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啸:因为诗歌,所以别无选择(马知遥《感动写作论》跋)

(2007-07-23 14:03:29)
分类: 评论随笔
《感动写作论》的出版,标志着“感动写作”诗歌主张及理论建构已真正进入成熟阶段,它的价值不仅仅是一次“群体性”的诗歌映像,而是中国诗歌进入新世纪以来,在诗人文本阐析、诗歌创作流弊、学术理论研究上一次最为彻底、客观和完整的“百科全书”。

当诗风日下,当代诗歌在某种意义上一度成了肮脏、色情、浅薄的代名词,不能不引发我们的警觉和对诗歌价值的进一步确立与维护。因此,“感动写作”的提出,是21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的一次灵魂觉醒和精神建瓴。反对肮脏、虚伪、暴露和歧途,提倡人性之光和汉语之美,以感恩、悲悯的情怀,直面现实,胸怀天下。在马知遥的笔下,我们能感受到这种“感同心受”的力量,《感动写作论》便是这样一部作品:潜重、锋利、开阔、明亮,诗与思、情与理彰益相得。它的出版,势必让我们重新恢复对诗歌的自觉!

马知遥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诗歌与文学批评家,同时在诗歌、小说写作上也成就斐然。他的写作是以“感动”为依托,他的“感动写作”理论为诗歌确立了一个全新的支点。

2007年7月于北京

 
马知遥《感动写作论》将于2007年9月出版
 
内容提要

本书针对的是当前诗歌创作中无病呻吟、卖弄技巧,丧失诗歌的道德操守和诗歌品格的现象而进行的现场性评论。全文20余万字,从当前的诗歌创作的现象出发,例举出四类“感动诗歌”可以作为当前诗歌创作学习的典范。一类是用英雄主义的气慨,充满阳刚之气的笔法,表达对真理和命运的追问。第二类是用优美或者浪漫的抒情表达对爱情对理想王国的憧憬,对故乡故土的怀念,对亲情的绵长情怀。第三类诗歌属于用智慧和才华为大家建筑一个形而上的王国,而这个王国却充满了具象的表达,将生与死、美与丑、爱与恨都展现给读者,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冲击,思维受到启发。第四类感动诗歌属于用身体作为语言的要素,将对身体的理解通过诗歌大胆地传达,将诗歌是身体语言的延伸得到了最为具体而精彩的诠释。除了理论阐释,作者还从个案分析入手,对当代优秀的诗人作品作了精彩的分析和阐释。

“感动写作”得到了来自读者和诗歌界广泛的关注和欢迎。新浪网和新华网以及天涯社区曾经就此论题展开大讨论。

北京《新诗代》杂志在2004年1月发表了系列文章中的34000字的《感动写作论》,《中西诗歌》杂志发表《让诗歌找到感动和意义》《再论感动写作》等相关文章,厦门大学教授陈仲义也在他的论文《中国诗歌5年》一文中多次提到感动写作对当前诗歌创作的意义。2006年7月《诗林》也发表了相关系列文章《让诗歌找到感动和意义》。另外,《名作欣赏》曾刊发了该书中的部分章节。

此书现实性强,作者有意识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目光敏锐地聚焦在当前诗歌创作的流弊,并提出建设性的感动写作理论,有较强的学术价值。

    该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28万字,欢迎邮购。定价30元(含邮资)。
    邮购地址:北京市回龙观邮局3号信箱《新诗代》编辑部  
    邮政编码:102208


将“感动”进行到底(代自序)

第一辑  理论阐释

让诗歌找到“感动”和“意义”
当代诗歌中的“感动写作”
从国外经典诗歌看“感动写作”
诗人请穿上裤子,不要随地吐痰:再论感动写作

第二辑  观念辨析

认识中间代
继承与断裂:2003年的中国诗歌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诗歌
山东70后诗歌群落
山东十诗人素描
当代诗歌网络恶搞探源:由赵丽华诗歌事件谈起

第三辑  文本细读

于坚:在大城市的黑夜里
韩东:这些年
王小妮:我看见了海的脸
朵渔:仅仅是不希望她的消失
长征:从历史的镜像中找到诗人的自我
安琪:成就的快慰和黑暗的降临
邵风华:梦境制造的方式有多少种
孙磊:我们已经无法回到自己
江非:他的小歌和小曲
东岳:爸爸在天上
马累:他有一颗柔软的心
韩宗宝:冥想中的潍河滩
阅读“老了”的诗歌
邹洪复:做不断飞升的音符
宇向:理所当然
周孟杰:一座城市一个人
史质:他在水边敲打
严冬:一个人一条路两大难解的命题
海啸:他在长诗中让诗歌找回尊严
谭延桐:上升的道路
柏明久:在辽河的涛声里倾听历史的风声
陈先发:古典的现代性表达
郝永勃:诗意的人诗意的创作
蓝蓝:她身后有群山
格式:他找到了通向人心隐秘的正道
芦苇泉:在故乡和童年中奔跑
袁伟:发现诗歌之美
阅读冬箫
简单:我因此看见平凡人生
肖铁:我亲近这样的孤独
高文:沉醉在音乐的旋涡里
谁能说出那花朵的清香:阅读孙蕙诗歌
南方狼:苍老的历史和一颗童心
雒武:在戏谑自我中揭示真相
柯健君:水色的浪漫和夜的深沉
不算迟到的问候:七旬诗人朱竹诗歌臆解
芦苇岸:让内心找到丰富多彩的表达
赵丽华:怎么都难掩盖她宝石的光芒

附录:个人相关评论资料

后记

    这部书稿来自于本人多年来对中国新诗的追踪研究和学习,而研究的对象又主要是针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最新的诗歌,因此有一定的前沿色彩。这些诗人的作品还大多没有公论,因此评论和研究就有一定的风险,而恰恰是他们给我们的诗坛带来了新鲜和活力,正是他们的探索和不断进步构成了我们阅读的期待和快感。

    从2003-2007年的现在,尽管期间着重文学史的学习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接着是工作后与文学稍远的一些文化和人类学研究,但对诗歌的热情没有稍减。以诗人的名义我热爱这种最干净而纯粹的语言形式,因为诗歌便是诗人的母语。

    本书完成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回想起“感动写作”的缘起,内心充满了对诗人海啸先生的感激,尽管只是2004年春天的一次诗会的邂逅,我们却有了战友一般的情谊,是在天津海河边的彻夜长谈,他对中国当代诗坛的忧虑和一个诗人的良知感染了我,也是在那晚我们决心为“感动写作”这个行为作出自己的努力。一晃几年过去,感动写作吸引了大量的诗人朋友,他们用他们无私的爱和热情让感动写作形成了一种不能忽视的诗歌理念,并且形成了以“新诗代”为平台的感动写作诗歌群落。没有海啸的刊物《新诗代》没有他经常的督促,我是无法顺利而坚持地完成一篇篇批评文章的,也不会那么快地让“感动写作”迅速得到大家的认识。同时也要感谢《名作欣赏》杂志的谢正德主编,还有遥远南方的《诗歌与人》《中西诗歌》杂志的黄礼孩、姚风先生的遥相呼应,让“感动写作”有了更多的读者。

    “感动写作”的理论还需要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它还需要接受时间的锤炼和打击,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滋养。到现在我只认为:该理论提出是及时和必要的,但不是完善和精确的。一切还在路上,寄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对理论的阐释和丰富上来。



                                      马知遥
                                 2007年7月7日于济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