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感动写作 |
[壹]“死亡和我的境界”
诗歌的词语在无形中失去本来的面貌,让词语尽量死亡,模糊。即,我在本体之外,我在无形之中生存的僵持主义。诗人在流亡中探求诗歌精神价值之所在,我在感动之内。我的本体在枯竭的源流里走进死亡,在死亡中求得生存,我焚烧自己,在世界人之外,在无我与有我的境界中追寻诗歌本身的道德价值。在朦胧中赋予诗歌超感化的因素,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等一起进入诗歌内部。从而达到我成为诗歌的奴隶,诗歌却在表达着上天的心声,超常态的表现,普通的界定,我在万物之内,任何物与我无关,我与万物无关,其实越是无关,越是说明了我死了,给诗歌的思想上赋予更宏大的气势。强烈要求"我进入一切观察之中,感动产生于无形之中.我在地狱里的写作方式更能唤醒地狱里的恶魔."
感动存于非主动之中,在天然的写作中破格产生莫名的震撼力,诗人最终无法解释自己诗歌所承载的力量,我死了,我的诗歌还在吗?我死了,诗歌的精神上却更加说明了我们关注的东西超长地达到了我们模糊的要求,绝对没有可以勾勒的痕迹,无痕迹地写作,大我代替小我,无我代替有我,死亡代替生存,新生存建立于死亡之上.消除死亡时的痛苦,以及一切恼怒的动作,表情,言语,感动的最深处内容在于没有国界的关注,而不是民族主义,小派别主义.
[贰]“自淫式写作与无功效性”
感动写作与自淫式写作有种相互排斥的关系,自淫式写作严重缺乏关注,很难达到大美,私人化的抒发情绪,消除了与外界联系的一切可能性,我在世界之外,等于隔离了自己,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起码的诗人情怀。而感动写作的提出说明了我必须走入别人的生活,和所有的诗人构成这个世界,在关注自我的同时,把自己解放出来,把我和其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进行比较,无排他性,实现了多元性的关注和表达。我在影响之内,同样保全了自己,讴歌了新诗的风采。
拒绝或(减少)自淫式写作,就是使诗歌的读者越来越多。沟通了许多层面人物的生存环境,没有任何歧视和等级的价值观念,更让人觉得诗人是幸运的,他们的写作一直向着理想的写作路线上靠拢。我成为大众的主体,没有任何炫耀的资本。一种平和的心态油然而出。当然关注不是形式主义,诗人该能够自觉地去关注,尽量发现现实生活里的问题,而不是只作为时间后的评论者,至少时间上应该确保唯一性和及时性。
[叁]“‘感动’的大规模地提出从新诗代开始”
柯健君说:“有人说“诗到语言为止”。那多,走到语言这一步,诗歌面临的就是深渊和断崖,面临的是茫茫天色,无力也无路再前进一步,唯有转身退让。如果真的这样的话,那么,诗歌也就到此为止了。从现实情况看,许多诗坛高手已将语言玩得出神入化,功力非凡,令旁人看得眼花缭乱,叹为止观。可是,除了扫落旁观者的眼神,并没有击荡起他们心灵的涟漪。哪怕是一丝的微动。每种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终结,起点和终点。诗歌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从狩猎、捕鱼、搬运中产生抒发情感的号子,形成了诗歌。可以说,诗歌是“发乎情感”,但并非“止乎语言”。它有起源,但没有终极;有指向,但没有终端。诗歌指向心灵、精神、情绪,是一种慰藉、调剂、激励。最终,归结为感动。”
新诗代已经发现了诗歌的走向,我虽然没有第二期新诗代的文本,但是同样相信新诗代的感动写作有着莫大的诗歌魅力,它同样说明了那是一条出路,从那里走出去,也许更容易使诗人产生更大的希望。
诗歌的词语在无形中失去本来的面貌,让词语尽量死亡,模糊。即,我在本体之外,我在无形之中生存的僵持主义。诗人在流亡中探求诗歌精神价值之所在,我在感动之内。我的本体在枯竭的源流里走进死亡,在死亡中求得生存,我焚烧自己,在世界人之外,在无我与有我的境界中追寻诗歌本身的道德价值。在朦胧中赋予诗歌超感化的因素,包括视觉,听觉,嗅觉等一起进入诗歌内部。从而达到我成为诗歌的奴隶,诗歌却在表达着上天的心声,超常态的表现,普通的界定,我在万物之内,任何物与我无关,我与万物无关,其实越是无关,越是说明了我死了,给诗歌的思想上赋予更宏大的气势。强烈要求"我进入一切观察之中,感动产生于无形之中.我在地狱里的写作方式更能唤醒地狱里的恶魔."
感动存于非主动之中,在天然的写作中破格产生莫名的震撼力,诗人最终无法解释自己诗歌所承载的力量,我死了,我的诗歌还在吗?我死了,诗歌的精神上却更加说明了我们关注的东西超长地达到了我们模糊的要求,绝对没有可以勾勒的痕迹,无痕迹地写作,大我代替小我,无我代替有我,死亡代替生存,新生存建立于死亡之上.消除死亡时的痛苦,以及一切恼怒的动作,表情,言语,感动的最深处内容在于没有国界的关注,而不是民族主义,小派别主义.
[贰]“自淫式写作与无功效性”
感动写作与自淫式写作有种相互排斥的关系,自淫式写作严重缺乏关注,很难达到大美,私人化的抒发情绪,消除了与外界联系的一切可能性,我在世界之外,等于隔离了自己,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起码的诗人情怀。而感动写作的提出说明了我必须走入别人的生活,和所有的诗人构成这个世界,在关注自我的同时,把自己解放出来,把我和其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进行比较,无排他性,实现了多元性的关注和表达。我在影响之内,同样保全了自己,讴歌了新诗的风采。
拒绝或(减少)自淫式写作,就是使诗歌的读者越来越多。沟通了许多层面人物的生存环境,没有任何歧视和等级的价值观念,更让人觉得诗人是幸运的,他们的写作一直向着理想的写作路线上靠拢。我成为大众的主体,没有任何炫耀的资本。一种平和的心态油然而出。当然关注不是形式主义,诗人该能够自觉地去关注,尽量发现现实生活里的问题,而不是只作为时间后的评论者,至少时间上应该确保唯一性和及时性。
[叁]“‘感动’的大规模地提出从新诗代开始”
柯健君说:“有人说“诗到语言为止”。那多,走到语言这一步,诗歌面临的就是深渊和断崖,面临的是茫茫天色,无力也无路再前进一步,唯有转身退让。如果真的这样的话,那么,诗歌也就到此为止了。从现实情况看,许多诗坛高手已将语言玩得出神入化,功力非凡,令旁人看得眼花缭乱,叹为止观。可是,除了扫落旁观者的眼神,并没有击荡起他们心灵的涟漪。哪怕是一丝的微动。每种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终结,起点和终点。诗歌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从狩猎、捕鱼、搬运中产生抒发情感的号子,形成了诗歌。可以说,诗歌是“发乎情感”,但并非“止乎语言”。它有起源,但没有终极;有指向,但没有终端。诗歌指向心灵、精神、情绪,是一种慰藉、调剂、激励。最终,归结为感动。”
新诗代已经发现了诗歌的走向,我虽然没有第二期新诗代的文本,但是同样相信新诗代的感动写作有着莫大的诗歌魅力,它同样说明了那是一条出路,从那里走出去,也许更容易使诗人产生更大的希望。
前一篇:“中国诗歌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
后一篇:海啸的诗:白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