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整理】论毛宗岗评改《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意义
一一
毛本《三国》是“维护清王朝的正统地位”辨(上篇)
文/黄中模
〖前言〗:本文是1985年应江苏省社科院主办的《明清小说研究》编辑文约而写的。后发表在该刊1986年1期。现特整理留存,供编撰文集需要
对于毛宗岗修改、评点《三 国演义》,过去指责甚多。有人说毛宗岗评改《三国》是“为了迎合清代统治者的需要 ”。有人甚至还说,毛宗岗“维护清王朝的正统地位”
,“或许也是毛本《三国》在此后三百年中 , 得以广泛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是一种对毛本《三国》的主要思想持基本否定态度的观点。又有人认为毛本《三国》之所以加强尊刘贬曹 ,
“乃是清初汉族地主知识分子主张‘华夷之别 ’、为南明争正统这种反清态度的曲折反映 ” 。还有同志撰文 , 认为毛宗岗评改《三国》的出发点是 “力求完全符合包括封建正统论在内的正统的封建观念 ”
, “他们所崇奉的正的封建思想有落后、 反动的一面 ”
,但“他们在尊刘贬曹时或多或少地寄寓着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些想感情” 。但从毛本《三国演义》的全局来看,
“占主导地位的,还是那种正统的封建思想” 。这种观点虽然想折衷于上述两种观点之间 , 但实质上还是贬抑过多。上述三种意见争论的焦点 ,是毛本《三国》的主要思想意义是什么?是基本上应当肯定, 还是基本上应当否定的问题。为了明辨是非 ,特申论之, 以就教于高明。
一
毛本《三国》在思想内容上, 确是突出了尊刘贬曹,强调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正统观。如果就事论事 , 因为毛宗岗宣扬以蜀汉为正统,乃是尊崇封建皇帝,其中固然包含着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乃至腐朽、落后的东西都有。给他戴上这些帽子也无不可。但是不要忘记, 我们分析问题,不是从抽象的定义出发,应当“首先是考虑具体时间、具体环境里的历史过程的客观内容”
。根据这个分析事物的原则,就可以知道那种脱离了毛宗岗所处的时代的“具体环境的历史过程的客观内容”
,去抽象地指责毛宗岗的正统观,是站不住脚的。
毛宗岗评改《三国》告竣于何时?有的同志根据《三国》毛本卷首有一篇于顺治甲申年间,署名为金圣叹作的序,因此推断“毛宗岗的评点最晚应完成于1644年”。如果根据这个时代去论毛本《三国》的主要思想意义,则可知毛氏评点《三国》与歌颂清朝统治者无关, 所谓
“迎合清代统治者的需要”, 或曰“为南明争正统”的“反清态度”等等论点 , 均无立论基 础。因为当时清政府尚未统治全国,而毛氏批改的主要工作,如果均作于明末,与清朝统治者就 没有关系。但是这个推断似乎不能成立。 因为这篇署名为金圣叹作的序言,学术界公认为伪托。金圣叹与毛宗岗同是苏州人 , 他们的交往甚密切。毛宗岗不可能在金圣叹生前作假。因此这篇序言不可能早于顺治十八年更不可能“推断”毛宗岗评点《三国》“最晚应完成于1644 年” 。
有的同志在深入研究基础上, 根据毛纶《第七才子书琵琶记总论》提供的线索,推断毛本《三国演义》是“康熙三年甲辰,公元1664年起开始批改 , 很可能不到二年即完稿,至多不超过二年半,因为到康熙丙午公元1666年秋,已经‘刻事中阁’ 了”。从现有材料看, 这个推断,较为可信。本来这个时代 , 对于进一步研究毛宗岗批改《三国》的主要思想意义,很有帮助,可惜论者就此止步,而得出毛氏父子的“反清情绪”
, “只是在个别地方借题发挥而已”的结论。然而本文正要首先考虑这个历史环境。
南明从福王到桂王 , 曾在江南及湘、桂、滇 、黔等地抗击清兵。在桂王于缅甸被虏之 后,郑成功仍在东南沿海一带坚持斗争,这是毛宗岗评改《三国演义》的政治斗争背景。在这种具体的历史环境里。
首先,他强调的恰恰是以蜀汉为正统,对朱熹处于南宋偏安时刻,以“汉承相诸葛亮出师伐魏”,隐喻南宋主张北伐中原的主战派的思想, 起了强烈共鸣。所以毛氏称朱熹之说为“大义昭然揭于千古矣” 。这说明毛宗岗是受历史上的一些史学家民族意识的影响。司马光处于北宋统一时代 ,他的《通鉴》不承认蜀汉是正统。到了南宋,偏安江左,朱熹的《通鉴纲目》,则改变为以蜀汉为正统。对于这一点 , 清代学者纪昀曾说:
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
皆当论其世 ,未可以一格绳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45)
这说得很明白,由于时代不同,南宋人“帝蜀”
,就是表现一种民族感情。在罗贯中所处的元末时代,也在写作《三国》时,将以蜀汉为正统的思想, 体现在此书的艺术形象中,这是由于的原因。 毛宗岗批改《三国》成于康熙初年,也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尊崇蜀汉为正统,就是否定清朝异族的统治, 宣传汉民族的思想意识的表现。
其次,在过去关于《三国演义》的正统思想问题讨论中,只注意罗贯中在创作此书时的民族意识,而没有对毛宗岗修改此书的用心,加以应有的注意。由于毛宗岗处于清朝已基本上统一中国、特别是所谓康熙盛世的时代,如果毛宗岗象有的论者说的那样,是为了“迎合清代统治者的需要”
