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向东:龙头企业赋能带动农业数字化转型
(2022-06-29 10:06:46)
标签:
数字乡村数字化转型三农农业信息化龙头农户 |
分类: 数字化转型 |
6月24日,信息社会50人论坛、苇草智酷与浙江华腾牧业合作,在网上召开“做精现代农业,推进乡村振兴”系列研讨会,本期的话题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我围绕龙头企业赋能带动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问题做了发言--
今天我们会议讨论现代农业的问题。现代农业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概念,内涵丰富。在如今数字经济的时代,智慧农业或数字农业,是现代农业必须具有的内涵。我们注意到,在实践中大家使用的术语不同,比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用的是“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用的是“智慧农业”。我在PPT上引用了“智慧农业”定义的要点。大家不难发现,这和人们理解的“数字农业”其实是一回事。
顺便说一下,今天会议主办方之一浙江华腾在自己的有关材料中,也在交替使用“数字牧场”“智慧牧场”的说法。
我想说的是,不管用语上有什么差别,要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去实现这样一种现代农业,数字化转型是必经之路。
从政策面来看,近年,政府明显加大了对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指导与扶持力度,同时也加强了典型示范工作。前不久国务院下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再次明确要求“大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推进‘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创新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各环节数字化水平”。去年,农业农村部在往届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全部到期截止的情况下,组织开展了新一轮示范基地的评选工作。根据农业农村数字化新形势新要求,农业农村部制订发布了新的评选标准和办法,在全国差额评选出生产型、经营型、管理型、服务型示范基地共106家。其中,就包括了浙江华腾。
应该说,要在平均每个省才3家左右的有限名额中成功入选示范基地,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也能看出浙江华腾在农业数字化方面做得好。例如,他们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建立了生猪养殖的动态感知、可视化的监测预警系统;采用生物耳标技术对生猪成长实行生命周期动态跟踪监测,他们利用5G机器人巡检,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测分析;他们对猪粪便进行回收处理和开发利用,并形成自己的技术专利产品;他们建立了生猪自动化饲喂系统,对生产过程进行智能控制、精准作业;他们还依托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开展品牌运营,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等等。后面,华腾的卢总还会给大家专门介绍他们的经验。
近年,在政策、技术、市场等共同驱动下,农业数字化的一些项目部署与实施推进迅速。上个月,《经济日报》专门做了一期专栏--“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讲的就是农业数字化的内容。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的康春鹏博士重点介绍了国内农业数字化的新形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到看一看。时间关系,不再转述。
这让我想起2020年去黑龙江桦川县调研的情况,PPT上是那次调研拍的照片。桦川全县有耕地面积210万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近2/3。调研中得知,桦川县在物联网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网络监测等数字网络技术应用上,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由于前几年,我印象中种植业的物联网应用还主要是在试验田层面,所以,桦川大田物联网应用渗透率之高,刷新了我对这个领域的认知。
规模化的大农业数字化项目部署进展迅速固然可喜,不过,越是如此,我们就越应该看到问题的另外一面,特别是在“大国小农”的国情农情条件下,“小农”的数字化转型挑战依然严峻。根据前面提到康春鹏文中的数据,截至2020年,我国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为22.5%,其中,大田种植18.5%,设施栽培23.5%,畜禽养殖30.2%,水产养殖15.7%。与桦川规模化大农田数字化应用形成对照,我国占比95%的小农户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的80%以上,接下来,“小农”怎样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任务已经摆上日程。
综合当前政策面和实践面的情况,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突出挑战,体现在绩效、结构、机制三个方面。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大固然好,但如何避免政府“一头热”?如何破解能力建设与应用绩效之间的“信息化不等式”?如何避免“大农”和“小农”数字化的“马太效应”,警惕和缩小新的数字鸿沟?如何找到和创新“小农”数字化转型的有效机制?
