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向东:转型升级中的陇南模式(六)陇南模式升级之“性质”

标签:
电商扶贫典型案例陇南模式农村电商三农 |
六、陇南模式升级之“性质”
如上所述,自2017年以来,陇南电商在“1.0”的基础上确实在升级。目前,陇南的电商“四战”仍在向纵深展开,它所带来的升级效应还将继续显现出来。那么,从目前已有的实际变化和走势来判断,陇南电商模式的升级,算得上是“转型”吗?
在我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对此,我们不妨将近年陇南电商出现的新变化,与“陇南模式1.0”的阶段性特点加以对比,就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
(一)现在电商发展还是“以政府自上而下行政推动为主导力量”吗?
现在,在陇南,政府还是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电商发展,但随着电商产业的发展和市场主体的成长,政府支持电商的方式、方向,已经有所调整。一是政府对电商经营活动的直接补贴、直接购买市场主体的服务和事前政府采购越来越少,代之以越来越多的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事后激励的方式。由此,政府利用同样的资金,带动了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据了解,陇南县区现阶段政府资金对社会资本的带动比率,大致为1:10;二是除了必要的普惠性的、托底性的支持之外,政府越来越多地根据市场主体的实际运营绩效来选择重点支持的对象。谁做得越好,谁就越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就越能更快地脱颖而出、做大做强,也就越有利于发挥企业标杆和龙头的带动作用。由此,也就越有利于推动陇南电商整体的高质量发展;三是政府越来越多地重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重视引导企业加大对电商的投入。例如,前述成县2018年新建13条网货生产线,就是采取全部建设资金由企业自筹,政府后期酌情奖励的方式进行。
我们知道,农村电商的推动力量来自多元主体,政府的支持非常必要。但归根到底,电商是市场行为,应该由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政府的支持应讲求方式方法。陇南党政从一开始就非常明确,政府推动电商发展要经历一个“先托后扶再监管”的转变,这就是一个“扶上马、送一程”的过程。我们现在尚没有掌握足够完备的信息,证明在陇南推动电商发展的主导力量已经由政府转向市场。但如成县那样的越来越多的案例让我们知道,陇南电商市场自我驱动的力量正在快速成长。就政府“扶上马、送一程”来说,即便目前政府尚未做到完全放手,那么,离那个时候也已为期不远,“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服务+监管”的格局在陇南将日益成为常态。
(二)现在电商交易还是“以阿里系零售(2C)电商平台为主要渠道依托”吗?
随着近年电商“融合战”的深入,原来陇南的电商销售主要靠天猫、淘宝C店的情况,现在有了根本性的改观。如果仅看2C,或许目前天猫、淘宝C店还占有重要地位,但其他电商零售平台特别是微商、拼团、内容电商等业务正以更快的速度成长,从而不断压低阿里系零售渠道业务所占的份额。如果把近年快速发展的2B、跨境、新零售等电商业态,特别是把线上线下互动的O2O电商,包括农旅电商、文旅电商实现的交易放在一起看,“陇南模式1.0”时期电商市场主要依托阿里C店的状态,已经一去不复返。
(三)现在电商队伍还是“以草根创业者为电商主体和带贫主体”吗?
前面在讨论陇南电商“质量战”的时候,我们从网店和网商质量提升的角度,谈到了陇南电商队伍近年发生的改变。过去通过“广泛动员”希望实现“齐参与”的目标,发力的重点,更多地放在如何让尽可能多的百姓参与到电商创业中来。然而,以草根为主体的电商队伍,在创业初期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之弱,加上客观条件不好,生存之艰难,如孙雪涛书记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发展电子商务既是一个喜悦的过程,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这些网店可谓‘九死一生’”[i]。早期的网商做不下去,转行和流失,也是无奈的结果。近年,陇南不断改善市场环境,继续动员百姓电商创业,继续发展网店网商数量,同时将更大的力量转向促进电商高质量发展。为此,除了帮助草根创业者快速做大做强外,成功地使一大批更具实力、带贫能力更强的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转型进入电商行列,成为必要之举。而“全企入网”的实施和推进,必将进一步改变原来以草根为阶段性特点的电商队伍和带贫主体的结构状态。
(四)现在“三商”联动还是“以初级农产品为电商交易的主要网货”吗?
