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向东:转型升级中的陇南模式(二)--陇南模式的内涵与发展分期

标签:
陇南模式电商扶贫典型案例农村电商三农 |
二、陇南模式的内涵与发展分期
(一)陇南模式的内涵
关于陇南模式的内涵,有着不同的总结,或不同的提法。其中,最值得关注和传播最广的有两个:一是陇南官方的提法;二是国务院扶贫办的提法。
1、陇南官方“五位一体”的提法
将陇南模式总结为“五位一体”,这个提法较早见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2015年5月10日载于《人民日报》的署名文章《陇南用电子商务开扶贫新路》。此后,陇南官方多次重申了“五位一体”的提法,具体表述虽有些许调整,但也大同小异。
例如,孙雪涛书记在陇南现场会发言中介绍说:“为了把陇南的好产品与外面的大市场有效对接,把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与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有机结合,我们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初步探索了‘政府推动、先托后扶再监管,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生活力,百姓创业、广泛动员齐参与,协会服务,三商联动一盘棋,微媒营销、绿色产品广宣传’的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陇南模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东部地区的电商发展之路”[i] 。在之前另一篇题为《“互联网+”:弯道超车的新机遇陇南电商模式的背后》的文章中,孙雪涛逐一解释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百姓创业、协会服务、微媒营销“五位一体”路径的内涵。[ii]
对照2014年《试点方案》可知,原本陇南市提出的电商扶贫发展路径,不是“五位一体”,而是“六位一体”,即: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推进、协会运作、金融支撑、媒体助力。试点过程中,除了强调“社会参与”的方式为“百姓创业”,把“媒体助力”具体化为“微媒营销”外,不再把“金融支撑”单独列成一项。我理解,这不等于说,金融支撑对于电商扶贫不重要。相反,事实上,金融的支撑一直是作为政府扶持政策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而存在。而且,越到以后,比如近年,金融支撑创新的作用就越发显出其重要性。当时没把“金融支撑”独立列为陇南模式的一条内容,我想,更多还是出于按当时的实践去总结和强调陇南模式特点的考虑。
2、国务院扶贫办“六个坚持”的提法
在2016年陇南现场会上,刘永富主任代表国务院扶贫办,把陇南模式总结为“六个坚持”或“六条经验”:一是坚持政府推动,实现电商扶贫集中突破;二是坚持市场运作,建立农特产品网销体系;三是坚持扶贫导向,建立网店带贫机制;四是坚持人才开发,开展多层次技能培训;五是坚持完善服务,建立电商扶贫服务体系;六是坚持微媒营销,培育农特产品网销品牌。[iii]
国务院扶贫办对陇南模式的提法,在充分肯定陇南总结的“五位一体”提法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了陇南电商的扶贫导向,专门把陇南探索的电商带贫工作机制,和通过电商实现的创业带贫、产业带贫、就业带贫、网店带贫、入股带贫等多种电商精准带贫的方法,提出来单独列为一条。这不仅肯定和突出了陇南试点在精准扶贫方法上的创新和特点,而且更为重要的在于,这正是国务院扶贫办希望以点带面,通过总结、推广和复制陇南模式,回应各地对开展电商扶贫做法的关切,推动面上工作的用意所在。
(二)准确把握陇南模式特点的方法
对于广大贫困地区而言,若要学习、借鉴好陇南模式,就需要正确理解其精髓,准确把握其特点。贫困地区开展电商扶贫,一般都会面临政府、市场、社会如何形成合力,电商产业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如何培育,电商如何助力“三农”、助力扶贫开发等这些共性问题。然而,不同地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法却有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公式化地理解“几位一体”或“A+B+C+……”,必须跳出陇南看陇南,从共性中去把握陇南模式的特性。
为此,在方法上,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从抽象回到具体,不光要了解“几位一体”的“路径”,更要研究在特定“路段”前行的“方法”。所谓“模式”,其实更多是由各具特色的“方法”体现的。在陇南,具体的工作抓手和方法,最初是围绕《试点方案》所提的建立“六大体系”(即行政推进体系、网店服务体系、网货供应体系、网络物流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来推进。后来,在试点中调整改进,形成2015年11月孙雪涛在“全市电子商务发展现场推进会”上提出来的“1333”思路[iv] 。