,照理就应当象司马光那样, 强调统一。如司马光云“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九)因此司马光不承认蜀汉是正统。而毛宗岗在毛本《三国》中,通过他的一些修改,进一步增强了以偏安的蜀汉为正统的观念。例如他将旧本结尾的最后两句“鼎足三分已成梦,一统乾坤归晋朝。” 改为“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这除了将三分结局未放在统一上之外,还暗示不承认清朝的一统天下,并隐喻他对于清初统一天下者怀有异议。
在这种正统观的指导下,毛宗岗将旧本中凡议 论禅让天下,带有民意性的言论一律删去 。 例如在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候,东吴薛综对孔明说:
公言差矣,予闻古人云“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故尧以天下禅于
舜, 舜以天下禅禹。其后成汤放桀,武王伐纣, 列国相吞,汉承秦业以及乎今,天数以终于此…
… 。
毛宗岗将这段话删去。及至五十四回, 鲁肃闻刘琦去世,前来索取荆州, 孔明也说“自三皇五帝开天极以来,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此段话,毛宗岗照例删去。这些言论, 强调天下非一人一姓之私有,唯有德有福者居之, 其中含有一定的民意因素。这显然对刚刚改朝换代的清朝统治者是有利的。毛氏删之 , 虽然削去了其中的民意因素,强调了封建正统性, 但他只称蜀汉为正统 , 暗含异族更不得统治中国,加强了汉民族意识,也增强了此书的“尊刘贬曹”倾向。他对旧本中的不利于刘备集团的描写,如写玄德的虚伪狡诈,孔明失策 , 及在托名李卓吾评本中 , 凡有“唐突昭烈、谩骂武侯”之语 ,亦皆削去。凡是旧本中有赞扬曹操,称颂其有王霸之才者,多删削之。并在批语中增加并突出曹操作为“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的典型性。经过这样的评改,刘备则成为尊贤爱才、爱惜民命、光明磊落、施行仁政的具有高尚道德的代表人物,而曹操则被刻画为完全是一个残暴狡诈、忌妒贤才、权谋机变、寡廉鲜耻的邪恶的典型,以此来作为毛氏的“魏之不得为正统”,而应以“昭烈为正统”的强有力的论据。
如果说,以上几方面的改动,只是寓意于字里行间,没有点明的话,那末,在他的批语中, 有时更明白地点出他的用意。例如姜维 “一计害三贤” 、想重立汉帝之谋失败之后,后人有指责姜维“ 不能奋节绵竹,拥卫其主”,而维“多事” 。毛宗岗在一一九回批语中为姜维辩护云:
姜维欲先杀诸魏将, 然后杀钟会,而重立汉帝。其计不为不深,其心不为不苦 矣。…
…论者往往以多事责姜维,然陆秀夫之航海 , 张世杰之瓣香,文天祥之崖州流涕,皆得谓之多事耶,李陵之不即死,或犹虚谅其得当“报汉之言”,而姜维之不即死,岂得实设其设谋报汉之志。
意味深长的是,姜维欲用计杀魏将而遗书与刘禅之言 , 旧本无“必不使汉室终灭也”之句 , 毛氏增改之 , 暗示南明“汉室”之必不 “终灭”。同时,毛宗岗评《三国》,与南宋抗元将领并无直接关系, 而他以姜维比南宋末年的爱国英雄, 实际上是对当时抗清将领如郑成功、张煌言、 李定国、瞿式相等爱国英雄“报汉之志”
, 进行热情的赞烦。其中的汉民族意识 , 溢于言表。
这种以蜀汉昭烈、孔明、姜维等人为榜样, 以寄托自己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感情, 在当时汉族人民中, 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首先, 这表现在下层人民及南明爱国将领中 ,如李定国还在农民起义军时 , 有人曾在军中为他说《三国演义》,斥董卓、曹操等人为汉贼 , 而以诸葛亮期许定国。李定国受到很大鼓舞。乃自言曰: “ 孔明不敢望, 关、张、姜伯约,不敢不勉。” 后来农民起义军与南明抗清队伍合流,李定国受桂王的封爵之后,常以姜维为榜 ,
“自誓努力报国” ,与清兵转战于西南, 百折不回, 殉身于缅甸。魏源称赞他“为有明三百年忠臣之殿 ”(魏源《圣武记卷十三《武事余记》)。另外, 在爱国知识分子中,就有以此种言论来反对清政府的。如戴名世于康熙年间, 就以南明之弘光、永历比“ 昭烈之在蜀, 帝昺之在崖州 ”。(戴名世《南山集.敢余生书》)。结果因此而酿成有名的《南山集》案文字狱,被清政府下狱处死。
可见在清初以蜀汉为正统影射南明小朝庭 , 在汉族人民中 , 是较为普遍现象。我们认为,毛宗岗的“正统”论,是有浓厚的封建意识的观点, 他反对黄巾起义, 希望有好皇帝来统治天下, 制止暴乱。如果在阶级矛盾尖锐的时刻,这种观点 ,无疑是只能起阻碍社会进步的作用。但是他宣传的不是一般的地主阶级的正统观, 而是强调以蜀汉为主的正统观。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候 , 毛宗岗针对异族, 提出以汉为主的正统观 , 就有它的特殊性了。 它出现在南明政权与农民军合流,并在艰苦地从事抗击清朝统治者的时候, 其时阶级矛盾退居于次要地位 , 因而他的正统论的落后性, 就不是主要的。当时人们同情蜀汉的遭遇 , 因而它能唤起人们的民族意识 , 把注意力集中在民族矛盾上。这对毛宗岗来说 , 亦可谓“ 其计不为不深 , 其心不为不苦也。” 脱离清初反清复明运动高涨的具体条件,来指责毛宗岗的正统观 , 不能认为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下编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