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诗人海啸
诗人海啸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925
  • 关注人气:69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动写作:21世纪中国诗歌的绝对良心(上部)

(2008-06-13 10:13:06)
标签:

海啸

新诗代

感动写作

文化

分类: 感动写作

    导言:

 

  中国新诗至今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可能早就步履蹒跚,或者干脆已命寿终寝。而在漫长的文化河流中,在我们那条以“诗经”涓淌下来,乃至汇集成唐宋元明的汪洋波涛,不足百年的中国新诗,或曰中国现当代诗歌,无疑还是一个呀呀学步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个先天营养不良,堰苗助长的孩子,到了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高速发达的今天,被无端遗弃在“十字”的荒原。但诗歌毕竟是不死的“琥珀”,是我们时代必须葆有的情感动力与精神原乡。
  
    艾略特说,诗人与生俱来的任务并非操作美丽的语言,而是透视美丑的根底,观察倦怠、恐怖与荣兴。汶川大地震后,我们满目疮痍的家园正待重建,而表象中喧哗与骚动着的诗坛,真正的诗歌依然寂寞与沉静。中国诗歌何尝不是一片巨大的荒漠,亟待重新确立与建构?!
  
    我们欣然看到灾难之后真情与感动赋予诗歌的重生之力,并随之引来新一轮的诗歌热潮。在此时重提“感动写作”,重提诗歌的价值、尊严、使命与担当尤显重要。何谓“感动写作”?我曾在命名之初便做了必要的阐述:感动写作是21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一次灵魂觉醒和精神建瓴。反对肮脏、虚伪、暴露和歧途,提倡人性之光和汉语之美,以感恩、悲悯的情怀,直面现实,胸怀天下。
  
    随后,文学博士、诗人马知遥发表了《感动写作论纲》、《让诗歌找到感动和意义》、《再论感动写作》等一系列重要理论文章,并于2007年公开出版了20余万字的《感动写作论》诗学著作。诗人南鸥、南方狼、柯健君、柏铭久、卢辉、王明文等均在“感动写作”的发展历程中,完成了具有重要诗学价值的理论文章。诗评家陈仲义在此之后也提出了好诗的“四动”标准,即感动、撼动、挑动与惊动。综上所叙,“感动写作”不是单一的、短命的、哗众取宠的诗歌“营销策略”或“写作观念”,而是实质的、本原的、彻底地对当前乌烟瘴气的诗歌现状进行有效的警醒与纠偏。因此,《感动写作:21世纪中国诗歌的绝对良心》一文,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下意义。
  
    此文创作于2005年初,在此除了对“新诗代”的阐言做了一些适当的补充外,其它部分均无改动。我完全尊重“感动写作”的历时性和历史性,尊重给予我精神原动力的志同道合的诗歌朋友们。
  
  一、命名及其他

  首先需要表明的是:对于“感动写作”的提出,不是一种你争我夺的“诸侯”纷争,更谈不上所谓肃本清源的“话语”整顿和清理。确切地说,我们在存在、归位、验证和敞开。保持自己清醒的思想及语言意志的诗歌写作者,相信越来越感觉到这种归位和重塑的必要。我们茫然感叹着诗风日下,人心不古,当下诗歌现状“理所当然”着地低沉,是需要更深一步反思的。
  
    诗歌是自由的,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对于语言的向心和运用,同时又是极具私密化的个体劳动。诗歌是堡垒,是人类隐私的监护者之一;但她又是敞开的,是一种公众的艺术形式。作为“公众艺术”存在的诗歌,当然要充分考虑阅读者的感受。那些自诩为将诗歌写给自己看或少数人看的人是多么幼稚与可笑。而作为“人类隐私的监护者之一”的诗歌,又有多少可以值得我们“监护”和感动呢?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白诗歌需要承载的“义务”和“责任”。诗评家程光炜曾提出:诗歌,除提供文化消费之外,还拓宽人们的经验,锤炼人们的思想或激发人们对复杂生活的感受,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有所作为。人们获取感受的渠道有很多种方式,也可能很多人就根本用不着诗歌。我们身边,闪现着那么多忙碌的身影,但不排除他们偶尔会停下来。在这偶尔的间隙,他们也许会发现诗歌,感受到诗歌的美,感觉到可以获取的感动和力量。
  
