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首都博物馆藏古玉器欣赏

(2019-02-22 08:15:10)
标签:

玉器

古玉

博物馆

文物

收藏

分类: 博物馆巡礼

首都博物馆的《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是各博物馆玉器专题艺术陈列中最好的展览。 “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将玉器发展的基本脉络展示给观众,体现了玉器发展不同时期的工艺特色。展览分为三部分,展出文物181组件。展品中有大量的王公贵族墓出土的玉器,以及带有皇帝年款及刻有御制诗文的玉器,突出北京作为都城的文化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橱窗布置考究、展品陈列庄重典雅,灯光为突出玉器文物以点光源照明定向照射,再现玉器艺术品的温润之美,色温以还原真实色泽为标准,利于摄影爱好者把展品拍摄好,这样的展览设计值得推崇。

西周玉鱼形佩饰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北京昌平白浮出土。玉佩饰玉质经土侵蚀呈深绿色,局部有灰褐色斑点,短阴刻线显示眼及鳍。
玉凤形佩
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玉佩经浸蚀局部泛黄褐色晕斑,用丝锯镂空线刻,呈回首长尾夔凤形,周边为齿状,有四个单面钻成的小孔。两面纹饰相同,精巧写实。
玉鸡心佩
汉(前206-公元220)。北京崇文出土。鸡心佩是韘的俗称,最初为射箭时用来保护手指的工具。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逐步演变成多种多样的韘形玉佩。汉代玉韘作为佩饰得到很大的发展。
玉凤纹刀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长4.7厘米 厚0.4厘米。1974年北京房山县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遗址出土。玉刀质黄色,经土浸蚀略显鸡骨白色。器体扁薄,上部与两侧有对称的背齿,下部为两面刃,刀口较薄。两面纹饰相同,都以双勾阴刻线作凤纹,凤昂首直立,高冠长尾,在已知的西周玉器中较为罕见。
碧玉兽面纹璧
汉(前206-公元220)。直径21.5厘米。玉璧自新石器时期起,一直到清代,使用年代长,数量多,用途广泛,可用作礼器、佩饰、随葬品等,《周礼大宗伯》记载:“以苍璧礼天”,即以苍璧祭天。此件璧为碧玉质,呈深绿色,间有灰白色浸蚀晕斑,光亮度好。璧上两面纹饰相同,内圈琢刻排列整齐的谷纹;外圈以粗阴刻线琢兽面纹,兽面的顶上作两条蛇身,分为左右,形成“W”形的曲身,并在其周围饰以阴刻细线。
白玉莲瓣形发冠
宋代(960-1279),高7.3厘米 宽8.9厘米。冠为古代男子束发之物,唐代盛行。此发冠白玉质,留有出土锈斑。冠面雕琢重叠的莲花瓣,互相对称。正面下部琢有一圆孔,与冠背圆孔相对,后配白玉圆簪贯通其中。整个器物线条圆润,琢磨精细。
青玉卧鹿嵌饰
宋(960-1279) 北京海淀黑舍里氏墓出土。玉嵌饰立雕而成,鹿角作灵芝状,也称“肿骨鹿”,上下各有三对对穿孔,可知作嵌饰用。鹿通体光素,碾磨精湛,抛光极好,显得古朴浑厚,是出土的宋代玉作中的精品。 黑舍里氏墓,位于西郊小西天(今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角),墓主人为清初辅政大臣一等公索尼的孙女,其父索额图,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傅。黑舍里氏死时年仅七岁,因病卒于康熙十三年(1674),第二年四月安葬。此墓建造精致、做工考究,随葬许多珍贵的瓷器和玉器。
青白玉兽形砚滴
宋(960-1279)。蝮(为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习性好水)口衔小匜,上有孔,腹部中空贮水后可流入匜中,背上有盖,上浮雕龙纹,通体碾琢卷毛,关节部位饰以云纹,器形厚重朴拙。
白玉三羊
北京海淀圆明园出土. 此作品为一只嘴衔灵芝的回首山羊,山羊身上分别浮雕两只小山羊,神态自然,是清代常见的“三阳开泰”吉祥作品。
青白玉花鸟纹嵌饰
元代(1271-1368),长8厘米 宽6.7厘米。嵌饰为青白玉质,润泽洁净。镂雕三层交错的花梗、凌霄花、花蕾及凤鸟纹,细部用阴刻线装饰。
青白玉双孔雀图饰
北宋(960-1127),长6.8厘米 宽8厘米。玉饰青白玉质,细润无瑕。采用浮雕和透雕技法琢磨三层纹饰。正面是双孔雀,上下交错依附在山石旁。以单阴刻线琢孔雀羽毛、尾翎。背面光素,但有琢磨遗痕及四组对穿孔,可缀系。
白玉云蝠童子佩
北京永定门外革新里小学出土,现藏首都博物馆。
白玉飞天
明(1368-1644),北京密云董各庄清皇子墓出土。唐代佛教盛行,玉器中出现了飞天的新造型。此玉飞天镂空加阴刻琢制,身下是透雕的如意祥云,面部表情生动,造型丰满飘逸。
元代白玉仕女带饰
元(1271-1368), 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玉带饰镂雕孔洞为地子,平雕两仕女,单阴线刻眉、眼、口,双阴线刻琢衣裙褶纹,线条流畅飘逸。依据仕女足下残留的边框,推断为带饰残片。
青白玉折枝花形佩
北京房山长沟峪金代石椁墓出土。玉佩通体镂空一折枝阔叶、八瓣花形,花瓣内凹,花边相连,用对称的单阴刻线表示叶脉,背面以简洁的刀工刻出枝梗,器上有镂空孔,可作佩亦可为嵌饰。
明代白玉双螭耳杯
明代(1368-1644),高7.7厘米 口径8厘米 足4.2厘米,1957年宣武区右安门外明代万贵墓出土。明代玉杯是当时的特色器物,此件玉杯是同期玉器中的代表作品,杯两侧镂雕螭虎,螭首额头上有阴刻王字,带有元代遗风。此杯主人万贵(1392-1475)是明宪宗宠妃万贵妃之父,曾经显赫一时。
白玉带扣

白玉莲藕荷叶形花插
清(1644-1911)。玉花插以荷叶、荷花、莲藕节相融制成,翻卷的荷叶作花插口,叶脉清晰自然,藕节巧成底托,顶端的荷花起平衡作用,器形小巧典雅。
碧玉“乾隆年制”天鸡樽
清 乾隆(1736-1795)。玉樽为仿古造型,通体琢刻兽面纹、鸡纹、龙纹,天鸡背负蕉叶纹四出戟花觚,胸前阴刻篆字“乾隆年制”,整器琢、刻、碾、光各工序精湛,是清代宫廷造办处的佳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