其那样,不如早死早托生。几年前看过这个片子,那会儿我真不能算是看懂了这个片子,今天用了一个下午,静静的看,阳光很暖和,坐在阳台的藤椅里晒着太阳看一部喜欢的电影儿。其实,我的生活是简单的,悠闲的上上班儿,偶尔突发的一些灵感经常被朋友和同事帮助实现,没事儿和老太太逗逗闷子,然后给老爷子做的一桌子好菜挑挑毛病,看着老爷子在我妈羡慕嫉妒恨的眼神中,端菜回锅改进再端上来。我被这两个老小孩儿娇纵的可以。呵呵~~跑题儿了。说电影,说电影。
贰、1900是一个数字,也是一个人名儿,其实就是一个符号儿,虽然他就是个轮船锅炉工随便起的名字。可我觉得比我们这些上网一搜能出现成千上万重名重姓的人要独特的多,至少他,唯一存世过。这个名字其实更适合现在这种臭显摆的时代,不觉得么?独特的名字,一个特立独行的基础就是要有一个响亮的独特的唯一的名字。1900人类最迅速发展的100年里的起始。我记得曾经有人在千禧年的时候说过,人类从1900年到2000年这一百年间所发展的人类科技远比之前上千年发展的总和还要快。只是我觉得,这一百年来,文明相对科技的突飞猛进滞后了一丢丢。其实,我更喜欢这部电影海报上的名字《1900》。中国总喜欢把什么东西都翻译的很极端,要么走意境意淫范儿,要么就走图解电视范儿,就从来没有取中的时候,中庸算是白学了,唉……
叁、1900的朋友,那个吹小号的胖子在片子的开始,因为吃不上饭被迫要去二手乐器店卖了自己的“吃饭的家伙”的时候旁白说了一句话:“在海上生活久了……一旦上岸,连尿也撒不准了,稳稳定定的是厕所,歪七扭八的却是自己。”多精辟的一句话?陆地,高楼大厦,公路铁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每一条路都有边界,就算开坦克,也开不过山川河流的阻碍,看的见的规矩和看不见的规矩让人都成了变形金刚,只不过变形金刚变来变去都是往人里变,而人却是变来变去变的不像个人了,其实,我们常说的所谓活出个人样儿来,无非就是希望有朝一日爬到那个制定规矩的位置去摆弄别人,或者至少不被人摆弄,所以人就有了无休止的欲望,为了活的像个人,人从简单活到复杂,但目的却是为了简单。真TMD!
肆、在海上,看陆地,那是海的尽头,往返于两个尽头之间就是航程,其实我们只需要知道这段航程的目的是什么,盼望呗。人是个挺奇怪的动物,简单的时候无法面对复杂,可是复杂了之后就极其的盼望简单,都是欲望在作祟。其实这世界上最难的就是简单。因为你必须有简单的资本。从这点上说,1900宁愿和大船一起炸沉也不愿意踏上陆地是明智的。在那大船上,他只需要面对钢琴就够了。这好过陆地生活的生儿育女、养家糊口、勾心斗角以及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些都是毁掉一个艺术天才的菜刀板斧,砍的就是艺术家气息,切的就是装逼文艺范儿。现实世界是手刃天才的屠宰场。麻辣隔壁!(此处义务给簋街一著名餐馆免费打广告了)
伍、不过船毕竟是船,1900也就只有一个,所以我们都是拿着船票的旅客或者是拿着工作证的船员而已。总有一天要靠港登岸的。被太阳晒的暖烘烘的,第一遍看到1900和船一起沉默的时候我哭了,可是第二遍看的时候,我完全没有一点儿难过,相反我觉得那才是理想的人生境界,这和大无畏以及视死如归无关,那完全是活着的人为了赞扬死去人给死人亲属看和听而发明的动听麻醉剂而已。如果真的有视死如归,谁人也比不过非洲那些连生死都还没弄懂的娃娃兵……靠!这是个人类话题,太大了,我TM没文化,我驾驭不了……
陆、印度电影《再生缘》里男主角说过一句话:“所有人的命运都会和电影一样有个大团圆的结局,如果现在的生活不够好,请别担心,因为这还没到电影的结局。”只有苦难过的人才能体会,矫情的认为,没被打卤面把上堂烫吐露皮过的人,就没吃过真正的好打卤面。虽然这句话有点佛教国家的麻醉剂的味道。
柒、我们不是1900,我们最终都要下船,面对钢筋水泥的陆地,城市里的生活就像粒粒橙,就看自己怎么个喝法儿,囫囵的解渴是一种活法儿,精细的咬破每粒儿果肉细琢磨也是一种活法儿,什么样的生活都能活出味儿来,关键是我不能丧失那种咂摸滋味儿的能力,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味觉、感觉,一个都不能少。
捌、虽然下了船,我们依旧可以造访陶渊明的桃花源,不过对于过惯了钢筋水泥生活的哥们儿姐们儿们来说,到了桃花源说不定会晕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