陇南开始发展电商,是以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为初心,以农产品电商为产业定位。但是,发展初期的产业定位,不等于永远一成不变,更不等于电商交易的网货一直是初级农产品。经过近年持续发力,陇南电商交易的网货品种、内容和产品结构,发生了明显改观。以发展电商解决农产品卖难,必须以电商倒逼产业升级,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对初级农产品进行二次产业的精深加工和三次产业的服务增值,已成为陇南电商人的共识和实际行动。让电商从农产品的产业定位向一二三次产业全面延展、全面覆盖,正是陇南电商“全域战”要实现的目标。而且,它也已经给陇南电商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给“三商”联动的范围、内容,都带来了切切实实的改变。
(五)现在网货销售还是“以‘微媒矩阵’为营销新工具”吗?
“陇南模式1.0”阶段的“微媒矩阵”,带有其发展早期的特点:一是平台不多、手段有限,主要是利用“两微(微博+微信)”;二是政府主导,党政官员和政府机构直接上阵,带领个人和企业做宣传;三是产品宣传方法比较简单粗暴,和销售结合不够紧密,政府官员有热情、有信誉,但不能经商,难免出现宣传引起了买家购买兴趣、却供不上货的情况。现在,陇南的官员和广大电商人可掌握和使用更多的营销平台、营销工具和营销方法;各县区涌现出一批民间网红,有的网红粉丝量高达几百万之众,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市场主体的成长,让网货的宣传与销售结合更为密切。这一切都让以往的“微媒营销”有了极大改变。
(六)“陇南模式2.0”的特点与模式升级的成效
有鉴于此,个人认为,陇南模式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改变和升级,具备了转型的性质。尽管这一转型升级仍在继续,尚未完成,我们也可以从中窥探到“陇南模式2.0”的面目,对此,不妨做如下概括
“陇南模式2.0”,是陇南自2017年以来的电商扶贫实践对“陇南模式1.0”的转型和突破,它是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不断激励市场力量发挥主导作用,以多元电商平台和线上线下融合为渠道对接市场,以百姓创业和龙头企业共同作为电商主体和带贫主体,以提升网店、网商、网货、服务质量和全域拓展电商应用范围为“三商”联动的产业发展方向,以综合运用更多营销平台和营销手段为工具,推动农村电商及电商扶贫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果和升级模式。如果说“陇南模式1.0”解答了农村电商扶贫如何落地启动的问题,那么,“陇南模式2.0”则在此基础上对它如何转型升级,如何走向高质量发展给出了新的答案。
关于陇南模式转型升级的成效,前面讨论中已经多有涉及,这里,再择其要,简单归纳如下:
一是尽管以电商倒逼产业升级和向全域覆盖未来仍有巨大发展空间,但近年电商转型的努力已收到一定成效,推动了陇南农特产品销售规模持续扩大,网货不断创新优化,三次产业、尤其文旅农电的深度融合迈出新的步伐;
二是尽管陇南农村电商的高质量发展未来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但近年网商、网货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是明显的,电商转型升级也使其扶贫助农增收的效果有了新的提高;
三是尽管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机制切换仍在继续,但电商动力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明确、进展明显,陇南电商队伍的结构和实力、企业发展电商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明显增强;
四是尽管外界对陇南电商转型升级的新变化还知之不多,但近年陇南模式的输出,特别是开始以市场化的方式输出,拓展了陇南电商在业内的影响,为全国农村电商及电商扶贫做出了新贡献。
陇南模式向“2.0”的转型升级,既符合陇南电商扶贫形势当前的发展要求,又顺应向数字乡村和乡村全面振兴过渡的趋势。它将为陇南电商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奠定一个新的、更坚实的基础,也为各地优化升级农村电商带来新的启发。
(待续:《转型升级中的陇南模式(七)陇南模式转型升级的启示》)
[i] 《甘肃陇南电商产业“久久为功”,农特产品提名增价》,中国新闻网,2019年3 月9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7525101759335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