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冰王说球-终极挥拍秘籍之手臂力量

(2016-11-09 04:30:08)
标签:

冰王说球

羽毛球

杀球

挥拍

分类: 冰王说球

酝酿已久的终极挥拍秘籍终于可以跟大家见面了,谨以此文感谢曾经教导我的羽毛球教练:崔耀先、倪华、张宁(按学习时间先后顺序)

 

上期说到手腕发力是指小臂肌肉群快速收缩带动手腕动作的过程,甚至还会有部分大臂肌肉参与这个过程,所以手腕发力实际上是指小臂肌肉的做功。

同理,小臂发力其实也是大臂肌群参与的做功,大臂发力其实是胸肩部肌群参与的做功,这里就不做更多解释了,下图为李宗伟在赛前用弹力带的方法强化大臂三头肌。

http://s13/mw690/001DjkTSzy76oUy9OJSbc&690

 

本期来谈谈怎样才能最有效的发挥手臂的力量,首先要补充一下新的理论,上期说到关节动作是肌肉群收缩带动的,实际上只说了一半,人体的肌肉基本是在骨骼的两侧生长的(比如大臂内侧是二头肌,外侧是三头肌),当一侧肌肉收缩牵引骨骼时,另一侧肌肉则会被拉伸,就好比橡皮筋被拉开了,这个过程会积蓄弹性势能,当肌肉放松后,弹性被释放弯曲的关节会被自动复原。

 

理论一:关节弯曲的越多,拉伸的越紧,弹性也就越大

由此就可以得出三个关节的分解动作

手腕内旋:手腕先外旋(外展)拉伸旋腕肌群蓄力,旋腕肌群释放弹性并主动收缩完成内旋动作

(注:两个动作是针对不同的挥拍形态而产生的不同方式)

http://s12/mw690/001DjkTSzy76qlB6jCb8b&690

 

http://s9/mw690/001DjkTSzy76qlBTTnif8&690

 

小臂发力:二头肌收缩完成屈臂动作,并贴紧大臂拉伸三头肌蓄力,三头肌释放弹性并主动收缩完成摆臂动作

大臂发力:背部肌群收缩完成抬臂动作,并尽可能抬高拉伸胸部肌群蓄力,胸部肌群释放弹性并主动收缩完成大臂下压动作

 

理论二:肌肉的发力方向应与运动方向保持一致

这需要复习一下高中物理

力的分解:当你在F方向施加拉力,将会被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向前的推进力A,另一部分是向上的力B,而A的推进力显然要小于 FA=F*Cos37°)。

http://s3/mw690/001DjkTSzy76oUFCoeK52&690

这样我们得到结论就是,当作用力跟运动方向形成角度,力就会被分散,从表中可以看出,当夹角超过30度后,衰减的幅度就增加了,也就是说作用力保持在30度以内时,损失的力量大概在10%,角度越大损失的力量就越大,60度时已经损失了一半。

(注:挥拍动作的力学理论更为复杂,这里用高中物理来解释比较容易理解)

 

举几个例子来帮助理解,短跑比赛起跑时身体会尽可能的与地面保持水平以保证最快的启动速度;大力士拉卡车的时候总是尽可能贴近地面向前发力。

http://s5/mw690/001DjkTSzy76oUH2ALOc4&690

 

所以发力方向要跟运动方向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当你在挥拍时,摆臂的方向应该与击球线路保持一致,才能减少肌肉的力量损失。

 

现在把三个分解动作叠加在一起,并保持在一个运动轴上,就可以形成一个理论上的摆臂动作

第一个动作:转体抬肘,小臂夹紧,手腕外展,大臂下压,向上甩出小臂,内旋手腕利用瞬间爆发力击球。

http://s7/mw690/001DjkTSzy76qlMLXz8d6&690

 

此动作的力量传递依据为螺旋加速效应,工作方式是通过大臂带动小臂起到加速挥拍的效果,再通过手腕将力量传递给球拍,完成击球,然而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加上临战时外界因素的干扰,实战中就产生了另外2个动作

 

第二个动作:转体抬肘,小臂夹紧,手腕外展身体借助惯性向另一侧倾斜,大臂下压,向上甩出小臂,内旋手腕利用瞬间爆发力击球。

http://s5/mw690/001DjkTSzy76qlNMeUI64&690

 

这个动作虽然身体倾斜了,但是整个发力过程依然保持在一个方向,还能保证大部分的力量有效地传递出去,头顶区被动时经常能看到类似的动作。

http://s6/mw690/001DjkTSzy76oUMNbU135&690


http://s12/mw690/001DjkTSzy76oUND8Th5b&690

 

正手区同样会出现类似的动作(身体正,击球点向外侧偏移),由于运动方向轴发生了倾斜,对出球的控制会变得更难,所以有些细心的球友会发现正手区反而不好打。

http://s6/mw690/001DjkTSzy76qlFUJa5d5&690


http://s16/mw690/001DjkTSzy76oUQ0qFpaf&690


http://s11/mw690/001DjkTSzy76oURGNcKda&690

 

