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追魂记
海啸说他的诗从来没有被修改的习惯,我是没有这等才气的,我的诗大多数经过N次的反复修改、斧砍刀剁的,有时不解恨还要推翻炉灶重新写过,写诗的过程于我是痛苦不堪的,只有写完之后,我才可能是快乐的。
海啸是天才型的诗人,他的禀赋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他并没有上过什么正规大学,他中学毕业之后,就直截了当地走进了军营,一干就是六年,可能军队的正步行走使他悟得许多魔鬼般的诗歌语言训练,但他写诗真的好早好早,他是属于少年诗人的,他13岁就有诗文在报刊上发表,一发就是全国性质的大刊物《诗歌报》,想当年我们一些写诗的,是非常嫉妒和羡慕能够在《诗歌报》发表作品的诗人啊。那是诗人真正牛逼的年代!一首诗就可以名垂千古,虽然最后并不能真的名垂千古,但起码能牛逼到现在。
试问当今诗坛,有几个如此牛逼的呢?
海啸却是其中一个啊。
他13岁的诗,就是现在让我去写,我也写不出来,这首诗的名字叫《南方的树,南方的草》:
南方的树是轮月牙
南方的草是颗星星
我既是月牙又是星星
南方是蓝色的
我也是蓝色的
蓝色的海滩蓝色的梦境蓝色的翅膀
忍受过百年
才将最后一种姿势
在冬天的雪地里留下
苍白的影子
我就在这雪地里
无声长大
那时有母亲牵着我
而今是我自己
在这里漫步
只不过
脚印已经很深
海啸13岁就已经能写出如此成熟的作品,待他的后来,能够挑起新诗代一杆大旗屹立于整个中国诗坛之中,不无“承前必后”的联系。
如果说海啸在2003年风起云涌崛起的各种诗歌网站及论坛中,挑起新诗代只是一个诗歌姿态的话,那么2005年的“感动写作”21世纪中国诗歌的绝对良心,便是对整个华语诗坛发出的挑战宣言。
因为这一年整个华语诗坛,几乎全部沦陷所谓的“废话写作”的口水泥潭当中,而少有一些诗歌写作者是清醒的,海啸就是其中清醒者的一个优秀代表。
海啸说,“感动写作”的提出也许不是最“恰当”的,但应该是最及时的,也是必要的……
对此我深以为然,“感动写作”的提出,确实大有必要,而且很有必要。
“面对诗歌的海洋,那些真正保留并凸显下来的诗歌无不是心灵的吟唱,他们以自己的作品感动并擦亮着我们的眼睛,触痛着的我们灵魂。”(海啸语)
我认为“追魂记”就是这样能够“擦亮着我们的眼睛,触痛着的我们灵魂”的作品。
“天鹅入睡,上帝不肯原谅
一只蚂蚁流落在
冰雪之上
自登岸的光谱俯首
灵魂起飞,秋天的厚度
被雨水洗劫一空……”
在这样温凉如水的秋天,月上柳梢,读一下这曲“搜魂记”检索自己的心灵,是多么好和及时的事情啊,我现在就在做这样的事情,我左手端着一杯我常喝的,也是我自己泡制的“灵芝茶”,右手拿块月饼,膝上摊开《海啸三部曲》,我以这样的方式,以这样的享受的姿态享受这些诗歌,这些美食:
“天空看见你的泪水,于是
你爱上了他。
可是在高处。漫天开花的心脏
到了青海还在燃烧
青稞地饱满的雾气
陷入谎言,谁将是劫后桃花
的美?一轮明月独自心伤
途中散落的稻草掩盖真相
又以绝对蓬松的尺度,拒绝
和你同行
到了午后
松风垂莲入池
看不见面具、甚至失聪的木马
那是多么幸福的时刻……”
我很想大段大段的抄下海啸所有的诗在这里,我不想做任何一句对海啸诗歌的解读和评析工作,因为诗评家沈奇已经做了类似结论性的定论:海啸的这三部长诗,秉承其“强调价值、尊严、情感等基本元素在诗歌中的重构,提倡人性之光和汉语之美,反对肮脏、虚伪、暴露和歧途,以感恩、悲悯的情怀,直面现实,胸怀天下,以重构精神元素和诗歌文本”的“感动写作”之诗歌观念,以宏大的结构,超常的想象力,繁复奇崛的意象,深沉的情感与高远的意蕴,将带有潜自传性质的“精神生命史”与广被博及的“文化史诗”意识冶为一炉,创生出一片宏阔、驳杂、奇幻、迷离而动人心魄、发人深思的诗性生命奇景,令人叹为观止!
而我却独自并固执地认为海啸的诗歌根本不需要他人意义上的解读和评析,文本本身已经足够说明他是一个多么优秀的诗人,海啸不需要,读者不需要,另外还有一个因为,是我觉得我做不到公允的评论,我只存私心的拥有,我只想做一个隐秘的阅读者,我只想做一个快乐的普通的阅读者好好享受这一顿美餐,进行大块朵姬,因为我怕我以后不再有机会和心境品享这样的值得我享受的汉语诗歌了。就在昨夜(2006-9-30)废话诗人杨黎已经号召几百人的废话诗人在第三极书局的8楼会议室公开保卫和捍卫他们的废话诗歌了。以后,我悲观的想,像海啸一样的抒情诗人,令我们如此感动的抒情诗人将会越来越少,所以我一点不想耽搁更多的时间了,我开始再一次阅读海啸和他的三部曲《祈祷词》、《击壤歌》、《追魂记》。
今天的夜色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