相比“五位一体”发展路径,“1333”,一是更侧重于实操、侧重当前怎么做;二是涉及的内容更丰富、更立体、关联性更强。它是与“五位一体”相配合的、体现陇南模式在推进电商扶贫方法上自成体系的、总体性的工作思路。它自提出以来,一直延用至今。不过,在完成了国务院扶贫办试点阶段任务之后,陇南在要求“继续深化实施‘1333’电商发展思路”的同时,又特别强调要“用新理念新思维新举措推动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这其实是提出了创新理念、创新方法的要求。
二是要区分“应然”与“实然”,区分“想法”与“做法”,要理解试点、试错过程中有不成功和自我调整是难以避免的,以便从中准确地找到、进而借鉴好契合特定发展阶段、经实践检验的有效方法。
比如,“政府推动、先托后扶再监管”,这是政府行为在电商扶贫发展过程中的“路径”。它强调的是在电商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推进电商发展的行为或“方法”应因变而变。发展阶段未到之际,“应然”更多还只是“想法”。它可以未雨绸缪,它可以给人启发,但后续开展电商扶贫的地区,要学习借鉴陇南模式,更需关注“实然”,特别是经实际检验的“做法”。这才是构成特定阶段一个模式本质特点的依据。
(三)陇南模式的发展分期与“陇南模式1.0”
为便于对陇南模式的发展演化进行前后的比较研究,我们有必要根据陇南电商扶贫实践层面的变化,对其加以分期。2016年9、10月间的陇南现场会和陇南获得“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标志着陇南电商扶贫试点任务完成,陇南电商扶贫随后掀开新的一页。所以,以此作为分期的时间节点和标志是非常切合实际的。
由此,我们把自2013年决策开始启动电商集中突破的任务,至2016年完成国扶办试点的3年左右的时间,称为陇南规模化电商扶贫的起步和试点期。对这3年里特别围绕电商扶贫试点开展探索和实践形成的阶段性的做法和经验,即如上所述的陇南模式,我们不妨更恰当地称之为“陇南模式1.0”。
原因很简单:这3年的成果固然可喜,但对于电商扶贫实践来说,它只是成功起步,走完了第一程。陇南自身的电商扶贫既不可能、事实上也没有止步于此,更不用说全国。在后面数年中,一方面是陇南试点对全国电商扶贫的开展产生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全国农村电商扶贫领域的新发展,更给陇南注入了新的推动力量,以致给“陇南模式1.0”带来新的变化。
总之,陇南模式既然是对陇南电商扶贫实践的反映和总结,那么,实践在继续,它就必定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存在。陇南电商扶贫的新实践,必定会为陇南模式带来新的内容。只是那时,我们尚不知道,陇南模式后续变化带给我们的,究竟是“陇南模式1.1”,还是“陇南模式2.0”。换句话说,我们当时并不知道,陇南模式后续的新变化或升级,对于“陇南模式1.0”的阶段性特点而言,到底算不算是一种“转型”。
不过,时至今日,陇南电商扶贫又有了3年多的实践。在此基础上,对陇南模式的演化开展实证性的比较研究,时机已经成熟。
[i] 孙雪涛,《在全国电商精准扶贫现场会上的发言》,2016年9月26日。
[ii] https://www.yangfenzi.com/shehui/54125.html,这篇讲话也收录在《电商扶贫看陇南》一书中,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一版。
[iii] 刘永富:《在全国电商精准扶贫现场会上的讲话》,见《电商扶贫看陇南》,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12月第一版。
[iv] 在陇南,它被称为“1333发展思路”。相比“五位一体”,“1333”侧重于当前的实践,是关于如何推进电商扶贫的工作方法的思路。其中,“1”是指“打开一个总开关”,强调要解决各级干部思想观念问题,为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电商提供思想保证;第一个“3”,是指要推动“三大提升”:一是提升网商规模,方法是发展更多的网商和促进传统企业上网;二是提升发展质量,把网店做大做强,做出品牌;三是提升扶贫效益,在助农增收上见实效。强调的发力点是电商的扩量、提质、增效;第二个“3”,是指要完善“三项体系”:一是行政推动体系,方法是加大扶持力度、坚持分类施策、强化监管职能、完善用人机制;二是网货供应体系,方法是着力研发网货、拓宽网销产品、整合资源打造网货供应平台;三是配套服务体系,包括不断改善宽带网络、快递物流、金融支撑、平台载体等。强调的发力点是要夯实电商发展的基础。第三个“3”,是指要强化“三轮驱动”:一是强化电商团队驱动,方法是通过改变评优奖励办法,调整电商发展基金用途,鼓励电商人才走团队化道路;二是强化微媒助力驱动,方法是壮大微媒矩阵、集中宣传陇南产品和网店、发挥共青团的优势、鼓励微商微店发展;三是强化典型引领驱动,及时发现、挖掘、培育、宣传电商典型,集中全媒体力量打造典型,来带动全社会。强调的发力点是要为电商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