第三个动作:转体抬肘(肘部略向外),小臂夹紧,手腕外旋,大臂下压,向上甩出小臂(肘部微屈,球拍保持在头顶上方),内旋手腕利用瞬间爆发力击球。

http://s4/mw690/001DjkTSzy76qlQiNY7e3&690

 

这个动作虽然大臂没有完全伸直,但将小臂和大臂视为一个整体后可以发现,球拍依然保持在运动方向上,同样可以保证力量的有效传递,并且很多人都能体会到这个动作比第一个动作轻松了很多。

http://s4/mw690/001DjkTSzy76oUU7GzVa3&690

 

对比这三个动作,可以看出,前2个动作手腕动作明显不同,正内旋对于初学者会比较难受,不利于手腕发力,通常都会选择侧内旋发力击球,这也是很多人喜欢一把抓的原因之一。 http://s6/mw690/001DjkTSzy76qp7AJbn25&690

 

所以个人来说更喜欢第三种挥拍方式,因为各个关节相对比较放松,不会太难受,也能更好的运用手臂肌肉,当然大臂的角度不能太大,尽量控制在30度以内,这也是大多人采用的方式,当然这种方式拍面会脱离运动轨迹,不利于击球的稳定性。也正因为这个动作的产生,业余爱好者对于挥拍贴耳的理解也有很大的争议:

 

误区一:挥拍贴耳不等于实战必需

打球时能贴耳也许不错,但是贴耳动作是大臂伸展较为极限的状态,实战中会受到身体条件和应变速度的限制,刻意的贴耳反而会影响你的发力,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他关节的协同作用,所以业余爱好者实战时不必完全贴耳。

 

误区二:不需贴耳不等于没有意义

虽说实战中不需要真正的贴耳,但当你大力挥拍的时候,由于惯性的作用,大臂会被动贴近耳朵,拉扯肩部韧带,甚至引发肩部疼痛,所以喜欢大力杀球的爱好者一定要通过贴耳的方法来拉伸肩部韧带,预防运动损伤。

因此贴耳的意义在于,其一是为了减少力量的损失,增加击球的稳定性;其二是为了拉伸韧带预防运动损伤。

 

上述的动作在实战中并没有正确的或者不正确的说法,只是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的动作,当然第一个动作可能更为标准,作为基础训练打好高远球还是可以的,然而,你是否想过你的杀球为啥跟国手相差甚远,是欠缺力量?还是动作不对?

 

 http://s4/mw690/001DjkTSzy76oV3g62f33&690

 

终极挥拍秘籍之最终力量形态

第四个动作:转体抬肘(肘部略向外),小臂夹紧,手腕外旋,大臂下压,向上甩出小臂,大臂回摆加速小臂摆动,内旋手腕利用瞬间爆发力击球。

 http://s16/mw690/001DjkTSzy76qlXFuF1af&690

(注:此动作为让大家理解,略有夸张,实战中,专业运动员的大臂回摆动作非常小,并由于大臂自身的下压迷惑了摄像机,相对于镜头大臂在空中产生了停顿,通常称之为锁肘

 

此动作相比第三个动作在螺旋加速效应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波浪传递效应,也就是说大臂的来回摆动以波浪的形式将力量递增给小臂,当然也就增加了球拍的速度

下图是否似曾相识,相信大家都看过傅海峰的训练视频!

http://s6/mw690/001DjkTSzy76qlYQRQVa5&690

 

再从力量分析来看,当大臂下压的时候,胸部肌群收缩发力,当大臂回摆的时候,背部肌群收缩发力,很明显的这个动作用到的肌肉群远远大于之前的动作,力量也就更大。

下图能很明显的看到小臂摆动时大臂停止了下压,在空中产生了停顿情况

http://s7/mw690/001DjkTSzy76qeEANAaa6&690

http://s6/mw690/001DjkTSzy76qeESQ17a5&690

综上所述:

其一,上肢的一般发力要学会借助小臂的摆动手腕的内旋来击球,而大力杀球还需要学会借助大臂的回摆来增加击球速度;

 

其二,关于上肢挥拍的动作在实战中会有很多变化,掌握的方式越多,在球场上灵活应用才能游刃有余,业余爱好者要循序渐进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练习,当然实战中的动作变化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待大家去开发研究(未完待续)

 

警告:在这里想提醒一下业余爱好者,终极形态毕竟是理论上的,实现这个动作需要很好的协调能力和很强的肌肉韧性,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是很难做到的,强行学习不但无法达到发力的目的,更有可能会遍体鳞伤!

(注:文中所注之肌肉群名称并非专业学术名词,且做功肌群包括但不限于文中所述之肌肉群,为方便业余爱好者理解,简化了名称,筛减了协同肌群,请专业人士谅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