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五十年前写春联

标签:
春联山阳公社农村写春联 |
分类: 流云易逝日犹光(回忆录) |
今年在宝应过年,因为是新房子,总要有一副春联贴在大门上,我觉得还是应该自撰自写一副为好。于是,绞了绞脑汁,在喝下三杯小酒后,凑成一联,曰:
兰芷馨斯室,
平安福我家。

上联之灵感源于我的一位学生送我一家兰花,而老伴名字的最后一字也是兰。兰花之馨香弥漫,斯室则取“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之典;下联之福字与上联之馨字都作动词,亦降福、福佑之意,而平安之平,也是我名字的最后一字,也算是一个藏首嵌字联吧,一哂!
撰成后亦是我自己书写,我虽然有点喜欢舞文弄墨,但自撰自书春联还是第一次,写的是隶书,我知道,用宝应话来说,上不了台盘,但也只能如此,自娱自乐而已。
我父亲一直认为我的字不入流,尤其是毛笔字。这次写春联时,我想起了五十年前父亲写春联的往事。
那是1971年,我们全家,我、父亲和母亲都在宝应的山阳公社。我是插队知青,父亲是押送劳动的“右派分子”(其实1964年父亲已经摘去了右派的帽子),我母亲是下放干部(带薪劳动)。
我们家在插队的红旗生产队有了三间草房,开始了从事农业劳动的日子。应该说,我们家是全生产队文化程度最高的三个人,我父亲是大学毕业,母亲是大专学历,而我是高中生。
生产队的人对我们家还是比较尊重的,虽然按当时的话说,我们的成分“比较高”。生产队的朱会计经常拿了账让我父亲帮忙,尤其是年终分配的时候,还有就是过年写春联了。
那时,春联虽然也有卖的,但毕竟花钱比较多,农民的收入不高,能节约就节约,都是自己买了红纸找人写。于是,我父亲就几乎包揽了整个生产队的各家各户的春联的书写。书写的内容由母亲带回来的报纸上提供,那时的报纸到了春节前都会有一版专门刊登春联,写这上面的春联是比较保险的。
春节前的几天,我们家的堂屋里就是人头攒动了。基本上是放了寒假的孩子们,也是队里新一代的有文化人。他们都跑到我们家来请我父亲(他们都叫他何爹爹)写春联。红纸是他们自带,墨汁是生产队的。
父亲因为每年都写,比较有经验了,他会先问来的孩子们,要写几副,分别是哪些,是大门,或是房门、中柱,有的还要锅屋(厨房)、猪圈、茅厕,父亲会告诉孩子们买几张红纸。孩子们把红纸买来后,排除等候。
父亲一家一家地写,先把红纸裁成大小不同的篇幅,然后分别开始写。如果来的人提供自己选的内容,就按他们提供的写;如果没有,父亲就从报纸上选好内容写,孩子们一般也不挑剔。
那时春联的内容我还记得一些,大门对有:
千钧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
定把荒山变绿野,敢教日月换新天;
向阳门第春常在,光荣人家福寿长(军属);
学大寨战天斗地,学大庆快马加鞭;
赤胆忠心保卫社会主义,心明眼亮不忘阶级斗争
房门对有:
跟共产党走,听毛主席话;
勤俭是美德,劳动最光荣;
改天换地,斗私批修;
胸怀世界,建设中华。
锅屋有的很有意思:
吃白米饭,煮黑鱼汤。
猪圈的两边墙上是:
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而茅厕则是:
注意清洁,讲究卫生。

忘了说了,我那副春联的横披是:和尤为贵。和为贵,这是出自《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我们家经历,尤其验证了这一传统文化的哲理,所以我说,和是尤为重要,故曰:和尤为贵也。当然,熟悉我的人还知道,这里面还有一层意思呢,就不足为外人道了。