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向东:眼下的直播带货与当年的淘宝

标签:
直播电商电子商务视频直播业务模式互联网竞争 |
微风暖阳四月天,三两好友一杯茶。
今天是周末,上午风和日丽,与快手副总何华峰、快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召相约聊天。他们今年的新书《被看见的力量----快手是什么》,是一本思想性与可读性兼具的好书。而快手研究院的学术交流群,汇聚了一批对互联网新业态感兴趣的学界同仁,常常迸出思想的火花。
这一次,我们聊的主题,是眼下火得不行不行的直播带货。
华峰他们重点介绍了快手直播带货的发展情况和典型案例,其中,陇南的“鸡司令”小尚,在我刚写的《转型升级中的陇南模式》中也有提及;他们聊到直播带货业态兴起的原因和带来的变化,特别谈到直播带货对三农和草根的赋能效应。
对他们的不少看法,我也是颇有同感。但我不太同意将眼下的直播带货,与当年的淘宝等同起来(尽管有些方面差不多)。由此,我说到自己对直播带货、对快手相关业务模式的观察与建议。
一是眼下直播业务多平台竞争的格局,与当年淘宝一家独大时的市场,差异十分明显。在今天的多元直播平台并存且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买方与卖方两边用户的跨平台生存,已如再正常不过的家常便饭。在竞争博弈之下,直播平台如果不能尽快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平台客户的跳槽、流失,就是非常易见的大概率事件。任何平台都不要陶醉于一时的领先,更要关注和追求长期领跑;
二是新平台做直播带货,不要简单地对标当年的淘宝。除了对短期“玩票”的不值得一说外,任何对直播带货业务有战略诉求的平台,如果看不到今天的淘宝较之过去已有非常明显的改观,看不到淘宝在电商业务和营造生态上多年的市场沉淀,看不到阿里系今天众多资源打通所构建的新优势,那么,在未来直播带货市场的竞争中,必然会带来战略性的误判;
三是直播带货,必须重视供应链保障。当下热度颇高的地方官员代言带货,其实可以从成县核桃书记李祥和陇南模式的“微媒营销”找到发端;领导直播带货,也不妨看一下自2016年至今广西“党旗领航·电商扶贫”的做法。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直播带货形成的高关注和新流量,对于地方产业发展具有“双刃剑”效应。任何只看重一时流量,忽视产品质量、忽视供应链的做法,都难免适得其反、南辕北辙;
四是平台打造直播带货业务模式的核心竞争力,可有不同的选择,或“轻”或“重”、或“深”或“浅”,不一而足。可无论怎样选择,恐怕都难包打天下。因此,选好合作伙伴,变得特别重要。市场竞争犹如球赛,自己做得再好,遇到坑爹的“猪一样的队友”也会吃败仗。中性地说,越是做得“轻”、做得“浅”,就会越依赖“队友”、依赖合作;
五是平台打造直播带货业务模式时,“轻”“重”“深”“浅”并无高下之分,关键是要能给自己的客户带来不易替代的价值。当年,阿里与京东“轻”“重”电商业务模式的长短之争还言犹在耳,很快我们就见到他们之间某种形式的“趋同”。“模式是浮云,实效为根本”,在这里同样适用,而“且行且调整”也在所难免。不过,大的方向要看准,下一步往哪迈,还是要心中有数,有所取舍。
时间匆匆,意犹未尽。因为华峰下午还要赶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办讲座,李召接下来也将开启出差模式,于是,我们互道珍重,相约疫情后找机会再聊。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有了字节跳动、美团、拼多多等一大批创新公司的兴起和挑战,有了BAT、京东等一批传统互联网公司的转型蜕变,中国的信息化才能如此生机勃勃,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