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女友田朴珺独家专访:现代版灰姑娘穿得上水晶鞋

王石女友田朴珺:
一个女演员的逆袭
从朋友那里得知网上铺天盖地都是她消息的时候,田朴珺正在北京的家里吃泡面。挂了电话,她继续吃完手中的泡面,然后才打开电脑、浏览新闻。她的微博一夜之间多了几百封私信,全是媒体的约访;手机振了一整天,像台座机似的插着充电线。田朴珺没有关闭评论和私信,还留着@王石的那条“12星座谁会迷上谁”的微博。谩骂的评论、委婉的约访,都没能把她拉出来说上几句。11月1日,她发了一条微博:“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推荐本书宗萨仁波切上师的《人间是剧场》。人到世间就是一次修习,不论毁誉得失,苦乐讥称。你是否还能有一颗‘慈悲心’?”
近日,田朴珺作为电影《中国合伙人》的联合制片人再度回到公众视野,并接受了新京报专访。“愣”“拗”“叛逆”“执著”“较劲”,是她重复最多的自我描述,而关于“为什么是她”的答案,或许正隐藏在其中。
与王石较劲,恶补家居设计
田朴珺与王石的恋情曝光后,长江商学院火了。大家感慨着要嫁得好赶紧报名读商学院,虽然学费贵但投资回报率高。而田朴珺的搭档陈小姐透露,田朴珺与王石并非相识于长江商学院。据田朴珺友人介绍,田朴珺做地产项目,比如烂尾楼收购,自然与房地产圈内的人有接触,这其中就包括王石。之后,他们依然各忙各的,有时也难得见上一面。在美国,两人也不在同一个城市学习生活,一个在波士顿,一个在纽约。
王石对田朴珺来说“亦师亦友”。和王石一起有很多机会去看楼盘的设计图。有一次,在美国,田朴珺指着一张家居设计图给王石看,说我觉得这里设计得不好。王石说,你不懂就不要随便批评,有本事你自己去设计。田朴珺从此较上了劲,去图书馆把所有关于设计的书都看了。而田朴珺对王石也有帮助——在旁人眼里,自打认识了田朴珺,王石穿着打扮变得“潮”了不少,很有“时尚”的味道。
田朴珺与王石恋情的后续发展引发出很多连锁反应,有媒体将其形容为“蝴蝶效应”。比如去年4月田朴珺就已经在运作的《中国合伙人》,到今年5月首映式时她的出场抢了三位男主演不少风头。而久未出演作品的田朴珺也被传出身价暴涨,在去年10月前一些没谈好的合作也很快回头来找她。从一个演员,到如今票房过4亿的电影制片人,田朴珺完成了一次女演员的逆袭。
牛人要跳得了龙门,钻得了狗洞
新京报:你当时进入房地产投资,门槛挺高的。那个时候你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田朴珺:我肯定是遇到很多困难。这个困难没有办法去一一列举,因为可能在那个坎的时候你会觉得它特别难,恨不得每一件事情都被它烦着,饭都吃不下。但是不论多难,我坚信一件事情,你坚持去做你认为对的事情。这句话虽然很俗,可能无数人都说过,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地听完这句话把它坚持下来。这个是不多的。
可能我比较幸运的地方是在生活里认识不少我认为成功、优秀的人。跟他们见面聊天,就不知不觉问那些长者你当年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能不能跟我讲讲。归纳总结到最后,就会发现其实所有人遇到困难,都是(在想)怎么把它熬过去。你只要相信明天太阳照常升起,你只要相信任何事情没有过不去的坎,你只要相信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找不到解决的方法。
去美国读书
闲下来是浪费生命
新京报:你在已经生意小有成就的时候,去上长江商学院,又去美国读书,为什么愿意花这么多精力和时间来学习?
田朴珺:可能跟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因为我小时候家教非常严,从礼拜一到礼拜五,除了上学之外,我的课余时间全都在补课,周末我也要上各种辅导课。我已经习惯于我的生活被填得满满。有一段时间我回上海家里没什么事干,看到旁边有一个魔术班,我还跟人家学了三天魔术。就是觉得闲下来应该学点什么,不应该长时间的空在那儿,我觉得是一种对生命的浪费。
新京报:有的人留学是为了去镀金,有的人是想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这些在你看来都不太成立?
田朴珺:可能对我来说最大的放松就是每天收拾屋子的时候。我解决烦心事的方式,就是拿抹布把地板擦得干干净净,拿纸巾把家里的踢脚线擦得干干净净,好像把污浊的垃圾扔掉。所以我享受把每天排得满满的,让我没有时间去考虑我有什么不满足的。
新京报:学英语挺难的,做投资也需要接触数学方面的知识。你在学习过程中,怎么克服学这么专业的知识?
田朴珺:我是很感性的一个人,逻辑性很差。对我来说可能演戏更像我自己,因为它是感性地挥发你对角色的理解,你只要顺其自然去演。但是做生意是另外一套逻辑思维,对我来讲真的挺难的。一开始我做的时候,我曾经去给一个投资公司打工,朝九晚五的白领生活。可能我有一点点同龄人没有享受过的过程,就是我十八九岁以后不曾去过迪斯科,没有去过夜店。我觉得自己天生过着50多岁人的生活状态,一直在比较平和的状态里。
新京报:不管是做演员,还是做生意,大家想象中都是接触夜生活,你完全没有?