根据调查研究,我们形成的基本观点是:农业数字化项目、尤其政府项目,须坚持市场效益导向,须经得起市场检验;农业数字化转型不能只体现在规模化大农业上,“小农”的数字化转型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为此,须更加重视发挥好龙头企业赋能带动亿万小农户的作用,创新机制,缩小数字鸿沟,实现农业数字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近来,在农业数字化转型上,主管部门强调了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强调发挥龙头或“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根据我们的观察,龙头企业或“链主”企业应该是多元化、多层次的,既可以是大平台企业、“独角兽”企业、或是像浙江华腾这样的国家级示范企业,也可以是由当地脱颖而出的成长型企业来担当。
今天带来的这个案例,是来自山西武乡县的一家名为“太行沃土”的当地农业龙头企业。从2015年以来,我先后到这家企业实地调研过好几次。他们以羊肥小米为载体,在数字化和“龙头+农户”的组织化创新上做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索。如图片如示,他们利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对自营种植或农户种植的地块实行网格化监测,对羊肥小米种植环境和生长过程实行科学管控;他们建立了农业大数据中心,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实现了对生产基地和生产流程的病虫害智能诊断、测土施肥,对农户开展技术指导;他们制订了覆盖羊肥小米种植、加工、销售、支撑保障与增值服务等各环节的企业标准140多项,加上收集采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共260多项标准,在练好企业内功的同时,对符合标准的小农户提供各种相关服务。比如,图中是他们提供的“谷子银行”仓储服务。他们建设了控温控湿防鼠防虫的高标准谷仓,各乡镇可将农户的谷子储存进来,公司还可根据市场订单需求,向谷子“储户”提供小米加工服务,以确保小米的质量、营养、口感等,帮助把产品卖出更好的价格。他们还在提升羊肥小米品牌价值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后端食品,发展农旅结合新业态,延伸小米的产业链,拓展小米从业者共同的增值增收空间。显然,太行沃土的这些做法,对于探索龙头企业如何赋能带动“小农”数字化转型是非常宝贵的。
人们希望龙头企业可以“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发挥好引领者的作用,这可以理解。但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为什么我们寄望于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凭什么可以发挥引领小农户数字化转型的作用?龙头企业和小农户之间实现协同合作的结合点是什么、有哪些?
相比政府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的推动方式,龙头企业赋能带动小农户转型,一是更基于市场,二是更强调效益,三是更注重运营。“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更了解市场,更懂得用户,更容易发现项目成败得失的关键问题,尤其是项目建成后运营过程中的问题,并在基础上寻找市场化的方法,包括探索以利益联结的协作方式赋能带动小农户去解决问题。龙头企业的这些特点,是人们寄望于他们的主要原因。
至于龙头企业凭什么引领小农户,或者说,小农户凭什么跟着龙头企业走,调查研究告诉我们,龙头企业是凭借利益引领小农户,他们之间的利益结合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渠道,龙头企业可以为小农户分享更多、更新、更好的购销渠道,帮助小农户解决购销渠道的痛点,帮他们可以“买得到、买得对、买得省”“卖得掉、卖得好、卖得久”;
二是品牌溢价,龙头企业可以将自己的品牌优势延伸到小农户身上,比如溢价收购农户按企业标准生产的产品,或是帮农户买到物美价廉的品牌产品,从而让小农户在合作中得到直接间接的实惠;
三是服务,龙头企业可以向与之合作的农户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比如前述太行沃土所提供的技术服务、“谷子银行”仓储服务与订单加工服务等,都属于这一类;
四是标准,龙头企业对小农户的利益让渡是有条件的,关键的条件就是农户须按龙头企业制订的标准去做,标准是龙头企业与小农户协作的基本结合点,也是前者带动后者转型的重要纽带;
五是一些重要的稀缺要素,除了资本、人才、技术等稀缺要素外,龙头企业还可以凭借自己的数据优势引领小农户更好的发展。
当然,“龙头+农户”的合作是互利共赢的,龙头企业本身也可以从中获得经营规模、协作范围、市场占有率和业态丰富性等方面的好处。
说到今天的主题“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还应看到,在农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龙头企业本身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龙头企业自身需要率先数字化转型,才能扮演好“链主”的角色,引领带动小农户转型,而龙头企业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并非易事;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合作共赢的利益联结,是龙头企业赖以引领小农户实现业务协同和组织化创新的条件。说服众多小农户心甘情愿跟着自己走难度更高。理论上可以做到、其他企业可以做到,并不等于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做到。最后想再次强调,龙头企业本身的生存是其发挥引领作用的基本前提。在当前疫情已持续两年多的形势下,企业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希望政府统筹好防疫与经济社会发展,稳住企业预期、民间预期,增强企业活力与信心;希望少一些企业倒闭,多一些企业“渡劫”成功,更多地保住龙头企业引领小农户数字化转型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