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庸人总问行不行,而圣人只问对不对

(2017-09-14 12:48:03)
标签:

杂谈

​读《王阳明全集》,很喜欢阳明先生于山水间悟道的场景,非常有画面感:

比如《传习录》中有段话——“会稽素号山水之区,深林长谷, 信步皆是, 寒暑晦明,无时不宜,安居饱食,尘嚣无扰,良朋四集, 道义日新。优哉游哉! 天地之间宁复有乐于是者!” 

人生若此,夫复何求?


最难得的是,接下来的话,王阳明提到了——孔子云: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孔子的这句话,真的是对阳明先生人生境界的写照,也是他的心学的核心追求。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是怨天尤人,而更多的是从人生境遇中学习、自省、历练自己,则成功的彼岸不远矣。

这其实也是庸人与圣人的区别,或者说是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野之处。


如此,我们也更能理解阳明先生著述《传习录》的深意了——出援手,你也许只能救治一个人。但思想,伟大的思想,却可以让千千万万的人自省、自律、自信,进而自我实现。

这才是大功德。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GpXX18n9g9m5KdnmDqPyJlJibtUqR4gibqDYibq8bahHbPKtnz4Cd6Hx30WSmNQLJzSSYnqhkw0OjG4XrwwlYPN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有一位无忧居士写的很好:

常人往往计较成败得失,就会顾忌自己的力量足不足,有没有钱,有没有资源,根据自己已有的力量去选择做与不做,觉得自己力量不足,就是当做的事情也不去做,觉得自己力量强大,就是不当做的事情也去做。如果做事时顾忌自己的精力,忧虑成败,则可能逃避,逃避之后又心怀愧疚或悔恨,所以更觉无力。或者勉强去做,心中有着种种顾虑,自然精力耗散,事情自然也做不好。

他提到了一个很锐利的问题——玄奘如果计较自己的力量,担忧取经的成败,估计就不会出发了。

归根结底,庸人总问行不行,而圣人只问对不对。

这也是我们反复研读《传习录》的重要收获——成大事者的思考方式应当是不计成败,只问对错。


这个世界,不是努力了,就会成功和幸福的,重要的是思考方式,或者说是哲学上讲的方法论。所以我们要读书,要思考,要有益友进行交流,要开阔自己的视野。

这也体现在我们面对困境时的选择,你是逃避、委顿,还是直面并因之而成长?

爱默生说得好,“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这样想,似乎更有利于我们将人生的重重挑战当做成长的阶梯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