田朴珺:完全没有。我真的没有喝过一口酒,甚至啤酒。我跟他们开玩笑,我说我前世可能是喝了很多酒,歌舞升平死的,所以这辈子对这事天生不感兴趣。我记得18岁生日,给我妈打了一个电话,问可不可以去次迪斯科。然后在上海就跟几个朋友去迪斯科过生日,大概半个钟头,就出来了。我跟我妈说震得我心脏难受,不太喜欢。我更喜欢的方式就是三五个好朋友,大家坐在一起聊天,那个是我特别喜欢跟人交谈的状态。可能因为我心脏不是特别好,我受不了那种特别吵的环境。
我当时没趴下,我挺幸福的
新京报:关于绯闻,你有没有什么要解释的?
田朴珺:罗斯福说过,当有人诽谤你的时候,你忙着回应,这些诽谤的话要不了多久就会变成真理;如果你不理它,坚持做你自己要做的事,要不了多久,这些话都会变成废话。所以我不想解释任何一句。
新京报:当时那么多铺天盖地对于你感情的报道出来,你焦虑过吗?
田朴珺:没有,当时在家收拾屋子,把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就心情很好。这么说吧,可能有过一两天的不明白为什么,网上还有人怀疑是我策划的,我真有这策划能力,应该改行做公关公司了,或者做个艺人宣传公司。我真没有这个能力。
看你怎么看待这件事。他们所描写的那个人我不认识,我不知道是谁。我有必要为我不认识的那个人烦恼吗?有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事情发生第一天,我还在跟所有的朋友打电话,都是在讲工作,没有一个人跟我提这件事,我非常感谢。我们一如既往谈工作,说到最后的时候,我会说一句,这两天我就不出门了,出门稍微不太方便。他们才跟我说,我们觉得没什么,就没跟你提。
新京报:一个人的时候也没有情绪失控过?
田朴珺:我记得到了第三天星期三(编者注:2012年10月31日)那天太阳充足,我在北京,早上起来,在被窝里晒得暖洋洋,很舒服。穿上衣服穿上鞋准备要出门,突然想好像有什么事不能出门。什么事来着?想着了,又把鞋脱了,回去收拾屋子,完全没有痛哭流涕。我有一个朋友开玩笑给我写了一个短信,挺住,要幸福。我当时想我没趴下啊,我挺幸福的。
新京报:在你眼中,伴侣最吸引你的是哪一点?
田朴珺:我觉得每个人喜欢的类型都不一样,所谓“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对我来说,可能我最欣赏的是有内涵、有责任感,做事情有种锲而不舍的毅力,有幽默感的男人。
新京报:现在会有一些独立女性认为爱情对她们而言,不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的事,你怎么看爱情的位置?
田朴珺:爱情是女人的土壤,开花结果的终究是你自己。我相信每一个女性都渴望爱与被爱,在这点上我也不例外。但是我觉得曾经的“灰姑娘的故事”已经不存在了。现代版的灰姑娘除了要穿上水晶鞋外,还要自带个城堡。那个城堡就是你的对任何事情的独立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我很小就看完了波伏娃的《第二性》。我认为女人不是先天是女人,而是后天被灌输才成为女人的,没有人规定就应该先天成为这样。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存在方式,这与性别无关。
自我解读性格
叛逆、愣头青要追求自由生活
新京报:一般人会觉得演艺圈的女生都是文艺女青年气质多一些,商界女强人是另外一种气质。你怎么看待这两者不同的身份?
田朴珺:首先,我觉得我不是女强人,女强人直观上会有很凶悍的感觉。文艺女青年给我的感觉好像不吃饭,我特别能吃,所以估计也不太符合文艺女青年飘着仙气、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我是一顿饭能吃两斤肉的。
我只是想活在一个能够让自己有自由舒展空间的世界里,做我自己想做的事,做我自己。我不想受他人言论的影响。这不是说活得自我,我当然要考虑我身边每个人对我的感受,我也很在乎每个关心我、在乎我的人的感受。但是除此之外,我不太在乎外界对我的评判或者眼光,甚至某种程度上,我觉得那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激励,我是要感谢的。
新京报:黄晓明在采访中说,他觉得你就是一个挺“二”的女青年。
田朴珺:我看了黄晓明那个采访。可能我是一个很愣的人,说好听点叫执着,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一个女孩,但是说得大白话一点,我还是挺像个愣头青,“二”女青年,有那么点味道。
新京报:就是挺“轴”的?
田朴珺:我是一个很“拗”(niù)的人。从小就是一个挺叛逆的小孩。妈妈说我从会说话起,就会说“不”。别人要我做什么的时候,我就会想“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对方不能有一个让我觉得是对的理由,我就不会去做那件事情。当然因为这个性格,我没少吃亏。当年家里人不同意我从上海去北京读书,朋友们不同意我放弃北京的一切去纽约学习两年,但是我就很“拗”地觉得,我为什么不能去挑战一个我不了解的生活和世界?年轻人不就应该没有畏惧地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吗?从这点来说,我觉得自己是个很“叛逆”的人。我的叛逆是不想过循规蹈矩的生活,是对自由生活的追求。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太容易让我们去说“Yes”,但是其实我们在回答之前应该多去想想“Why”。我知道这么做在现在的社会并不容易,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适应社会的同时,努力做到“Be
新京报:所以你的文身也是你“叛逆”的一种表现吗?
田朴珺:文的是我的信仰。我是一个佛教徒,认为人没有等级之分,众生平等。它会提醒我去戒掉自己的“贪、嗔、痴”,让我明白凡事都有它的两面性,没有什么事情值得沮丧和骄傲,努力保持一颗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