    在此,我想特别提到新诗代的作为及意义。新诗代诞生至今,随着越来越清晰的“立场”与“倾向”,不再只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网络平台或者诗歌刊物的存在,她是一道直立于世的灿亮霞光,是精神的堡垒,诗歌的绝对良心。
  
    用风起云涌来形容纷纷崛起的各种诗歌民刊、网站以及论坛不下上千种(这里还不包括网络上一些个人作品主页和转瞬即逝的诗歌论坛)。这些诗歌网络平台大部分以论坛及BBS的形式出现。对于诗歌的发展,网络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网络的发展(亦可称之为泛滥)也同时带来某些负面的,甚至诸如泡沫般的垃圾与阴影。我们可以看到,某些论坛上随处可见的文字污垢,极尽能事地吹捧和攻击,让人不忍入目。好在新诗代始终拒绝着非诗的、违背语言道义的诗坛“大师”和小丑。诚然,网络诗歌对于传统书写的冲击是巨大的,造成的伤害亦是致命的。作为一个公开的,更易于互动的“敞开”式平台,网络的确有它特殊的功能。但让人担忧的是:诗歌于是也进入了多快好省的便利通道,随处可见的文字垃圾,背离诗歌本身的昭彰与张狂,让我们不得不怀疑,诗歌的良知是什么?其道德底线又在哪里?诗歌本是一潭可映日月的净水,就这样,被一些别有用心者搅浑了。
  
    新诗代(http://www.xshdai.com)创建于2003年5月1日。目前,已从当初单一的诗歌论坛(新诗代论坛),发展成为拥有中国诗歌报道、第一频道、诗人方阵、诗品文库、新诗典藏、诗人档案等主要栏目和主题频道为一体的综合性中文诗歌网站。2005年3月,《新诗代》诗刊在北京创刊,现已出版八期。《新诗代》遵循着独立、思辨、专注、包容的办刊宗旨,提倡先锋性、实验性、纯粹性的诗学文本,其纯明、高远的诗歌品质,成为最具时代特色和艺术品位的中国新锐诗刊,在华语诗坛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由新诗代策划并主编的《2004’新诗代年度诗选》,收入了当下活跃的243位诗人的作品,成为当代诗歌极具重要性的年度诗歌选本。不仅如此,新诗代还推出了《狼的爪痕》、《伴雪起舞》、《逐鹿者》、《无知者无耻》、《大爱无疆:我们和汶川在一起》等。主办了北京“庄园之夏”诗歌朗诵会、《新诗代》诗刊“感动写作专号”首发式暨朗诵会、“宇龙诗歌”研讨会、新诗代“海宁诗会”、新诗代“天津诗会”、新诗代“神女诗会”、首届“华轮杯”诗歌大赛、“回到婴儿时代”诗歌朗诵会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歌活动。以多形式、多风格、多元化的诗歌走向和诗歌精神的执着探索,使新诗代体现了开明、深度、立体的特点,正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和认识。以当代文学博士、诗人、评论家马知遥为代表的一系列诗歌理论文章,已经开始重新架构并疏理当代诗歌写作,并与我率先提出“感动写作”的诗学命名,必将会引来广泛而又深入的讨论和反应。我们坚信,一个全新的诗歌时代已经到来!
  
    我之所以要将新诗代在此进行具体的阐述,因为我感觉,将其作为“感动写作”承载者和倡导者的特定“身份”出场,是十分必要的。
  
    面对诗歌的海洋,那些真正保留并凸显下来的诗歌无不是心灵的吟唱,他们以自己的作品感动并擦亮着我们的眼睛,触痛着的我们灵魂。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些感动诗歌,尤其是对新诗代优秀诗人进行一次“有限”的梳理(事实上,我根本不可能做到“完整”的梳理)。至少,在我的心目中,这些诗歌(诗人),其显现的人性光辉和语言才华,始终是我赖以依存的精神富矿。“真正感动人心的作品并没有从诗坛消退,她们正以强劲的生命力呼唤着读者的到来,表现出耀眼的光芒。”值得庆幸的是,一直困扰我的诗学命题(命名)终于迎来它迟到的“声音”:
  
    历史可能会记住这一天,至少在我个人的行走履历,它是尤其值得纪念的。在天津海河金刚桥下的“滨水饭店”,我们的心灵最终跨越诗歌的银河而走到了一起……

 

感动写作:21世纪中国诗歌的绝对良心(中部)

 

感动写作:21世纪中国诗歌的绝对良心(下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