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会消亡吗?

台湾漫画:让更多人享受到“老夫子”带来的欢笑
——老夫子第二代创作人王泽专访
羊城晚报:能不能说说您的个人经历?您是大学建筑系的教授,为什么又会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也画老夫子漫画?
王泽:我在天津出生,后来在香港求学,中学后到美国进修深造,研究所毕业后从事建筑教学的工作。从此以建筑创作为乐,浸淫在艺术建筑概念的国度,包括大型立体塑型与绘画。
过去三十多年的时光,我除了教学,就是艺术创作,以及参与特殊的建筑设计案。后来因为家父(注:父亲本名王家禧,以我的名字王泽为笔名画老夫子漫画)年纪渐长,我来到台湾,成立漫画工作室,毅然接下父亲的棒子。除了本行建筑及艺术工作外,也让老夫子的幽默与欢乐永续传承给更多读者。
羊城晚报:您从小就爱看漫画吗?能否跟读者谈谈,您记忆中,父亲是怎么画老夫子的?
王泽:当年我并不明白父亲以画漫画养家的辛酸,别人都奇怪地问,为什么你爸爸不用上班,好像也不用下班?他是干什么的?我回答说,他是画公仔的。每次被人问起,都觉得很尴尬,觉得这是很难以启齿的事。现在89岁的父亲定居在美国,我鼓励他继续画画,一是帮助脑部运作,二是画漫画让他永保年轻、充满活力。
羊城晚报:您是什么时候开始画老夫子漫画的?您父亲好像曾不希望你们画漫画?
王泽:我从小看着父亲画漫画,很喜欢随心所欲地涂鸦,所以也拿起了画笔。长大后,我离开香港赴美留学攻读建筑,自此踏入艺术之门,为建筑艺术深深着迷。
任何家长都会感觉画画会养不活自己儿女的,可是我们兄弟六人,都遗传了他的基因,现在每个都在从事有关艺术漫画创作的工作。想当年,家父因为要养活家人,只想多赚点外快,不管是白天或夜间都埋首画漫画,创作的过程不但艰辛,也没有固定的收入,这大概是家父不希望我们从事艺术创作的原因。
羊城晚报:继承您父亲的创作时,您有加入哪些个人的创新元素?
王泽:家父是漫画天才,我不认为自己可以承袭甚至是超越父亲在漫画创作方面的表现,之所以接替父亲的漫画创作工作,是因为我想将一部好的漫画作品持续出版,并加入多媒体创作,让漫画更多元化,也让更多人能享受到“老夫子”带来的欢笑与阅读乐趣。
羊城晚报:老夫子五十周年了,您认为大家喜爱它的原因是什么?在您心里,老夫子是个怎样的形象?
王泽:除了“老夫子”奇特的造型、丰富的表情、动作及多变的创作题材,老夫子是以一个市井小民的角色去反映一般人现实生活中可能遭遇到的种种挫折,读者可以透过看漫画的眼睛,抒解部分生活中无解的压力,我想这也是老夫子最有魅力的地方。
羊城晚报:2006年,您成立了老夫子哈媒体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漫画制作、出版、卡通电影及授权事务,当时的想法是怎样的?希望让老夫子这个漫画形象尝试多种跨界,能够适应时代发展?
王泽:老夫子的个性是中国人的“漫画化”,他有长远的文化意义,却又随着时间的推移,要面临新的时代。关于未来老夫子的发展,可以确定的是,老夫子永远不会被限制在某种逻辑中,它可以是漫画,也可以是网络游戏、电子书、3D电影;唯一不变的是,《老夫子》始终会是带给读者愉快心情的幽默源泉,而成立公司工作室则可让更多有漫画热情的年轻人参与及发挥与创作。
羊城晚报:您对大陆的漫画现状了解吗?能否谈谈您的印象?
王泽:我对大陆充满朝气的漫画环境感到兴奋,漫画的表现也逐渐成熟又多元,人才济济。漫画是今日生活中媒介的一种,除了小说、文学、电影、动画外,漫画是重要的表现手法,而且创作速度也比其他手法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