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不久前去杭州、上海访学、开会,认识了两位新朋友,当他们看到我微博和微信都是实名之后,都竖起了大拇指,说,这样大大方方的人在网上还真不多见。现在,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
彼时,正在做相关的课题,这件事触发了我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的微博尤其是微信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奇怪的关系和交往?
就微信而言,作为社交平台,事实上,很多人还都停留在QQ阶段(匿名、隐瞒身份甚至性别),这其实糟蹋了这个平台,因为,在微信上——所有人都应该是用真名的,除非TA有特别企图。
但看看我们的微信好友,有几个人敢用真名和真实身份(特殊部门的除外)?
换言之,从交往伊始,人们就是互相不信任的,无法坦诚相待的,或者有难言之隐的。这还怎么进行长久、真诚的交往?
应该说,从QQ到微信,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从身份不明的交往(有句名言说得好:任何类型的网络爱情关系,一旦在现实见面,就会幻想破灭),进化到真实身份的交往,美国的Facebook之所以能迅速普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名制、身份及各种信息(包括婚恋信息)公开化。
但遗憾的是,许多国人之间这些年恰恰遗失了诚信,少了互相信任,也没了坦荡地与人交往的自信,因而把一个很好的微信平台弄得半生不熟。一开始大家还很新鲜,慢慢就会发现,被骗的几率和一言不合就翻船的可能性太大了,逐渐的,就成了通讯录,见面就加微信,需要的时候就联系一下,平时就僵尸化……互粉门槛太低,诚意不足。
坦荡,是信任关系的基础与最好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